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故事片《妈妈》、《过年回家》、《儿子》,还是纪录片《疯狂英语》、MTV《我的1997》、《一块红布》甚至商业广告,他都出手不凡。
*从30年代的《小城之春》、《十字街头》到第五代再到王小帅、贾樟柯,都是他的挚爱。
*他喜欢纪实的影像,而如今似乎也在向商业“妥协”,不仅接拍了王朔的小说《过把瘾就死》,而且还要导演京剧故事片《江姐》。
不能否认,西方世界对中国电影是存有不少偏见的,因为西方对中国艺术的期待从来不缺乏意识形态上的误区,然而著名导演张元在国际上的频频获奖则对这种偏见做出了强力的反击,无论是故事片《妈妈》、《过年回家》、《儿子》,还是纪录片《疯狂英语》、MTV《我的1997》、《一块红布》甚至商业广告,张元都能以自己独特的影像语言诠释作品的神髓。
张元=多元
1989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的张元“理所当然”地被划分到“第六代”导演的行列,可是对这种“任命”张元似乎不太领情,他自有一番道理:“我不太赞同划分派别,就像别人说我是‘第六代’,但这是别人的说法,我自己并不在乎把我划到什么地方去,每个人思维方式不同,即使年龄相仿、经历类似,他们的想法也不可能一致,有些和我年龄接近的导演的作品我可能不喜欢,相反我可能会更喜欢和我不是同一年龄段的导演作品,你们说我应该是哪个流派的?划分第几代其实是媒体这样讲的,这也许跟国外某些艺术复苏时期的现象类似,都是同一时期的人或作品,就被简单化地归为一类。”
张元喜欢多种多样的电影:“早在30年代有个叫费穆的导演拍摄了《小城之春》,虽然距离现在已经半个多世纪了,看起来还是非常美丽,感觉和我非常亲近。《十字街头》、《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些电影也都非常好看。谢晋导演的影片《芙蓉镇》使我认识了两个好演员刘晓庆和姜文。谢飞导演的《本命年》是一部难得的好影片。接下来是陈凯歌的《黄土地》、张艺谋的《红高粱》,他们用原始手法在视觉上显示了足够的冲击力。宁瀛的《找乐》使我们看到了纪实电影的力量。吴文光《流浪北京》的真实自然程度,使我在他的影片中呼吸到了生活的气味。王小帅的《冬春的日子》、何建军的《邮差》和贾璋柯的《小武》,从这些作品中,我看到了创作者们对电影的激情和热爱。”
张元=个性
在张元毕业的那年秋天,他自筹资金拍摄黑白故事片《妈妈》,影片讲述了一位被丈夫抛弃、独立抚养大脑残疾儿子的年轻母亲的故事,儿子冬冬在6岁时患癫痫性痉挛,导致大脑损伤,从此,妈妈梁丹开始了艰辛的生活历程,她坚持要医好冬冬的病,并一次一次试图唤醒沉睡中的儿子,她的努力给同事造成了很大的麻烦,也给她的追求者和前夫造成了很多不便……这是一个在平淡中演绎的催人泪下的故事,这也是一部低成本制作的影片,1991年11月,《妈妈》获法国南特三大洲电影节评审委员会大奖和公众大奖,后又在瑞士、英国爱丁堡、柏林电影节上获三项大奖,共参加了20多个电影节。“当时在南特电影节上,他们宣布我是中国的独立导演,我那时还从来未想过自己是什么‘独立导演’,虽然严格地说是那么回事。”可以说张元是开创中国当代独立电影的第一人,自《妈妈》开始,中国独立电影制作领域已经经历了坎坷的10年,至今中国当代独立电影已问世将近30部,其中在国际影展上入围的已有20多部,获各类奖项的已达10余部,将近独立制片总数的一半,提起这些张元不无激动:“这些严肃和深刻的作品,正以自己不屈不挠的姿态,对海外观众形成了强有力的冲击,保持中国电影艺术家的另一个层面上的尊严。不仅如此,它使生活在中国这片国土上的一些真正热爱电影的人们看到了希望,并对后来者产生一种精神上的支持,尽管很多诸如此类的影片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人暂时还无法看到,但是我们绝对有理由为中国冉冉升起的独立制作电影而感到振奋。而且我觉得人类的感情是相通的,只要可以感动中国人的,就可以感动外国人,有这么多好的电影作品获得国际大奖,这是国家的骄傲。”
张元=真实
《过年回家》是张元的第7部电影,这部电影突破了以往电影对家庭悲剧的描写,突破了明信片式的肤浅的框架,用英国评委、影评家格里高先生的话来说就是:“这部影片最后动情的30分钟可以成为现代电影的经典,具有强烈的雕塑感。”美国著名影评家艾得利也在《综艺周刊》撰文盛赞张元和他的《过年回家》:“这部电影的成功使导演张元在经历了10年的酸甜苦辣之后跻身中国顶级导演的行列……”可是,张元却在《过年回家》捧回威尼斯电影节上的大奖后,出人意料地拍起了纪录片《疯狂英语》,他对当初做法的解释是:“我长久以来,一直对李阳那样神奇的人颇感兴趣,《疯狂英语》是一部挺正面的纪录片,手持麦克风的传授者李阳以七八种发音和手势鼓动面前的人山人海,放大音量地喊出几个英语单词和单句,那场面的确‘疯狂’,其实那里面也在阐述一个道理:自尊、自信和发奋图强。不管我用什么手法拍一部片子,我一定要表现现实中的真实。”
张元曾经说过:“我的电影来源于真实的故事。”这一点在他以往的作品中都得到了体现,可是从去年开始,张元接拍了王朔的小说《过把瘾就死》,眼下还要导演京剧故事片《江姐》,题材上的变化,很容易让人产生他向商业“妥协”的印象,张元自己倒是满不在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比较注重故事的真实,演员的真实,影像质地上的真实,很多时候是在让演员演自己过去的事,但那是一种机遇上的选择。能永远接受影像纪实性的观众并不多,我对选择题材从来不做规定,我自身也需要拍更多的题材,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也是一种责任,不可能都是自己投资做事情,别人投资就要对别人负责,就好像你不论是导演还是编剧,你要面对的不仅仅是电影,而是你接触的世界,人,还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冯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