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娱乐-搜狐
娱乐频道 > 电影 Movie > 《高考1977》 > 媒体评论

人民日报:《高考1977》唤起了什么?

  这部电影,不管别人说什么,我都会去看的。友人打电话告诉我,这部电影在北京首映,只要是当年77级考生,一个电话打过去,主办者就会给你一张免费电影票。我在上班,只好在电话中祝愿电影有个好票房,电影还是等到下班以后再去看吧。

  终于在一个晚上,我静静地看了这部电影。如今能写好剧本的人恐怕日渐凋零了,能够让我坐进影院,近年来每年最多两三次,而且大都在看后就忘记了内容。但是《高考1977》的内容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因为我本人就是从那个时刻走过来的。

  现在30和40岁的人对那段历史已觉得陌生,因为他们在课堂里听不到对那段历史的叙述,遑论更加年轻的人们。而像我这样的过来人,对这部影片也颇有些看不明白了,心里总在问:当年我的农场,我的同学或战友们是这个样子的吗?

  年轻的女1号演员画了太深的眼圈倒也算了,那时的女知青如果不是上台表演是绝不会画眼圈的。有的影片宣传词上说“电影真实地还原了那段历史”,这句话实在是可以再掂量一番的。

  影片中有几个镜头使我突然感动,比如那放火烧荒的宏大场面,没有在北大荒生活过的人是想象不出来的。我觉得孙海英的表演可圈可点,但是剧本给他的定位实在有些离谱——他因为是专业军人转战北大荒而希望知青也和他永远厮守在一起,因而总是阻挠他们报考大学,直到最后一刻突然良心发现。

  以我经历那场考试后30年的积累所知,如果说当时的农场领导要阻挠某个特定的人物报考大学,那么兴许有之。但若要像电影中的“老迟”这般阻挠一个群体报考大学,那是不可能的,因为1977年的大局势已经改变了,恢复高考既然春江放闸,那就不可阻挡。

  相反,数不尽的农场决策人,“土著”老农场也好,专业老兵也好,或是新提拔的知青领导,都以满腔热情支持青年们报考。比如我所知的众多农场领导都是这样的。这里还有一个缘由,当年尽管有570多万人报名参考,能够录取的只有29万人,比例是5%。一个农场有再多的知青参加高考,拿到录取通知书的屈指可数。我所在的农场领导,在高考那天开出了满载知青的3辆大卡车,还有人前一天晚上已经赶到了县城。总共150余人参加考试,最后只有3人考上本科,2人大专。大致的结果谁都可以想到,电影中的“老迟”也能想到,坐在他拖拉机上直接冲进考场大门(这是完全不可能的)的知青,大多数还得咀嚼着考场失利的苦果回到他身边,他们还要涌入另一波回城大潮。

  不过我仍要为《高考1977》而喝彩!因为它重新唤起了对1977年高考的直观回忆和深入思考。首先是因为1977年的高考值得电影家艺术家来刻画,艺术家永远不可能复制当年的景况,他们要做的是构思情节雕塑心灵。因为1977年的高考具有太深刻的历史涵义,深刻得使当年的77级学生不管多么才华横溢也纷纷束手。那么,就请“70后”、“80后”乃至“90后”的人们来试手再现当年吧。

  由1977年高考铸造的77级学生是中国历史上特殊的群体。在今天的地球上,不论来到哪个角落,只有要有两个77级同学相遇,只要说一声“我是77级的”,马上就有会心的对视,如果是初次相逢必然紧紧握手。这样的群体产生了数不尽的动人故事,还不值得一代代电影人为之努力吗?

  在这个意义上,《高考1977》迈出了宝贵的一步。

  
(责任编辑:小库)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