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著名现代戏剧《正午的分割》于昨日在
南京江南剧场结束了演出,看得一头雾水的观众纷纷逃离剧场,这是该剧在
北京、
上海等地演出时都遭遇到的尴尬。不过该剧导演让·克里斯托夫·布隆岱尔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出戏不可能让所有的人都接受,在法国也是如此,不过有争论才是真正的文化交流。
应邀来华参加“中法文化交流之春”活动的法国神曲剧社携名剧《正午的分割》,计划走访北京、上海、南京、
广州等多个城市,在众多高校与观众进行文化交流。该剧是法国现代剧作家保罗·克洛代尔在20世纪初写成,反映了当时背景下三男一女之间的爱恨纠葛,此次由法国年轻导演让·克里斯托夫·布隆岱尔搬上舞台,4名法国演员倾力出演。由于与中国的特殊联系,该戏引起了众多观众的关注。剧作家保罗·克洛代尔曾前后3次居留中国,在15年间,他先后任驻上海候补领事、驻
福州领事、北京法国使团首席秘书、驻
天津领事,由此他选择中国作为背景,并在剧中表达了他对当时中国的矛盾心态。
令人遗憾的是,简单的情节、冗长的法语对白、简陋的舞美,在普通观众那里难有观众缘。演员用法语表演,采取中文直译的字幕让观众耽搁了很多时间,令人无法沉浸于剧情,至于剧作充满诗意的语言更是无从品味。撇开语言障碍不谈,由于有关剧作家和戏剧背景介绍的缺失,过于抽象的剧情,也让一些学院派观众感到难以接受。一名南京大学戏剧影视专业的研究生告诉记者,剧本本身就让人无法忍受,但是如果没有相应的剧本阅读作为基础,不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根本无法厘清人物之间的纠结的情感关系,也无法理解作家充满隐喻的写作方式。
面对沟通障碍,导演布隆岱尔显得很坦然,“没有一出能让所有人满意的戏,这部戏肯定会对一部分人的胃口,也有人根本看不下去。”农业工程师出身的布隆岱尔曾执导过梅特林克、易卜生等人的戏剧作品。他表示,此次来华演出,并没有刻意在剧中加入中国元素,以便让观众更容易接受。“这次演出本来就是文化交流的性质,将克洛代尔的剧作搬上舞台,众多中国观众对此一无所知,就像法国观众对京剧十分陌生一样,但正是因为这样,讨论和争论才有了意义。在法国,观众也不是一下子就能接受一部戏,我们常常是通过演出和一些引导性的活动,才让大家能真正理解。”他表示,他和团队都希望能和观众坐下来交流。昨天抽空和南大学生进行交流活动时,布隆岱尔还认真记录了学生们的观后感和种种质疑。他告诉记者,自己曾多次在北京和中国剧作家交流,对林兆华的《建筑大师》、北京人艺的《
榆树下的欲望》等剧印象深刻,“简单的戏剧让人发笑,也很好,但那不是我想要的。我在创作的时候,非常忠于自己的理念,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观众理解我所想表达的东西。”
(责任编辑:Da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