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内地电视产业走偏:翻拍之殇 创意缺失
            文/予小南
  “因为市场化急于求成,所以大家都变得急功近利”,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袁方曾如是总结内地翻拍剧盛行的现象,“急功近利”一词很好地表达了当前电视剧制作方与电视台的心理,以及电视剧产业的生态环境。这本就是一个急功近利的年代,走捷径被当成了快速吸引眼球的“不二法宝”。
  这个暑假的8月,堪称翻拍剧的鼎盛时期(去年的同时期,也是翻拍剧最火热的时候),《新还珠》的热播以及四大名著中被翻拍的另外两部剧,《新西游记》与《新水浒》以强硬之姿,霸占着暑期的遥控器,也引来最大的争议声。但口碑与收视都成两个极端,收视居高不下,《新还珠》从开播以来,几乎每日都是收视第一,却因为与老版的水准相去甚远而惨遭观众狂喷,《新西游》也并没有因为张纪中的“挂帅”而扭转口碑,反而是招来无数“诟病”。当翻拍剧成为电视产业的主线,当我们在进入新的十年时却要面对越来越多糟糕的翻拍剧时,我们可否想过在这条产业链的背后,还有多少电视人会去想创新?翻拍剧之殇,也是对产业的整体反思。搜狐娱乐独家从四个角度解读翻拍剧背后的产业链,或者会有一个总结的答案。
新《水浒》
图文专题 在线观看
票数:
 
新《三国》
图文专题 在线观看
票数:
新《西游记》
图文专题
票数:
 
新《红楼梦》
图文专题 在线观看
票数:
当翻拍剧成为电视产业的主线
  去年广电总局公开的数据中,翻拍剧占据了50%,这个比例在今年更大,翻拍剧呈“扩张”的井喷趋势。在上半年中,湖南卫视就有两部翻拍韩剧的戏播出,《一不小心爱上你》、《回家的诱惑》,后者更是创造了破5个点的收视神话。而翻拍自电影的《风语》、《风声》、《画皮》也在一段时期内成为卫视竞购的剧集。再加上上半年江苏卫视播出的“海岩三部曲”中的两部《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与《玉观音》,翻拍剧几乎成了上半年内地电视荧屏的绝对主角。
  而一早就瞄准好暑期档的翻拍剧《新还珠》、《新西游》、《新水浒》与《新萍踪侠影》,再创去年同时期播放翻拍剧的高峰,一时间,翻拍剧争锋,其他电视剧都要让步,翻拍剧成了电视产业上的主线。且翻拍剧的势头并不会就此消停,海岩作品被翻拍的还有《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已提上日程。
  而这些翻拍剧中,投资可用阶梯状来形容,江苏卫视“海岩三部曲”因为是现代戏,8千万的投资,相对来说算是少的;长达98集的《新还珠》投资过亿;《新西游记》投资1.32亿,单集投资过200万,花高价制作后期特效;《新水浒》投资1.5亿,刷新电视剧投拍记录。
  “投资方舍得投钱,电视台何乐而不为?”一位电视专家道,他表示这是电视台为何愿意翻拍剧这种速成又速食的剧集的最起始源头。
  翻拍剧,来势凶猛。
CCTV参展展位 上海SMG参展位 湖南电视台参展
《一不小心爱上你》 《回家的诱惑》 新《拯救》
战情分析 互联网成新助力
  那些传统的收视剧集依旧存在。譬如看了又看的经典版《西游记》、《家有儿女》《魔幻手机》等,他们将霸占住不少白天的时光。但变化显而易见。2011年的暑期档,几乎所有的卫视都拿出了看家的大剧,《水浒》《还珠格格》《西游记》《永不磨灭的番号》《济公2》《无懈可击之高手如林》部部都掷地有声。这里面,有明显冲着年轻收视群体而去的“热闹剧”,也有老少咸宜奔着口碑而去的“品牌剧”。但他们有共同的特点:投资大、单集成本高、同时非常适合互联网同步播放。以新《水浒》和新《还珠格格》为例,动辄近百集的篇幅,过亿的投资,令暑期档真正一跃成为上档次的富矿。
  而翻拍剧最多的“诟病”就是山寨,《新还珠》仍然难逃山寨的批评声。最近网上流行把新旧《还珠》做场景对比,观众发现,新版与老版之间的差距非常大,新版演员的表现远不如赵薇、林心如、苏有朋等人。“天雷滚滚啊,小燕子大闹梁府的经典戏被改成了一个老太太大闹宴席的惨状”,“紫薇与金锁,小姐与丫鬟傻傻分不清楚”,“最丑的是五阿哥”,“赵薇演的是小燕子,李晟演的是赵薇”…诸如此类的评价,在微博上被网友转载次数最多。
  《新西游》与《新水浒》的口碑也没好到哪去。《新西游》中为孙悟空与猪八戒等花重金打造的造型,观众并不买账。孙悟空变得多愁善感,会跟唐僧哭诉撒娇,又会见风使舵,唐僧则从细皮嫩肉变成了阳刚十足,主要角色的“变异”让张纪中也备受各界质疑。而《新水浒》中目前最受瞩目的戏也并不是几位草莽英雄如何被逼上梁山,而是宋江与阎婆惜的情感戏,潘金莲与西门庆的床戏,变了味道的潘金莲勾引小叔子武松的戏,甚至还加重了鲁智深与金翠莲的情感戏,这些带有欲望的部分才是卖点,不得不说,翻拍后的“改良”,就是一种杯具。
  比这些杯具更杯具的是,这些戏往往还打着各种“幌子”,张纪中称《新西游》代表着中国魔幻剧最高水平,但网友马上指出特效部分不及《阿凡达》与《星球大战》的皮毛;而琼瑶用心良苦地改动《新还珠》剧情,就是为了迎合新的收视群,但90后观众非但不领情,还批琼瑶低估了90后的智商。
此消彼长的翻拍,谁赢了?
  翻拍剧如此“风靡”,电视台打着自制剧的旗号大肆翻拍,自制剧是一家电视台实力的体现,但在这种实力之下,内地电视台交出的成绩单却是令人失望的。“数得出,几家有能力完成自制的电视台,都是在翻拍,翻拍,其实就是赤裸裸地在走捷径”,一位电视圈的专家如是说,“自制剧已经不是偶然的现象,大规模的翻拍,对电视整体行业来说,只是看到了眼前的利益,而并不是出于长远的考虑。”
  那么,翻拍剧为何会如此“嚣张”呢?原因不外乎两点,电视台和投资方都在走捷径,电视台选择翻拍剧就是“大树底下好乘凉”的心理,首先老版已经在一个高度上,无需太多宣传,就能吸引眼球,这一点《新还珠》是最大的受益者;其次,投资方更愿意投拍翻拍剧,哪怕是投入大手笔翻拍也在所不惜,因为成本回收容易,又快捷,见效又快。而如今的电视圈,大部分人都有一种惰性,这种惰性让他们一而再地为利益而“折腰”。事实上,在推广制播分离的当下,实力再雄厚的电视台最多也就是一年制造两部剧,所以电视台会愿意与社会制作机构来合拍,但这个合拍的基础,一定是在短期利益可见的大前提之下,之与此,翻拍剧最能让双方达成合作意愿。
  江苏卫视“海岩三部曲”早在开拍前期,就已经有广告商愿意植入(据悉,江苏卫视还在拍摄期间,拒绝过许多主动送上门来的广告植入客户),而“海岩三部曲”在播出前期的广告招商上,赚得衣钵满体;虽然难续当年赵薇时期的辉煌,但《新还珠》也凭借超高的关注度与成功的营销,再成大赢家,并引发网络购剧的高潮;新《水浒》单集叫价160万,但这还不是“最天价”,更为天价的是《新西游》,每集标价200万,单是卖剧,就差不多能回收成本。
  谁赢了?最终的赢家显然还是电视台和投资方,站在“巨人”的背上,他们最重要的并不是把内容做到极致,而是把营销做到极致,就会成功。至于原因,早已表明,因为翻拍剧短期内最能达到回收效果。
翻拍之殇 创新缺乏
  或许作为观众的你也已经发现,打开电视,不知道看哪个台好,因为每个台的电视剧都似曾相识,老故事讲不出新意,没有比当前更糟糕的电视产业的生态环境,“啃老族”是这些“剧二代”的一个新标签。
  再或者,我们不应该一味地把矛头指向“烧钱”的电视台和投资方,再看看还活跃在我们视野里的编剧与创作者,还有几个编剧愿意用延伸的视角拓展剧本?还有几个创作者是愿意花上几年时间去打磨一个全新的剧本的?“编剧这个行业,早已淹没在金钱之下了。”圈里一位产业专家表示,在他的眼里,编剧也早已成了两个等级,一类是有名有望的编剧,这些编剧的身价动则一集上几十万,而且基本上不再动手,就找几个新人敷衍了事,最后挂个名就算交差;而另一类编剧则很难生存,写一个剧本可能只够养家糊口,大部分还是“打打酱油”。
  谁都知道,这种编剧的生存环境很不利于电视剧的创新发展,但这种状况,谁又能去改善呢?
  是不是所有的翻拍剧都是“山寨”的呢?这显然还是一个没有答案的疑问,至少我们还未看到一部可以赢得口碑不被骂的翻拍剧。创意与创新的缺乏,是导致翻拍剧无口碑的最大源泉,又或者,我们的电视人还不够认真,在利益的诱惑之下,早已把创新与改革这回事抛之脑外。
  而翻拍剧的竞争优势显然不够持久,大部分翻拍剧在播出后口碑不高,也导致它们被再次热播的几率变小,更别谈卖出国门。基于“吃老本”的翻拍心态,翻拍剧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次资源浪费。
  可以确定的是,绝不是观众越来越挑剔,而是这些翻拍剧越来越水。
  小结:翻拍剧的话题从09年开始就存在,只不过那时还是“犹抱琵琶”,大家对翻拍剧还心存许多念想,尤其是被自制剧的噱头所“蒙骗”。还记得去年《新红楼》出来的时候,李少红的压力空前之大,一向很自信的她,没想到最后要泪洒记者会。今年暑假的《新还珠》与另外两部翻拍的名著,都还远未到被观众“围剿”的程度,因为像《还珠格格》与《西游记》本来就一个是轻松的古装喜剧,一个是神话剧,它们的是非,最多也就是让粉丝们在网上过过“嘴瘾”,不会有类似于“红学”专家的围攻。我比较担心《新水浒》,它本来也通俗易懂,但因为无限度地(被有意识地)扩大了情感戏(或者是情欲戏),也许会招来专家的拍砖。
  圈里的记者对翻拍剧三字已经麻木,麻木到对它不屑一顾,甚至懒得一提,皆因放眼望去都是翻拍剧所致。好在过了这个暑假,能“目测”的重头翻拍剧,都不如《新还珠》和四大名著这般重磅。好消息是海岩的几部老剧会被来出来翻拍(但江苏卫视翻拍的“海岩三部曲”效果一般),坏消息是除此之外再数不出还有哪些大投资的翻拍剧值得提前“瞻仰”。翻拍剧显然不会就此作鸟兽散去之状,期待未必不会不再有,但前提是希望翻拍剧能先把“雷”字去掉,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