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会歌曲曾几何时成了一个歌曲种类,虽然无法从音乐上定义,但在实践上似乎形成了一些通用模式,比如说,大主题、大题材、多人领唱加合唱,近来又常常采用美声、民族、流行混合领唱等等。
晚会曾经是出好歌的地方,从80年代中期到现在,不少歌手凭借晚会一举成名,也有一些歌曲经由晚会而传布四方,像《血染的风采》《好大一棵树》《涛声依旧》等等,而已经成为名牌栏目主题歌的《同一首歌》则是专门为晚会创作的歌曲。
晚会歌曲也经常遭到批评,由于它的“大”,就容易进而“假”,进而“空”,有的作者抱怨这种“命题作文”限制太多,有些歌手抱怨多人领唱多到每个人轮不上一句的地步,听众则抱怨这么大的作品听上去找不到北。姑且不论造成这种情况的诸多原因,如果掉过头来想,假定晚会歌曲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它就比较的“大”,我们能不能避免它的“假”和它的“空”呢?
避免“假”其实也难也不难。难在作者心里不真写的东西就假。说不难其实只要给作者一点题材选择、体裁选择上的空间,写真并不是太痛苦和太困难的事。至于避免“空”,除了歌词要实,音乐上也可以做很多文章,事实上,晚会歌曲由于“大”,本该可以在音乐上有更多的施展余地。近来听了两首晚会歌曲就颇有特色,一首是为世界华人大会创作的主题歌《以华人的名义》,一首是为APEC会议创作的主题歌《亚太合作之歌》。两首作品都是特定题材,也都规模较大,也都选用了多人领唱加合唱的模式。前者素材比较简单,以一个中心旋律反复变化,不断推进,特点是领唱与合唱部分的写作非常讲究。后者旋律也比较简洁,突出的特点在于调性的丰富变化和很讲究的管弦乐配器。两首不算很“流行”化的作品,听上去不俗,都富有激动人心的效果,是最近几年晚会歌曲中具有较高水准的作品。
因此想到,晚会歌曲的创作不论毁誉如何,在一定时期内肯定还是一个特定的创作种类。承认它的特性,研究它的创作规律,避免可能的弊病还是值得作者和导演们注意的问题。我认为,歌词题材虽大,不妨从最基本的人类情感入手,不妨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至于旋律还应当遵守简洁上口的原则,因为晚会歌曲的一次性欣赏特质决定了它不可能太繁复,但编曲配器包括领唱写作、合唱写作上则可以下更多的工夫,不妨复杂一点。■文/金兆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