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过春节不到两个月,贺岁片的竞争已经拉开了帷幕,据说,有12部中外影片将在春节上映。
说起贺岁片,人们总会想起冯小刚的《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以往连续几年的成功,使冯导的贺岁片成了一个品牌。但是,今年冯导的《大腕》能否重现昔日的辉煌,大家正拭目以待。在贺岁片的市场上,观众不相信名家,不相信炒作,只相信自己的感觉,只喜欢看适合自己欣赏习惯的影片。一部片子如果不对观众口味,即使如大导演张艺谋导演、大明星赵本山、李雪健、傅彪等的卖力演出、各大媒体对“幸福女孩”选拔的爆炒、大作家莫言的小说《师傅越来越幽默》改编的电影《幸福时光》,当年大张旗鼓地杀进贺岁片市场,结果也只能落得嘘声一片,不得不重新回炉而后又不了了之。
贺岁片其实就是对我国商业电影制作水平的一个检阅,拼剧本,拼导演,拼演员,最重要的是拼对观众心理的了解,拼对市场的认识。影片能抓住人,就是成功了;如果不能抓住人,就是失败了。这个市场机遇很大,风险也不小。以往几年,能让人交口称赞的片子很少,即使如冯导的贺岁片,一部一部接下来自己和自己相比,也如喝茶的感觉——越喝越淡。如果今年的国产贺岁片仍然不能成集团化的规模在质量上上一个台阶的话,如果《大腕》等不能和《哈里·波特》平分秋色的话,则只能是我们的电影制造业的悲哀。好的影片可以吸引更多的观众,更多的电影观众是电影得以向前发展的前提,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
有人说贺岁片的档期很短,强调这个“岁”只有一周的时间,只能供两部影片施展。其实这种说法明显地没有道理,冯小刚连续三年的三部贺岁片,哪一个不是放了两三个月。强调“岁”只是对自己片子不敢自信的一种托词。
对于时下的中国人来说,似乎很少有什么可以作为过春节的标志。爆竹在大城市是禁放的,春联在楼房里贴有些不伦不类,大吃大喝平时只要有心情随时可以大快朵颐,七天长假“五一”、“十一”……说实话,很多人放完春节七天假后,说起感觉,一言以蔽之:“还不跟平时一样。”在物质消费趋向于世界大同(或大致相同)的形势下,文化消费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春节来说,一台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和几部贺岁片,就成了十几亿中国百姓过节的标志。不管怎么样,贺岁片,只要让观众看着高兴就行。(钱庆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