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每一代人的集体回忆都有不同,但是“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电影,相信是70后、80后乃至90后的人都曾看过的。杀戮、强奸、中国人的麻木与日军的残暴构成了这些电影的基本元素。
但是,种种这些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电影,没有哪一部像陆川的《南京!南京!》这样,会以一位日本士兵为主角,并从他的视角出发来构建故事,去还原那个年代里被人忽略掉的中国人的民族精神。也没有哪一部可以像《南京!南京!》这样,倒退到黑白片和默片时代(片中的对白极少),却依然能震撼人心。
在很多导演都追求大投资、大制作、大场面、大明星的商业片时代,陆川却坚持着自己朴实、踏实的风格,舍弃一切花哨与华丽,用最干净利落的镜头,去还原那个特殊背景下最真实的人性。
可以说,《南京!南京!》堪称中国电影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而悲天悯人的陆川,也因他的执着与不妥协,成就了自己的伟大。
Part1
大胆地颠覆
日本士兵变主角,他也有血有肉有良心
从一个日本士兵的视角去解读这场屠杀,之前,很多人都不能理解和接受,认为这是在美化日本人的形象。可看过电影后,大家会发现,正是这个日本士兵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很多之前不了解的、被刻意忽略掉的历史与人性的真实,也深切认识到战争是一把"双刃剑",没有胜利者。
不是“天生杀人狂”
他们第一次开枪杀人也很害怕
电影一开始,日本兵进了南京城,一支只有五六人的小分队无意中进入了一间教堂,发现里面躲着成百上千的中国老百姓,还有军人。这几个日本兵很害怕,因为只要有一个人站出来抵抗,他们肯定会被消灭掉。可是,没有一个人站出来,直到日本的后援部队赶到,把那些带着枪的中国士兵一个一个地绑起来。而当这几个日本兵误以为一些老人们拼命保护的小房间里还藏着军人的时候,乱枪中倒地出来的竟然是几个年轻的姑娘,他们也傻了,甚至说:"我不是故意的……"
可是,就是这些最开始还像个普通农民的日本士兵,在经过上司鼓励和耳光的双重折磨下,慢慢开始变成了杀人狂--每天比赛谁杀的人多,好登上日文报纸的头条,好升级做军官。而一旦升级成为军官,他们又同样会再把自己的手下训练成杀人的机器。在这些"机器"面前,人已经不再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而变成了一些需要解决的“麻烦”。
不是“冷血动物”
他们也有思念的母亲和渴望的爱情
在表现这些日本士兵如何成为杀人机器的同时,陆川也没有忘记叙述他们的生活。原来这些日本兵也有思念的母亲和想娶回家的女人。
男主人公角川作为一个读过书而且从来没有碰过女人的士兵,本身就长得眉清目秀,眼睛里没有凶光,甚至也没有日本鬼子那一撮经典的小胡子。他第一次进慰安所,就爱上了日本来的慰安妇百合子。在百合子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之后,他就把她当成了自己未来的老婆。逢年过节发了慰问品,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拿去给百合子尝一尝。
可是在战争的阴影下,日本士兵自己也无法享受家庭和爱情。百合子最终死在了前线,角川也无法从杀戮中得到快感。就连他最好的伙伴小黑在送十个幸存下来的中国慰安妇回安全区的时候,也忍不住跺着脚大吼一声:“我想回日本!”结果被队长狠狠地打了一记耳光。
不是麻木不仁的“鬼子”
他们也会因良心发现而自杀
在这个日本士兵的视角中,最让观众震撼的是结尾处那场占领南京庆典上的祭祀表演。日本军队高歌、舞蹈,随着鼓点行进,整齐划一。这种几百年流传下来的传统,被他们保持得这样原汁原味,甚至一直延续到今天。文化就是这样控制了人的灵魂,角川在跳这种舞的时候,几乎就进入了一个痴迷、忘我的晕眩状态,不能左右自己的行为,他竭斯底里地呐喊,却只听到隆隆的鼓声。他已经完全被湮没了。
他在庆祝什么?有什么好庆祝的?胜利了吗?有什么胜利可言?他为什么要离开妈妈来参与这场战争?他为什么要杀那些无辜的人?故乡是如此遥不可及,唯一爱的女人已是阴阳两隔,而战争除了恐惧与伤痛外,又给他带来了什么?角川的反思唤醒了他的良心,他放走了被抓的两个难民,低声自语:"活着比死还要艰难吧。"最后,他开枪自杀,消逝在野花满地的春天。
Part2
彻底地还原
中国军民不懦弱,曾做最惨烈的抵抗
与日本军人的生活一样,被之前反映南京大屠杀的电影们集体忽略的,还有中国军队与民众在日本人进城后的顽强抵抗。而《南京!南京!》用日本士兵角川的视角所串起的,正是这两股力量的抵抗。这两段故事所用的基本情节,都是陆川从日本人、外国人的日记中搜罗来的,是真实发生过的,不是电影编造出来的。
还原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有一篇日本人的日记中写到,有支日军小分队进了南京,发现一辆德式坦克停在大街上,本来他们想炸的,后来有人说坦克挺好的,就是履带坏了,留着给后面的部队用吧,于是就没炸掉它。小分队继续前进,从坦克里面伸出一架机关枪"哒哒哒哒"地把这支小分队的人全干掉了……后面的日军赶紧包围上来,几个中国军人打到没弹药了,最后被日本人浇上汽油活活烧死在坦克里了。
这一情节被陆川照搬到了电影中,刘烨和小豆子等人在废墟中与日本人顽强作战。电影里的这些情节,让观众惊觉--为什么这些中国军民的抵抗在过往的历史记载中都被抹杀了?我们居然要从敌人的日记里才能找到。
还原妓女牺牲自己保护难民的史实
除了军队的抵抗,当时在难民营中也有群众的抵抗。这些抵抗当中有一个关于妓女们自愿出任慰安妇的部分,没有被之前的电影和史料提到。虽然张艺谋曾经表示过要以此为题材拍摄一部《金陵十三钗》,但到底还是被陆川抢了先。
妓女牺牲自己来保护难民的事情,拉贝和魏特林的日记里都有记载。魏特林的日记里写道:"有些妓女自己站出来,我就让她们走了。"这一情景在外国人的日记里显得非常轻描淡写,但是在陆川的镜头下却是非常的悲壮。避难的教堂中,女人们纷纷举手说"我去"的那一幕,让很多观众流下了眼泪。而江一燕临别回眸的那一滴泪,也让人印象深刻。
为了表现这些妓女的自我牺牲精神,电影中,她们的下场是被折磨死了以后赤裸地躺在平板车上被拉走,这一个画面给人的震撼也特别深。
●导演的话
--我在想,中国人能走到今天,一定是有一些东西在支撑这个民族生存的。就像这部电影的副标题:生和死的城市。在这么一个极致的环境下,人是怎么面对生死的?这个事是可聊的。因为我看到了这些事,我不想编故事,我想到《南京!南京!》其实有很强大的一些东西,而且是支撑这个民族一直走到今天的一些东西,是被人刻意忽略的。
●导演的话
--我这次的努力就是,将70多年前的日本人带入中国观众的视野,让你平静地去看。
--其实我没有同情他(角川)的意思,我只是换了一个角度去思考。因为我们以前总是把战争中的日本人描述成魔鬼,一个魔鬼杀了人,是不需要被惩罚的。我这部电影只是把他们还原成了人,我觉得"人"做这样的事才是最恐怖的。--其实我心里很复杂,我看到日本演员演戏,真的是特别的投入。我常常告诫我们的演员,我们曾经在战场上输给了日本人,现在在演戏上我们不能再输给他们了,我们要拿出中国演员最好的状态。但是日本演员的状态是有目共睹的,也拓宽了我对这部戏的认识,从某种角度来说,他们撑起了这部戏。
Part3
罕见的细节
没有一个多余的镜头,连每一个群众演员都很到位
电影从默片时代进步到有声年代,从黑白片进步成彩色片,人们喜欢用华丽的镜头语言和立体的音响效果去震撼心灵。殊不知这种“震撼”只是感官上的,很少能触动内心的深处。而陆川用一种看起来像是倒退的手法——黑白的画面、极少的对白——却达到了震撼心灵的效果。
不仅如此,在他的镜头语言下,几乎所有明星的光环都被卸下,他们变回了普通人,而群众演员的表演也绝不输于这些明星们。这一点,也是陆川的过人之处。
不花哨不华丽
冷静的镜头震撼人心
从电影《可可西里》开始,陆川“冷静的镜头语言”就成了他的导演风格。这次《南京!南京!》不仅延续了这一风格,而且还发挥到了极致。
影片的第一段表现日军大规模屠杀战俘的时候,有多处段落没有台词、没有音乐、没有音响效果,只有黑白的影像记录:成群结队的官兵如何被活埋、如何在江边被机枪扫射、如何被大火烧死……一片沉默中,只看见蚂蚁一样的人群一排一排地倒下。影院里寂静得连邻座人的呼吸声都一清二楚。陆川就是不想要声音、不想要色彩去干扰视听,他就是想用直接干脆的画面记录下真实,把他想要表达的意思拍给观众看。而历史仿佛一下子穿透了时空,投射到银幕上,真实地来到我们眼前。
这两年,看惯了商业大片中花哨的包装和华丽的场景,也习惯了从俏皮的台词中去寻找电影的乐趣。可是只有像《南京!南京!》这样不花哨不俏皮的电影,反而让人的心灵深处为之一颤。
明星完全洗尽铅华
只有高圆圆在“演”戏
使用明星,这对于一部历史片来说是件冒险的事,用得不好,观众就很容易“出戏”。而《南京!南京!》却成功地把刘烨、江一燕、范伟、秦岚等明星洗尽铅华,湮没在人群里。
刘烨一出场的时候,虽然观众一眼就可以认出这个俊俏的面孔,但是当他混迹在一众官兵的队伍中时,已经完全融入其中了。
江一燕,很多人也许还对她之前的纯情角色念念不忘,但是《南京!南京!》中她一出场,大家都会“哦”一声——这是一个妓女,谁都能看出来,因为她浑身上下都是风尘味。
范伟就更不用说了,没有人会记得他曾经是《非诚勿扰》里面的暴发户,没人会记得他“卖过拐”,也没人会因为他的脸而发笑。他在片中是一位普通的丈夫、父亲、秘书、“汉奸”,是最普通的“狡猾”的中国人。范伟的表演也非常精彩。
片中唯一还有“星味”的就是高圆圆,她完全不在状态的表演,让观众感觉到她在“演”戏,与整部电影格格不入。
群众演员个个有戏
陆川成就细节的完美
与明星的洗尽铅华不同,群众演员在片中变得非常出彩。但凡镜头所到之处,没有一个表情是穿帮的,没有一个表情是浪费的。无论是大家高呼“中国万岁”的时候,还是被关在房子里等待被烧的时候,又或者是在难民营里排队的时候,所有群众演员都带着戏,而不是像之前某些电影那样在凑人数。在这样一部很多镜头都需要表现群像的电影里,这一点尤为可贵。
要每一个人都能演戏,这不是聚集大家开个会商量一下就可以解决的问题。需要导演一张张面孔地去留意,一个个地去交代。在电影如此“快餐”的年代,这样花心思的事可不是哪个导演都愿意做的。但陆川做到了,而正因为这些细节的完美,也成就了影片和他自己的伟大。
●导演的话
——黑白能将血化成庄重的黑,这样更有力量、更纯粹,在影院放映时更有一种真实感。《南京!南京!》的信息量非常大,故事性也很强,给人很紧的压迫感,我想正是黑白有这种力量吧。至于没有使用历史影像材料,是因为我们想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复原那段历史,而且资料片和实拍的影像风格衔接不到一块。
——我想通过这部电影,让中国人的脸不再模糊。因此从摄影、美术、化装到服装等部门,在对待群众演员的造型上,给予了他们和主演一样的对待,他们的服装其实和主演一样考究。每次在现场,我们都要按照历史照片,在一千多名群众演员里仔细去挑脸,挑我们认可的中国人的脸,每次都要挑上两三个小时。
Part4
强大的人文关怀
从《寻枪》到《南京!南京!》,陆川一直用“心”在拍戏
执导了《南京!南京!》这样重量级的电影,陆川本人也注定将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寻枪》到《可可西里》,再到《南京!南京》,陆川的三部电影中都贯穿着一条鲜明的线索——人文关怀,而且是从现实关怀到自然关怀,最后又到历史关怀。
作为陆川导演的处女作,《寻枪》从高度现实的角度诠释了普通人的生存困境和心理世界。一名警察酒醒之后发现枪丢了,在寻枪的过程中,他经历了信任、责任、家庭、社会、情感、潜规则等考验,这是一个人寻找自己“外套”的过程。而偷枪者也值得同情,他只是想亲手毙了那个害死了他家人的假酒制造商。导演对现代社会中人类多重角色、属性以及社会地位这一问题所表现出的人文关怀,是一种深深的无奈与悲哀。而结局可理解成解脱后的畅快淋漓,也可以看做是一种悲哀的嘲弄。
《可可西里》是真正使陆川受到广泛关注的一部电影,也是他悲天悯人情怀的升级之作。《可可西里》中陆川用近乎纪实却有些矫情和煽情的镜头,把可可西里那种残忍的美丽展现得让人止不住地颤抖。可可西里苍茫的大地不需要任何的渲染便直抵人心,干净、壮丽而又充满了自由的味道。在这样的土地上,藏羚羊堆积的尸体是那么的触目惊心。但死亡,在可可西里又显得是那样的微不足道。当那个叫做刘栋的巡山队员陷入空无一人的荒漠中,无力的挣扎然后是麻木的等死,最后只剩下一张脸木然地望着蓝天。面对大自然的“翻脸无情”,人类的生命是何其的脆弱,其实主宰这世界的根本就不是人,而是自然。
《可可西里》之后,陆川就一直在筹备《南京!南京!》。在艰难地等待了四年之后,影片终于得以上映。关于这段坚持,陆川说是因为他想让观众在想起南京大屠杀时,能够更多地去思考一下战争的本性,去真正地关怀那段历史。
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影片,仅中国就拍了几十部,但大多数的影片都是将南京受害者的形象大肆渲染,并未对战争本身进行思考,也从未将战争中的反抗加以表现。《南京!南京!》最不同的就是让所有的观众看到中国人在那场战争中的反抗和不屈的民族气节。那段历史为何会发生?那场战争除了死亡之外,对整个人类究竟有着怎样的影响?《南京!南京!》站在一个特别的角度,去表现战争的本性——战争的所
有参与者都是受害者,包括侵略者。
作为第六代导演代表人物的陆川,他所追求的是一种更加深入思考与精神层面相关的东西。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画面色彩华丽与否、服饰是否有中国特色的表面。他通过不断变化影片中人文关怀的视角,来讨论中国人共同的伤口,而且希望大家能团结一致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在中国银幕上充斥了一段时间的大片之后,在这个大家争相以好莱坞为标准拍大片的年代,在导演们都在互相模仿和抄袭的年代,陆川的特立独行,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野心,更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式大片的出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