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电影参加戛纳电影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9年。当年,台湾影片《荡妇与圣女》被评委会选中,是第一部正式参加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角逐的华语影片。 中国电影真正在戛纳电影节上大放光彩是1975年胡金铨和他的《侠女》。一举夺得了当年的最高综合技术奖,在戛纳电影节上为中国人写下了里程碑式的一页。 1979年,戛纳电影节首次出现了中国内地导演的作品:谢铁骊的《早春二月》。1980年,中国...[详细] | |
|
戛纳国际电影节始于1939年夏天,其间因二次大战及财务因素,曾断断续续中断过几届,直至1969年才日渐稳定,一年一届。中国电影最早与之结缘是在1959年,由我国台湾话剧界元老田琛拍摄的《荡发与圣女》,这部讲述抗日战争中一个女子传奇遭遇的影片,是第一部正式参加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角逐的中国影片。 在此之后的20世纪60年代,戛纳最常出现的一个中国人的名字是李翰祥,他的《倩女幽魂》、《杨贵妃》、《武则天》...[详细] | |
|
真正令世界对中国电影刮目相看的,是中国的第五代导演。如果说在他们出现之前的80年代早期,中国内地影片在内容和手法上比香港地区和台湾地区还略逊一筹的话,那么,在80年代后期,"文革"后首批从电影学院毕业,并被后来统称为"第五代"的中国电影人以十足的西方表现方式和纯中国的影片内容令世界耳目一新。 中国电影和电影人,因他们的出现而在戛纳变得举足轻重了。一说起戛纳与中国人的交情,就不能不提到陈凯歌...[详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