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读者阅读了本报昨日《我们为什么哈韩哈日》一文后一抒己见
这两天,连续阅读了《北京青年报》关于“哈韩哈日”的讨论,除了对陈道明的看法深有同感以外,也对当下影视娱乐业的一些倾向备感忧虑。首先需要声明:本人不是一个狭隘的民族主义者,也不是企图将文化娱乐产品的教育功能强加给青少年的“德育教授”,甚至还旗帜鲜明地主张文化娱乐业要走市场化道路。但即使如此,我依然认为:哈韩哈日是要不得的,在这一文化现象背后,隐藏着今日中国文化娱乐业的四大认识误区。
一是在欣赏上一味追求浅显。我看到很多哈韩哈日族谈到自己的爱好时最理直气壮的接受理由是———轻松、好看。这的确是日剧韩剧的“狡猾”之处:它们选择老套的情节、廉价的情感、通俗的主题、简单的表现手法构成了最低的进入门槛,营造出最适合小资阶层的小情调,迎合了尽可能多的观众的休闲需要。然而这只是文化产品生产的最低标准,一旦被奉为金科玉律就大大贬低了文化的价值与力量。其实文化欣赏的最高境界是在浅易接受的基础上追求深入思考,在这一点上中国有很多优秀的影视作品远胜于日剧韩剧。我承认现在中国有大量粗制滥造的影视作品,但不能因此否认中国优秀影视作品的成就,更不能因此把日剧韩剧当做典范。我们的电视剧还是应该向《一地鸡毛》、《无悔追踪》、《永不瞑目》的高标准看齐。
二是在商业上的惟收视率论。我不否认日剧韩剧在收视率上占有优势,我和哈韩哈日族一样反对浪费大量资金拍摄无人喝彩的影视作品,但是如果一切仅以收视率为评判标准,那就难免陷入惟收视率论的误区。在这里我想颠倒着套用一句俗话:没有收视率是万万不能的,但收视率不是万能的。像前面列举的那些优秀国产电视剧,在收视率上也都是名列前茅的,可它们的优秀不仅仅在于它们的高收视率。同样日剧韩剧也不能因为拥有高收视率就可以掩盖其内涵的苍白。这就好比吃麦当劳的人很多,然而谁也不能说麦当劳是最好的美食一样。
三是传媒盲从观众倾向。这是惟收视率论在媒体上的延伸表现。现在我们很多媒体往往打着观众或读者至上的旗号,无原则地迎合着观众或读者们未必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未必健康的欣赏趣味。在文化产品领域,媒体很少冷静分析观众或读者是不是应该追捧一部或一类作品,只要看到他们有一点风吹草动就全力推波助澜。乍一看很有点为人民服务的意思,实际上缺一点对朋友负责的精神。就拿前一段时间的热点来说吧:石光荣真的很“光荣”吗?《英雄》真的很“英雄”吗?稍微冷静下来想一想媒体就可以做观众和读者的“诤友”,可是没几个这样做的。现在哈韩哈日同样如此,顺着大家一起哈韩哈日是媒体最讨好也最没有风险的选择,但未必是一种真诚的选择。
四是在态度上的自轻自贱倾向。这也是哈韩哈日族最令人难以接受的一点。我们完全可以由衷地喜欢日剧韩剧,但我们绝不能选择“哈”的态度。什么是“哈”?在“哈”的背后有没有一种危险的心态?我想这是此次讨论应该进一步重点探讨的问题。先别说我们在大量粗制滥造的文化产品之外还同样有很多远胜日剧韩剧的精品,就算退一万步我们真的没有一部可与日剧韩剧相媲美的作品,我们也只应该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怎可一“哈”了之。这一个小小的“哈”字,生动地体现了我们原本肥沃的“文化土壤”正在“沙漠化”,如果一味听之任之,将把我们带进失去自我的误区,而且无力自拔。
当然,列举了上述问题,并不是要“批判”哈韩哈日现象,而是呼吁大家正视现实并加以警惕:在日韩文化的泛滥态势下,中华文化不说到了最危急的时刻,至少也到了危急的时刻。我们应该优化自己的创作以抗衡日剧韩剧,我们还应该加强管理以强化我们的文化市场,我们更应该向日剧韩剧学习他们行之有效的推广方法,在年轻一代人中树立或者恢复我们的文化信心与文化自尊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