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至今不到两年时间,在内地,金庸的武侠小说已经有六部拍好或者正准备拍摄。众投资商似乎认为,投拍根据金庸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似乎就生产金子。针对这种一窝蜂抢拍金庸作品的现象,金庸研究专家严家炎、陈墨、刘心武等对此褒贬不一。
反方:到底有多少导演、演员看懂了金庸的小说
7月4日,在北大开设金庸武侠小说课的严家炎教授告诉记者:“我对影视并不感兴趣,金庸的作品被拍成电影,有的理想,有的差劲。我认为,拍金庸的电视剧,不必一窝蜂地上。视觉形象和小说不一样,所以在拍摄的过程中经常不理想。文字优美的地方,在电视中往往显示不出来。”
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冷成金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金庸小说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历史选择,在民族自身产生了认同危机的时候,金庸小说恰恰传入了内地。金庸小说究竟给内地读者提供了多少优秀或者落后的东西,我们可以暂时不讨论。金庸小说是在民族文化认同危机中,提供了民族认同的一个文学范本。金庸小说实现了一般小说形式不能实现的形式。
金庸小说的特点是大俗大雅,至真至幻。 冷成金认为,金庸小说是极难推上电视屏幕的文学品种,接触了台港、内地所拍摄的影视作品,觉得都不满意。他认为央视版还是相当出色的。因为它用电影的艺术来拍电视,用文化的眼光而不是用娱乐的眼光来拍电视。但金庸小说深刻的文化内涵不是用影视艺术能够表达的,而最适合用文字来表达。影视艺术很直观,但限制了人们的想象力,从这个角度上讲,金庸小说是难以搬上银幕的。倒不是怀疑导演的水平。因为金庸小说不是其他形式能够取代的,能拍好《西游记》、《聊斋》,但很难拍好金庸小说。金庸小说是用虚幻的方式来表达一种文化的真实。
冷成金说:“我现在可以问这样一个问题:到底有多少导演、演员看懂了金庸的小说?真拍金庸小说,就是按照正常情况去拍,不紧不慢地拍,都未必拍得好。所以,我认为,一阵风似地拍,负面效应就比较多。”
正方:这样做很正常
写过多本金庸研究专著的著名学者陈墨认为,内地之所以兴起金庸作品抢拍热,一个原因是在现在市场经济下,娱乐文化的兴盛,金庸作品有一种独特的娱乐功能,是别的作品很难取代的。同时,金庸的武侠小说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资源,它通过电影、电视、动画、漫画等方式,进行不同的版本的阐释,但一般很少有哪一种版本能够做到尽善尽美,因此,金庸的作品总是拍了又拍。不同的时尚,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作者都对金庸作品进行了不同的阐释。我认为,金庸作品不停地被改编拍摄,说不上是坏事,只是作为百花齐放的一条,我觉得这些很正常。
对金庸《鹿鼎记》有深入研究的著名作家刘心武态度简单明朗:只要有人愿意拍,有资金,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