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军:资本运作能力和盈利能力是华谊独特的优势和品质
              文/唐志平
  1985年,王中军从国家物资总局出版社辞去美术编辑职务,到美国和妻子打工。他在纽约州立大学读传媒学硕士,学成回国后,1994年和弟弟王中磊创立了“华谊兄弟”广告公司,从广告、影视,继而扩展到多个领域,现在已然成为我国一个屈指可数、股份结构合理的大型民营企业,经营范围包括广告、影视、建筑、汽车销售、文化经济投资等项目,在业内风生水起、声名显赫。
  “无心插柳柳成荫”似乎是被普遍认可的定律,但很少有人求证其所以然。在王中军成功的事业中,属于他无心插柳却大有收获的部分占了相当多的比例,那么他有心做的又是哪桩?他亦庄亦谐地回答的是:“养家糊口”。
养家糊口不易 09华谊不裁员
  在华谊兄弟的大家族中,仅影视支脉就有200多人。时至今日全球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王中军铁定地说:“09年,华谊不裁员不减薪,而且至少要加10%以上的人。”这正是源于对华谊的发展态势胸有成竹。
  翻看华谊版图,其电影已连续几年保持国产片20%-30%的份额,即占国产影片利润总数20多个亿的20%-30% 。其电视剧占国产剧10%的份额。华谊的7个电视剧工作室年生产20部1000集剧,王中军期望几年内增到20个,达到年生产40部2000集剧规模。操持这样一个家,“糊口”的确非易事。
  而王中军是企业家,是商人。相对业内人士津津乐道的艺术与商业结合,他更在乎的是“华谊兄弟电影的品质是资本上的品质”。比如,2008年华谊兄弟电影的6亿票房,在大陆的版权是100%的,这个高回报率是其他同类所无法比拟的。
  “掌握调动资金的能力和盈利能力”,王中军一言以蔽之概括出的华谊兄弟影视的独特品质,是其扎实而迅速成长的重要因素。促进了它从一个1994年创业的家族企业发展为2007年完成股改,具备合理股东结构、让投资人觉得安全的股份制企业。
人才得失靠缘分 乐做甩手掌柜
  如今不会有任何人质疑华谊兄弟在中国电影产业中的地位,从资本运营上讲,华谊兄弟的电视制作和其电影制作很像。基本上是自己作100%投资,个别的是70%的投资。对于华谊兄弟传媒电影、电视剧、文化经纪三个板块在未来两三年的发展走势,王中军认为,其中明星艺人经纪应将最强,因为其近80个明星能占据了中国影视明星的一部分山河。而且他们的人才团队有最强的竞争力,其中冯小刚、张纪中、康洪雷等都是核心的竞争力。
  “在中国,不管是国有的还是民营的影视公司,我们华谊兄弟是人才最集中的一个公司。”王中军的自信,不容置疑。而他的人才观也甚得人缘,“人才的归属如同交女朋友、娶媳妇,里头有缘份”。
  王中军自称是甩手掌柜的,而且他“上午应该是永远不会来上班的”,甚至可以出去度假一两个月,公司事务上只需要接一些高管们打来的汇报工作的礼节性的电话。但华谊兄弟上上下下的员工们各司其职,公司的各项业务永远正常运转。
《我的团长我的团》
《士兵突击》
《鹿鼎记》
《功勋》
信任感和自主权是华谊人凝聚力的基础
  外界经常会有疑问,王中军究竟使用了什么样的管理方法,能让华谊这个集多种行业为一体的综合大型民营企业在十四、五年的时间内资本和规模都迅速扩张,并把人气财气聚集得越来越多?毫无疑问,他有强劲、忠实的团队:他的公司里有从他创业起就一直跟随他十四、五年的员工,例如他的第一个财务主管;有在公司里做了八、九年的艺人例如李冰冰等;还有从他开始投拍电影就归入他这支队伍的名导演、名编剧,如冯小刚、张纪中等。
  王中军对员工的信任超过常人。他说,导演冯小刚对华谊的感情是不容置疑的一心一意;财务主管、人力总监以及华谊兄弟的许多员工,他们对公司的忠诚度不是百分之一百,而是百分之二百。他们对华谊的那种亲情和全身心投入的敬业精神常常让人感动,有了他们,华谊怎么能不成功?
  王中军对各个工作室考核的标准只有一个——年底利润。他十分肯定,华谊兄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来自于员工对华谊品牌的依赖,因为华谊能够给自己的员工工作机会、发展空间、竞争天地,能够提供给那些出道不深、年薪几十万的小演员“一把就能跳到”年薪两千万的可能性的机会。
《兵圣》
《艰难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