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页


    《Taking Woodstock》讲的是著名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创办的故事,围绕着创办者Elliot的生活展开。从跟着父母一起开小旅店里的懵懂,生活无方向感的小子,到如今西方最盛大的音乐节的创办者,短短时间,他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作为西方具有文化指标意义的Woodstock,李安放着胆子投拍,几场放映完毕后,西方观众最大的质疑却仅在于“对于音乐的表现太少”。故事讲述的那个时代,正是被称为“嬉皮文”盛行的时期,标志性的长发,胡子邋遢,崇尚爱,崇尚和平,
崇尚自由,当然,也崇尚性解放。讲这个时期的故事拍得这么
有趣,李安显然暗含褒贬,他自己也承认对于“嬉皮文化抱着
开放的态度”,但是,他不爱用“嬉皮”来代表那个年代,他
认为,那是一个贬义词。集体主义的生活,天下大爱的观念,
自由无拘的状态,和平环保的超前理念——在李安看来,全世
界都很向往这样的生活。六七十年代的大洋彼岸,李安刚好十
几二十岁,这种生活离他还很远,他当时连长头发都不能留。



搜狐:您之前说,成长期您在台湾生活的时
候,主流媒体都很保守,头发长一点,有须的牛
仔裤都不能留。而在《喜宴》里,您也有句台词
“这就是中国五千年的性压抑”,那么
《Taking Woodstock》是否也在表现对于压抑的
一种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