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版《射雕英雄传》已经在春节前杀青。从开始筹备到杀青,《射雕英雄传》用了近一年的时间,紧紧抓住了电视迷、金庸迷、追星迷、娱乐记者们的视线,牵一发而动全身。人们对它的关注,似乎比《笑傲江湖》有过之无不及。在“射雕”进入后期制作之前,记者采访了《射雕英雄传》投资方中国文联音像出版社副社长马中骏,请他对拍摄过程作一个回顾,算做给关注此剧的读者一个交代,至于这部戏能给观众一个什么样的交代,恐怕还要等些日子。
新版三项胜出
提起“射雕”,人们一定会拿它与18年前黄日华、翁美玲的“老版射雕”进行对比,在内地观众乃至海外华人心中,“老版射雕”早已成为一部经典,任何一部电视剧都无法替代,它对观众的影响更是无法估量的。虽然新版还没出炉,但是看了40多个小时素材带的马中骏自认为有发言权,在情节、场面、演员表演几方面将两个版本做个对比。
情节:18年前的“老版射雕”抑于拍摄条件以及港式制作方式的限制,金庸小说中许多东西都没有拍摄,而18年后,拍摄手段丰富了许多,凡是当时受条件限制没拍的,新版都涉及了。比如小郭靖,老版是个空白,这不得不说是个损失,因为郭靖从小仰慕成吉思汗、哲明这些大英雄,并使他幼小心灵萌发了今后当英雄的愿望,对他的一生都有影响。再有,新版强调了郭靖与华筝青梅竹马的感情,与后来郭靖与黄蓉的爱情形成了对比。
场面:金庸小说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迷人的成人童话世界,老玩童可以在海上与鲨鱼戏嬉,黄蓉就像是海中的精灵,两只大雕极通人性,许多海上、船上的情节被金庸文字描写得生动有趣。这些有趣、带有童话色彩的情节都曾被老版抛弃,而新版通过各种手段完成了拍摄,相对完整地表现了武侠剧的童话色彩。
人物:翁美玲饰演的俏黄蓉已经在许多人心中定格成聪明美丽的化身。然而,只要一代代电视观众在成长,就必定会有新的化身出现。还记得《射雕英雄传》开机后不久,傻郭靖李亚鹏说他有一天晚上想打电话给周迅,叫她一声蓉儿,那只是李亚鹏进入创作状态时的灵机一动。可戏快拍完了,剧组的人都已经直呼周迅蓉儿了,因为她那古怪精灵的样子,让大家觉得她就是蓉儿。翁美玲是一代人的偶像,难保周迅不会成为另一代人的偶像。
金庸:不是不让改
没有好剧本,就没有好的电视剧,《射》剧艰巨的改编工作由三套笔杆子完成,人员算起来有十几个。《笑》剧的编剧们贡献了第一稿,然后,新出道的张挺等几个年轻人接过了接力棒,剧组转战桃花岛后,《尚方宝剑》的编剧龚应恬又做了最后的把握。在拍摄中,几个导演也都加入了自己的想法。马中骏说:“射雕不是完全的港台式,也不是完全的大陆式,是一部有港台优点的大陆武侠剧。对于人物定位来说,大陆导演对人物的理解、细节的安排以及服、化、道的运用,都强于港台导演;但武侠剧不是历史剧,怎样营造一个武侠世界,把观众带进来,港台导演又强于大陆导演。所以,我们进行了比较好的组合,人物定位较港台剧更有文学性。”金庸在桃花岛探班时对剧本做了粗略了解,他说:“我不是不让改,只要改得合理就好,不要让人物干他们不该干的事儿。改得好不好,最后的评判者不是我而是观众。”
投资回报比:不赔不赚
“新版射雕”还没做完,已经成了抢手货,各个电视台都很帮忙,出的价都高于一般的电视剧。但是,如果按投资与回报的比例来讲,《射》剧不能说大赚,只能算不赔的长线。《射》剧投资近4000万元人民币,服装费高达300多万元。人员多、拍摄周期长也是费钱的地方,举个小例子:一般的剧组只有50多人,可《射》剧一下子就有350人在剧组吃、喝、拉、撒、睡了半年。再有,武打是《射》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花费的大头,《笑》剧有12个武术设计,而《射》剧则有50多个。《射》剧发行第一轮只能在国内打个平手,主要靠海外和二、三轮发行赢利了。(佟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