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宁浩疯狂 曹保平逍遥 内地青年导演生存报告

2009年06月20日13:18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搜狐娱乐 作者:木林

  第十二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已经落幕,这个奖项对于新人导演来讲,只可能得到一次,今后他们或辉煌于一方,或蛰居于一隅,因人而异。而在本届电影节上出现的那些从新人出发,现在依然年轻的导演,这些年的发展轨迹也各不相同。

  他们大都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中后期,受过电影学院的专业教育,或是热爱电影的自由职业者;相比张艺谋、陈凯歌等前辈,他们更偏激、更理想主义,更不容易向市场妥协。在中国电影越来越趋向多元化的今天,他们当中有的人,仍在寂静的角落坚守自己的“乌托邦”,而有的名字,不知不觉已成了票房繁荣背后的中流砥柱。

宁浩
宁浩

  “活泛派”宁浩:我可以一直“疯狂”下去

  语录:每个导演都有表达其想法的权利,这次玩不好,下次再来

  个人奖项:《绿草地》入选2004年柏林电影节、香港电影节等多个国际电影节,并获2005年第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单元最受欢迎影片奖。

  一部“石头”、一部“赛车”,“疯狂”已然成了宁浩的招牌。这个三十刚出头的年轻人,履历就像“三级跳”,时时刻刻透着“不安分”的气息。

一个山西人,一个钢铁工人的儿子,来北京前只有中专学历,却在几年时间里完成了从北师大专科到北京电影学院本科的跨越。对宁浩来说,学院派的东西从来不是他的真正追求,从小有绘画天赋的他,喜欢的是在亲自动手中感受画面带来的快感。拍电影,用宁浩自己的话说,也是玩。

  不同于老乡贾樟柯等青年导演先力图在国外各电影节捧得奖项,再衣锦还乡回攻国内主流商业电影的路线,宁浩被选择为“自力更生”。2005年刘德华的“亚洲新星导”计划本来要选择陆川,却因为《可可西里》已一路得奖,而让这个机会“花落”宁浩。《疯狂的石头》至今仍是“新星导”中最成功的范例,宁浩随着这匹票房黑马声名鹊起。三年之后,他和陆川一样,已成功迈入“亿元导演俱乐部”的行列。

  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宁浩带着新作《无人区》风光亮相,同时因为遭炮轰而成为站在封口浪尖的话题人物。“我不担心票房,这次玩不好,下次还可以再来”。——被批为“向市场妥协”的宁浩已经有了“玩”的资本,尽管他一再谦虚地说,自己的想法就是要拍一些有点意思的、大家比较喜欢的电影。

曹保平

  “逍遥派”曹保平:只想当“有意思”的导演

  语录:我拍电影首先是要好看

  个人奖项:

  《光荣的愤怒》获2006年第9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单元评委会特别奖和大学生最喜欢的电影奖。

  《李米的猜想》获第56届西班牙圣塞巴蒂斯安电影节新导演单元最佳导演奖。

  一部《李米的猜想》,因为有周迅、邓超、王宝强、张涵予,而让人们开始顺带熟悉这些面孔背后的名字——曹保平。很多人不清楚,这个“新锐导演”是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系的副教授,有着二十多年的剧本创作经历,和王小帅、娄烨、管虎、张元师出同门。和很多同学不同,曹保平一直没有选择去拍地下电影,他坦言:“从我内心来讲,电影一定要好看。我不太喜欢那种太局限于个人生命体验的表达。我喜欢的导演和电影很杂,科恩兄弟、侯孝贤、阿莫多瓦……他们的风格完全不一样。我有我的故事想拍,环境和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我可以去拍电视剧,或者写剧本,我一样可以生活得很好。条件成熟了,我再拍我想拍的东西。”

  《光荣的愤怒》为曹保平赚到了口碑,《李米的猜想》能吸引到华谊这样的电影商业巨头为他投资,老曹确实够逍遥。在认真做的同时又能保持玩的心态,曹保平的“艺术历程”,或许正因此而少了纠结,多了随意之乐。

朱文
朱文

  “两面派”朱文:在文字和影像间徘徊

  语录:艺术首先应该是业余的,我不拍自己的作品,做导演还是作家,无所谓。

  个人奖项:

  导演处女作《海鲜》获2001年第58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

  《云的南方》获2004年第54届柏林电影节“亚洲电影促进网络”大奖;2004年香港国际电影节火鸟大奖新秀竞赛金奖和国际影评人联盟奖;2004年第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最佳导演奖。

  编剧代表作:《巫山云雨》、《过年回家》

  1989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动力系的朱文,其实是搞文字出身。写过小说,出版过诗集,然后开始做电影编剧。喜欢伍迪-艾伦、基洛耶夫斯基,不喜欢王家卫。不承认自己跟“第六代”有什么关系,尽管很多影评人把他当作第六代导演中的标志性人物。同时做着“电影梦”和“文学梦”的朱文说,电影和文学只是不同的表达方式,在中国做电影难,做另类电影就更难,但还是要面对现实,光愤怒是没有用的,寻找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这才是关键所在。

盛志民浮生海报
盛志民浮生海报

  “边缘派”盛志民:从未放弃过摇滚的梦想

  语录:我一直庆幸在和好的导演合作

  个人奖项:

  《浮生》获第59 届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竞赛单元亚洲最佳电影NETPAC奖;2007年第1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最佳影片。

  1969年生于北京的盛志民,更像个叛逆的文艺青年。大学学的是建筑,毕业后却为了能一群人每天呆在一起而抛下一切。组织摇滚乐队,93、94年和孟京辉一起做舞台剧,再后来就转去拍电影。和张扬、贾樟柯、陈果都合作过,用他的话说,贾樟柯让他能真正进入中国最底层人民的生活,而香港独立导演陈果,则告诉他“用那么低的成本就可以拍电影”。

  盛志民的最新作品是《再见乌托邦》——一部摇滚音乐纪录片,通过那些熟悉或者不熟悉的人物的故事和他们的讲述,向观众展现一个乌托邦年代的渐行渐远。该片已经在今年4月的香港国际电影节上做了两场首映,盛志民说,希望能把片子放到网络上,然后把点击率的收入之类,捐给一些和摇滚有关的人和事。

  盛志民的摇滚同行崔健今年也拿起了导筒,和陈果联手执导《成都,我爱你》,这似乎可看作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入世宣言”。同样的关注,不同的视角,盛志民现在在做一个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纪录片,里面采访到很多当今颇有分量的艺术人物,盛志民一直追问:“你们八十年代为什么都去了美国?”

  无论摇滚还是电影,自称“悲观主义者”的盛志民都不想追求太实在。所以,在商业、艺术,主流、非主流的争执下,盛导仅仅还只是个边缘人。

  

(责任编辑:冯静)
[我来说两句]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昵称: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