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说过,邓建国像一个农民,他一只裤脚高,一只裤脚低,肩上扛着一把锄头歪歪拐拐走在幻想成名的田坎上。这个土老冒,就这样傻呼呼地闯进了中国的影视圈。他用这把锄头在这圈内不按规则地乱锄乱挖,就这样把封闭的影视制作和发行体制挖出了一道裂缝,令一股全新的空气从裂缝中涌出来,让影视界所有的人都感到惊诧和新鲜。仔细审视邓建国,你会觉得他不只是挖土农民那么简单,准确地说,他是一只呈憨状的影视大鳄。
■邓建国高居榜首
除了圈内,也许很多人还并不知道邓建国是何许人也。对邓建国被选为2000年中国十大影视风云人物之首,也许不少人会持不同的看法。不过观来看去,除了邓建国又还有谁能从市场的角度来排名第一呢?
中国的电视、电影观众,恐怕没有人没看过由邓建国投资拍摄的作品,这就像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李海鹰,但又有谁不熟悉《弯弯的月亮》呢?邓建国搞影视时间并不长,总的营业额也算不了什么。但是,由自己掏腰包担风险大规模投拍和经营影视,恐怕至今为止还没有第二人。许多人玩影视是玩公家和别人的钱,赢了名利双收,输了也名利双收。从本质上讲,这类人顶多只能算是执片人,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制片人或出品人。他们永远无法与在风险一线的投资人相比,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心理承受级别。
邓建国从投拍影视以来,让人记得住的作品有好几部,这对一个看上去傻乎乎的人来说,真是奇迹。看一种行业、一个地区、一个人的发展,必须看其成长性。如果你去江西省临川县农场看看十年前邓建国呆的地方,去和与邓建国一起共事的人谈一谈,你就会算出邓建国的生命成本和他的生命利润,由此你也许会测出这个一脸傻笑的鳄鱼未来的价值。
■《风流》剧大显风流
进入2000年,邓建国有好几件对影视界有强烈冲击的事,这些事都是邓建国冲向市场的杀手锏。这些事炒作得很成功,只差没把瞧不起邓建国和讨厌邓建国的人气死。
第一把杀手锏是由执导《还珠格格》的台湾导演孙树培为他执导的《风流才子纪晓岚》。这部还没完工的电视剧像还没生下来的王子,已被电视市场抢成了贵族。那个本来不怎么出名的纪晓岚,肯定会名扬四海。邓建国炒纪晓岚绝对不是为了纪晓岚,他是将纪晓岚作为红薯一样卖掉。他卖得极有市场感,在很多醒目的广告位上,他都让人写出:“《还珠格格》的导演孙树培说:《风流才子纪晓岚》比《还珠格格》更好看。”据说邓建国是在一间洗脚屋决定要拍《风流》剧的,他当时问几个在场的“洗脚女”这样的剧她们看不看?“洗脚女”们都说要看!要看!定下来之后,开始选女一号。碰巧广州选“美女花城”小姐,邓建国和孙树培在选不到人的情况下,抱着侥幸心理到选手们表演的地方。就在宋妍(当时叫宋可)出场的一霎间,他和孙树培几乎同时惊叫起来。孙树培惊叫是因为找到了女一号,而邓建国惊叫完全是因为宋妍的漂亮。等邓建国回过神来时,一个与“美在花城”抢夺宋妍的计划随即而出:为了这个女一号,邓建国甘愿以身相许嫁给宋妍。
■邓“傻瓜”的绝招
邓建国的另一把杀手锏是《我这一辈子》,这把锏可以说是经营影视的一个范本。《我这一辈子》是老舍的作品,当邓建国看过剧本后,立刻决定要拍这部片。他将这部片的要素看成几堆零件:一、编剧;二、导演;三、演员。他知道自己没几招,好方法就是将这几堆零件组装起来。他让马军骧改剧本;让冯小刚当导演;又扬言让葛优做男主角。这一切在意念中构成后,邓建国便一边具体地与他们接洽,一边让媒体将《我这一辈子》当成卫星放出去。媒体知道后,立即为邓建国猛吹,那新闻铺天盖地,一下子这部还没开机的“戏”,居然在今年6月的北京影视节上,仅凭构思就卖了4个大片区的电视台,总共卖价高达1300万元。也就是说,邓建国根本不需要花一分钱就可以拍这部片不说,还能挣很多钱。
■怪诞人与他的市场观
见过邓建国的人百分之九十都会说他像傻瓜,许多慕名见他的俊男靓女,见他后便有一种释然感,认为邓建国就莫过于此。邓建国的确有很多荒诞的生活习性:他坐飞机会脱下臭鞋将一双臭脚四处乱伸;随剧组乘车他更放肆,甚至会将臭脚放在前排演员的头边;打保龄球他不按规则打,总是一只手提一个球,像扔炸弹似的双双一起扔出去;打台球更离谱,根本不用杆,直接用手扔球,他家的英式台球杆完全是用来赶他的沙皮狗……
这个人的确没什么文化,不过他的可贵之处在于他有自知之明。邓建国说起他的命运时,最有感触的话是“谢天谢地,我父母将我生在了江西苦农村,要不然弄我去上电影学校我就完了!”表面上他这是胡言乱语。可仔细一品,又的确有些道理。说实话,我们的影视学校除了能教学生一些教条的影视常识外,真的无法教学生去懂市场。邓建国说:“要懂市场,学电影的肯定不如放电影的。”原因很简单,放电影的知道什么电影好看和不好看,而学电影的都容易被“文化”的酸气弄瞎眼睛。
■憨厚的“土老冒”敢冒风险
邓建国真正在影视圈崛起是在1997年,那年土老冒邓建国一下春风得意,不仅创下广告贴片1.1亿的惊人收入,还干了一件口碑极好的合作事。他拍《雅片战争演义》和《反贪风暴》采取借鸡生蛋的方式,与北京的成像影视公司合作。当时邓建国许下诺言,让成像公司投资600万元,答应日后翻倍回报。结果他成功了。回报了1200万给成像公司。后来他又拍《康熙微服私访记》和《东方母亲》两剧,又与成像公司达成协议,同样承诺投资按翻倍回报。但成像公司这一次走了眼,他们担心砸锅,于是要求退回90万元的预付款。邓建国宽厚地答应了成像公司的要求,退回了成像公司的定金。这两部剧最后大获成功,两部片的盈利高达3500万元。但同样在这一年,也同样是在广州,一家投资过亿的电视传播公司破产了,这间公司就是当时红极一时的由香港投资的城市传播中心。这家貌似航空母舰的公司曾以诱人高薪网络了很多影视人才,但由于不懂国内市场而垮掉。而邓建国最初只带着区区1000元人民币闯来广州,后来也是只凭15万元起家进军影视,只不过他用的是密切与影视市场相吻合的土方法。这土方法最根本的就是:良好而朴实的心态、精密计算与为人信用。 ■文/姜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