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娱乐-搜狐
娱乐频道 > 戏剧 drama > 话剧

岁末盘点2008:话剧春天正在悄悄走来

  二,08年话剧票房概览

  在08年青戏节结束的时候笔者曾参加过一个关于戏剧如何走上市场化的线下的论坛。在艺术与商业的博弈中,国话,人艺,剧场的负责人,孟京辉以及青戏节的导演们开始热烈的讨论戏剧应该如何市场化的问题。甚至连开心麻花的负责人和戏逍堂的堂主关皓月也被请到。从麻花在六年前演第一部的时候,只能叫舞台剧,到戏逍堂的堂主给大家讲市场经,艺术与商业的联姻从来都是痛苦而曲折的。

  我个人是反对“戏剧市场化”这一提法的。就如同我向孟老师质疑青戏节的票为何要涨价一样。但戏剧发展到今天,既不只是有人艺,国话,也不是只有开心麻花或者戏逍堂。戏剧的观众现在也是需求多元化的。东西好不好和商业上成不成功,不是一回事,也不能是一回事。在全面向市场投降,学会纯熟的商业化运作技巧以前。至少有一个前提:艺术是必须坚持的。

  很多人看到了今天开心麻花或者孟京辉《恋爱的犀牛》的巨大成功,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考量。那就是:麻花做到现在做了6年,孟京辉当年抵押房子排《恋爱的犀牛》,也已经过了近10年。品牌效应除了需要必要的商业包装,更是需要时间去积累的。不管是李伯男的工作室,还是办公室有鬼系列,如果坚持下去,我相信总有一天他们也会像麻花一样成功。

  1.孟京辉的票房号召力

  99年写犀牛的时候,廖一梅和孟京辉都只是所谓的愤怒的文学青年。如廖所说,犀牛这是一件任性的作品,没有情节,虽有故事但不是真实的,舞台空空,背景抽象,演出形式也完全不同。多年后,廖和孟已从边缘走向主流,偏激、任性也慢慢变成了感激和宽容。08年的夏天,新版《恋爱的犀牛》载誉重演,此时的孟京辉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做个小剧场的戏还要押房子的愤青了。新版犀牛用极具个性的大水池子和跑步机带给人们更多的视听上的震撼。爱情的圣经在叮呤咣啷的钱币的声音里回响。初次接触犀牛的人的记忆里留下的不再是郭涛那圆润纯熟的演技或者段奕宏饱含张力的激情,大家更愿意把“黄昏是我一天中视力最差的时候,一眼望去满街都是美女……”念叨成一句时尚潮人之间互相认同的一句暗语。

  我不是想说新版的犀牛不好,我想说的是时代不同了。就如同我自己的评论所写的,三版的犀牛我都喜欢。9年前孟京辉做了一部如此纯粹的话剧。9年中,它不断在学校里,剧院里被各种各样的团体重新演绎。人们喜欢纯粹的东西,可是犀牛在9年前就成为了经典。于是,孟京辉这三个字在9年后的今天以一个人的名义就成了票房号召力的代名词。人们疯狂的粉他的《犀牛》《两只狗》,这两个戏加演了一轮又一轮,还有人看不懂也要专门买票去看的他导的《爱比死更冷酷》。在这里我们并不想让这个名字走上神坛,盲目受人膜拜。我更愿意相信,是时代造就了现在的孟京辉。就如同99年的《大话西游》。当时间从9年前的简陋破坏的小剧场走到东直门买瓶最便宜的水都要8块的蜂巢剧场时,我们知道在小剧场的春天即将到来的时候需要一个在戏剧史上类似标杆似的存在。只有孟京辉,也只能是他。这一切,在九年前犀牛上演的时候,就确定无疑了。

  2. 再说人艺

  如果你是一个真正话剧爱好者,那北京人艺必然是一个经常光顾的地方。人艺不但拥有许多国宝级的表演艺术家,最难得的是多年以来一直坚持着非常严格的艺术水准。在商演剧目质量良莠不齐,看戏如同撞大运的08年,基本上只要戏是在人艺演的,质量和票房都基本是有保障的。08年的人艺的首都剧场上演了《茶馆》《雷雨》《哈姆雷特》等经典剧目,小剧场还演了诸如《备忘录》《情人》等各类国外经典名剧。即使为汶川地震应景而作的《生活》,濮存昕,冯远征,陈小艺以及朱旭老爷子精彩的表演也能使观众回味无穷。人艺的剧目长年有价格低廉的学生票可以买到。虽然这些学生票的座位通常分布于二楼或者一楼的边边角角,但是这些人才是真正喜欢话剧,爱好话剧的人。定期到人艺看演出,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当这些人走出学校,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就会成为人艺话剧的忠实粉丝。可以说,人艺的票房和艺术博弈下最有价值的一块牌子。

  3. 麻花的商业模式

  我们可以找出很多话剧市场不景气的理由。最理直气壮的理由之一就是票价过高。看一场电影大片才50元,看场话剧得上百块。据说票价过高的理由之一是因为剧场少。“伦敦有800万人口,有1100个剧场;纽约有1200万人口,也有1000多个剧场。北京人口上千万,但剧场有多少呢?剧场比别的国家少1000个,剧目就会少上万个甚至几十万个;剧场少,场租就高,演出制作方盈利自然就变得更加困难,无形中阻碍了演出市场的继续发展。”(引自 刘妮丽 《2008北京话剧融入娱乐大生态》)票价高的确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客观原因。不过,今年的麻花大戏《2008开心麻花甜咸配》的票价是80到880。在第一轮开演之前,所有价位都已售空。高票价对于票房的压力在麻花这儿基本上没遇上这个问题。2008年的中国电影已经开始尝试超越由《英雄》发轫的“中国商业大片情结”。其实,麻花早在6年前就把电影里的“大片模式”移植到舞台。明星主持与歌手的加盟,盘点年度热点娱乐事件,凭借高度密集的噱头和年轻人更容易接受的戏仿恶搞等无厘头的手段,高密集的媒体轰炸式报道,赶在岁末年初的贺岁档上演……新鲜,平民化,带着丰富的时尚气息,从麻花的发迹可以看到太多太多电影大片的运作手段。当然这种商业运作选择也是有其内在原因的。一方面,麻花一开始与湖南卫视就保持着相当好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虽然从制作成本上,麻花已经算是大手笔,不过相对高昂的媒体炒作包装,场租以及聘请明星所有的必需花费,使麻花在一开始就摒弃了类英雄电影大片那种粗放式的操作模式,更加务实地精打细算的花钱。与一些身价不菲半红不红的明星相比,选择曝光率极高且更加年轻靓丽的主持人与歌手显然更有票房说服力;盘点年度娱乐热点,抓住了年轻人猎奇和崇尚时尚的心理;麻花在宣传上更是不惜血本,在岁末年初的贺岁黄金档,在广播,电视,地铁广告上短时间内造成媒体集中报道的效果,使麻花自身的品牌价值远远超出一部舞台剧的价值。葡萄说的好,如果年末没看麻花,你都自己都要怀疑自己是不是落伍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责任编辑:炊烟)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波特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