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片人张纪中编剧彭三源
缘起 一直站在影视作品背后的中国编剧,最近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先是二十多位国内一线编剧在北京发起成立制片公司"喜多瑞",该公司的口号是"故事为王"。接着,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在北京组织了一次"中国编剧维权大会",提出了"依法维权,合同为盾"的口号。这两个事件,被媒体形容为"编剧造反"。
随之而来的,是张纪中、张铁林等一批著名制片人、演员对这股编剧维权风潮表示的不屑和怀疑。编剧们的"革命"诉求,并没有赢得他们预期中的普遍支持。
才华与资本共舞 最近,编剧们在忙着维权。一个可喜的现象是:以往常受侵权困扰的编剧们此次不再将维权仅仅局限于提高稿酬上,而是要求更多的话语权,希望根本性地改变自己在影视剧制作产业链中的“末流地位”,“翻身作主”体现“主流价值”。很明显,编剧们的维权挑战的是影视界目前以制片人为中心的产业模式。
说实话,在影视剧制作链条中,编剧的最终价值还要通过剧本体现,而剧本的好坏则在于编剧的创意水平和创作能力,编剧维权与其强调“编剧为王”,倒不如换个说法“剧本中心”来得贴切,因为它重视的是人的才华而不是编剧这类人,也省得被制片人们抢白一顿“自不量力”。
至于编剧们要做导演做制片维权,尤其是编而优则做制片看似在维权,但从另一个侧面也是在强调资本的重要性,因为在影视产业中制片人就是资本的“贯彻者”。
不管是从术业有专攻、人的能力是有限等现实情况看,还是从编剧、导演、制片人都是影视产业链条上的一个环节分析,把编剧的创作才华和资本当成冤家对头都是一笔不合算的买卖。编剧通过劳动将自己的创意变成剧本,目的是让观众接受(通过导演、演员的二度创作成影视剧);资本则是通过介入编导的创作使影视剧变成特殊的产品,让更多的大众喜欢来谋取利益。而所有这些,只有让才华与资本携手才能成就影视剧既叫好又叫座的“王道”。
编剧“抱团取暖” “喜多瑞”,一个拗口的名字,却寄托着无数职业编剧们心中的期望和梦想。这家名字取意于英文单词Story(故事)的公司,最近在北京高调成立。到目前为止,这家公司的性质和定位在中国内地是独一无二的——它是由二十多位职业编剧共同出资、以编剧中心制为模式制作运营影视剧的民间文化企业。
在公司的股东名单上,除了CEO是职业经理人外,其余都是国内一线编剧:《奋斗》的编剧石康、《亲兄热弟》的编剧彭三源、《家有儿女》的编剧费明、《鹿鼎记》的编剧高大勇、《铁齿铜牙纪晓岚》的编剧汪海林等,而公司的艺术顾问,则是被称为中国第一编剧的邹静之。
汪海林并不讳言编剧们自掏腰包成立“喜多瑞”有“抱团取暖”的意思。这是因为,长期以来,在制片人中心制、导演中心制的中国内地影视生态中,编剧们的权益往往得不到有效保障,侵权现象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更拖累了中国影视剧的生产水准。所以,此次编剧们提出“故事为王”的口号,打算自己翻身做主人,除了编故事之外,还可以做监制、做制片人,“最大好处是让编剧们取得更大的话语权。”
汪海林介绍,“喜多瑞”并不仅仅是一个单纯卖剧本的公司,“我们会自己找投资人,自己担任制作方,这样做最大的好处就是编剧可以拥有自己作品的版权,有更大的话语权。”“故事为王”遭嘲笑
随后,在湖南卫视的某档谈话节目中,“喜多瑞”的三位核心成员汪海林、高大勇、彭三源热切诉说的“故事为王”梦想,当场遭到了著名制片人张纪中和著名演员张铁林的冷嘲热讽。
“以编剧为中心太幼稚。”快人快语的张纪中直言不讳地这样抨击。对于编剧,他认为应该是“一个孤独的行道者”,而不是跳出来张牙舞爪地去管别的部门的事情,文人不善经营,成为中心就更是无稽之谈,“制片人就是制作这个行当的主导,编剧只是你制作当中的第一步,随之要组织大量的人……要把演员全部招来,要去谈判,要去谈经费,谈所有的事,这些你编剧怎么主导?”张纪中说。
“皇帝专业户”张铁林对于以编剧为中心的创作观念不太认同,“电影是导演的艺术,电视剧是演员的艺术,比如《铁齿铜牙纪晓岚》系列,观众最想要看的就是我们"铁三角"往那儿一站。”张铁林坦言,他拍一部戏基本上百分之二十的台词都是即兴发挥的,他认为一个编剧如果在现场指手画脚,电视剧就根本没办法拍了。
华谊兄弟公司总裁王中磊、电视剧导演尚敬等人,也都对片面强调编剧作用的行为不以为意,王中磊说:“这是一种想当然的乌托邦,没有现实意义和可行性。”
(责任编辑:Da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