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933
上网只花6毛钱
首页- 邮件- 短信- 商城- 搜索- 新闻- 体育- 财经- IT- 女人- 生活- 健康- 汽车- 房产- 旅游- 教育- 求职- 出国- 校友录- 游戏
明星追踪影视天地音乐无限霓裳艳影日韩先锋欧美流行专题聊天专访视频漫画宝动漫只约陌生人
精彩回顾
·中国新军歌与郑律成
·流行曲作者不幸的一生
·动力火车打不烂拆不散
·蔡琴十三年的梦
·韩国艺人影响无所不在
·杨乃文与林暐哲的恋爱三部曲
·台湾流行音乐的原点
·翻版李玟何时走出明天?
·308路上谁是赢家(上)
·台湾歌坛菜鸟大对决
 更多...
 
首页 >> 娱乐 >> 音乐无限 >> 泛音世界

中国新军歌与郑律成
2001-05-26 15:53:55 陈奎及 
 Untitled Document中国现代新军歌的发展,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到50年代以前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20年代中期到30年代中期。这一阶段中,新军歌主要以古曲、民歌、旧军歌、外国歌曲填新词居多,新创作的歌曲比较少。第二个阶段从30年代中期到50年代以前。这一阶段,以新军歌创作不断涌现和广泛流传为鲜明特征。如:1935年出现了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周钢鸣作词、孙慎作曲的《救亡进行曲》;1936年出现了麦新作词、吕骥作曲的《保卫马德里》,塞克作词、冼星海作曲的《救国军歌》;1937年出现了麦新作词、作曲的《大刀进行曲》,贺绿汀作词、作曲的《游击队歌》,凯丰作词、吕骥作曲的《抗日军政大学校歌》;1938年出现了桂声涛作词、冼星海作曲的《在太行山上》,赵启海作词、冼星海作曲的《到敌人后方去》;1939年出现了陈毅等作词、何士德作曲的《新四军军歌》,公木作词、郑律成作曲的《八路军军歌》和《八路军进行曲》等大量新军歌。上述的诸多优秀代表作,构成了中国新军歌创作的坚实、丰厚的基础。
如果说,中国新军歌的创作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基点的标志,那么,《八路军军歌》、《八路军进行曲》的诞生,则是中国新军歌创作的第一个高潮的形成,或者说标志着新军歌创作已经成熟,并在中国音乐史上耸立起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郑律成的新军歌作品的广泛而久远的影响、作用和意义,确立了郑律成在中国新军歌创作,以至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以他作曲的《八路军进行曲》等作品来说,1939年问世以后很快广泛流传于八路军各部队和抗日根据地;1945年后在华北等地区传唱中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1951年2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部颁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内务条令》中,这首军歌被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1953年5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颁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内务条令》中,又被定为《人民解放军进行曲》;1965年又恢复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1988年7月25日,中央军委发布命令,正式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50多年来,这首军歌既是人民军队的形象的写照,又是中国军队的音乐标识,广泛传唱于军队之中。是庆典、仪式、阅兵、集会中的司礼乐曲,在影视、广播中是军队节目的开始曲,成为中国新军歌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郑律成对中国新军歌创作的贡献,不只是他的作品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而且他的创作经验,也有极为深远的意义。
其一,他历史地、科学地对待音乐传统的观念、方法,告诉了我们如何去正确地继承、突破、发展传统。
他曾提出了歌曲创作中三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一个是'洋框框';一个是过去民族民间音乐的框框;还有一个是群众歌曲创作的老框框。"并进一步解释道:惯于外国歌曲的感情、形式或作曲法,机械搬用民间歌,习惯于一般化的"随便创作"的方法,是写不好群众歌曲的主要原因。
郑律成指出的这"三个框框",是音乐创作心理、观念、艺术方法的障碍,致使音乐语言、写作技法都难以发展、更新,必然导致创作上的泥古、雷同,产生不出鲜活准确的音乐形象,最后只能是艺术灵光与魅力的荡然无存。郑律成不仅从认识上给我们以启迪,指出破除这三个框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在他自己的创作中把破"三个框框"贯穿于实践之中。从郑律成的第一批作品中,就可以看出他非常重视自己的独创性。郑律成在1937年作曲的《发动游击战》(徐绍兴词)、《战斗妇女歌》(关露词)两首歌,从音调、节奏到结构,都显示了他的艺术创造性,找不到泥古或者套用民歌、照抄已有群众歌曲的痕迹。以《发动游击战》的节奏、调式来说,连续的切分音以及节奏和调式的布局、发展,在当时来说,都是富有新意的。而这种新意与富有冲击力的、战斗性的音乐形象内涵又是紧密相联的。更为可贵的是,他的创造精神,贯穿到一生的创作中,在《延安颂》(莫耶词)、《八路军大合唱》(公木词)、《解放军组歌》(郭小川词)以至儿童歌曲中都能得到印证。
传统本身就是在发展、更新中形成的。把传统看成固有的,一成不变的,本身就违背了传统形成的事实。如果把摹仿看成是继承传统,实在是一种可悲的现象。如果说要真正的继承、发扬传统,首先是要用发展、更新的观念去看传统。新军歌,由填词到30年代中后期的新创作的突进,那种弃旧图新,准确表达当时时代的人民的心声的创造,就是应该继承和发扬的。在当今的时代,更应该理直气壮地支持、提倡今天创作中的创造、探索精神才是。
其二,郑律成的军歌和其他创作,形象鲜明,感情充沛。特别是进行曲、队列歌曲、集团性群众歌曲,也是在"抒情"。抒战斗性、豪壮的、富有阳刚之美的情。
《八路军进行曲》起句富有冲击力的音调节奏,郑律成自己讲受到《大刀进行曲》的启发,但这里与整体音乐形象的表现因素,如八度音程的上下跳进、坚定果敢的音调与音型模进、同音重复等形象的结合来看,已不是"大刀"的形象,而是千军万马,一往无前的挺进形象了。如果说,《八路军军歌》是"小米加步枪"时代,转战农村战场的军队英雄形象的写照,那么,《八路军进行曲》的音乐形象,是在那个时代对机械化、科技化、陆海空立体化的未来军队的形象、气势、无往不胜的精神的想象与憧憬的描绘。也许这也正是《八路军进行曲》成为今天中国军队军歌的根据之一吧。后来郑律成作曲的《强大的舰队在海上行进》(李志明词),密集的音型造成的气势,长短音符的布局,和声的编配,同样具有现代军队的典型形象,抒发出了现代水兵在海上行进的特定情怀。
有些"按词模腔"、四平八稳的进行曲、列队歌曲虽然也流畅,易于学唱,但是却没有鲜明的时代感,没有鲜活的艺术形象。这种无个性的、乏情的作品,缺乏形象的主题音调和节奏、结构布局,缺乏感情律动不会产生强烈的感人力量,也就不会有艺术的生命力。这正是内涵所致。郑律成的军歌创作的形象性与特定的军歌的"抒情"性(广义的),正是值得我们研究、学习的。
其三、郑律成的创作意识,是把作者的"我",音乐形象中的"我"与具有时代精神的人民的"我"融为一体。
郑律成在分析《黄河大合唱》中,深刻阐明了这种创作意识,并且也体现在他自己创作中。
在"左"的文艺思想的驱使下,作者的创作意识,貌似符合"客观",为时代精神、人民"代言",克服了"自我",写了"大公"。然而,久而久之,作者却成了旁观的第三者,形成了"客体"的"纯理性"的创作意识,写出的作品必然展抽象、空洞、概念化的。因而也就失去了艺术的情、意、理交融,以"通情达理"的表现方式的感应力。作者自己游离于作品之外,作品的接受者自然也就会游离于作品之外。创作的"主体"意识,是作者把自己溶入生活的大海、时代的潮流中的意识,是自觉、能动的反映时代、反映生活的意识,从而达到作者作品中的形象与作品的接受者心心相印,同褒共贬,同抑共扬,同命运共意志的艺术效果。尤其是在进行曲、队列歌曲、集团性群众歌曲创作中,倘若沿袭前那套"左"的文艺思潮中形成的创作意识,写出的作品必然得不到人民的欢迎。郑律成的成功的作品(包括歌词),之所以能有艺术生命力,活在人民、军队之中,因为他(包括歌词作者)和作品中的形象、情感(包括寓于其中的意与理)和人民、军队的心声是共鸣于一体的。
上面所谈及到的几点,是从郑律成的创作与论著得到的一些启发,结合某些创作现象的感受,所录下的笔记。郑律成在创作,尤其是在新军歌创作方面的经验,和他的有关论著,是值得我们系统认真研究、学习的。
(注:本文写于1986年《郑律成音乐作品研讨会》前夕,原载于《论郑律成--郑律成音乐作品研讨会论文集》。文中有作者在1988年命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后的补充)

我来补充两句订制搜狐短信新闻
发手机短信,推荐此新闻给我的朋友


Copyright © 2003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