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无数的观众跟随着尼奥的历险,并在一系列恐怖的程序重组后,惊恐地发现现实人类世界已经消亡,而幸存的人类被巨大的“矩阵--电脑母体”所控制。世界知道了一个恐怖的秘密:所有的人都是被电脑饲养并被当做电力来使用的。
《骇客帝国》之震撼人心,可以说前所未有;它包括了科幻电影经常做的:对现实和自然进行质疑;尽管它借鉴了前人的许多名作,并从东西方哲学精神中找到营养,却依然保持着特立独行的特性,并引起了之后无数的仿作。本文所要分析的是骇客帝国中的最显著的引用借鉴。知道了这些,也许会对理解《骇客帝国·重装上阵》大有裨益。
·《爱丽丝漫游仙境》 刘易斯·卡洛尔(Lewis
Carroll)
1862年,刘易斯·卡洛尔的《爱丽丝漫游仙境》讲述了小女孩跟着白兔进入了荒诞不经的世界的故事。在《骇客帝国》的开头,崔妮蒂让尼奥跟着“白兔”走,后来,墨菲斯又让他在红色药丸和兰色药丸中选择,如同爱丽丝必须在“吃我”,“喝我”的瓶子中选择。《骇客帝国》的动画版《侦探的故事》一话,也借鉴了《爱丽丝镜中奇遇》的情节。
·《神经漫游者》 威廉·福特·吉布森(William
Ford Gibson)
赛博庞克(Cyberpunk)科幻文学的创派宗师与代表人物。1984年,他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UBC)攻读英国文学学位时,完成了处女作《Neuromancer》(《神经漫游者》),该作品一举夺下1984年科幻界的三大主要奖项:雨果奖、星云奖与菲利普·狄克奖。连带地创造出了一种被称为赛博庞克的全新科幻文类。而藉由“仿真刺激”(Simulated
Stimulation)技术和“皮肤电极”(Dermatrode)装置与Cyber空间接续,让自己完全进入虚拟的网络世界当中的方法,此后也在多部作品中被效仿。
值得一提的时,吉布森的精彩短篇《Johnny
Mnemonic》于1995年及1999年改拍成电影,主角也正是由基努·里维斯主演。
·《机器人是否会梦见电子羊》
利普·K·狄克
在菲利普·K·狄克那部名作《机器人是否会梦见电子羊》(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中,自阿西莫夫建立“机器人三定律”*以来,“机器人”与“人”的区别定义第一次被颠覆:当科学的发达使“机器人”透过复杂的程序都无法加以辨认的时候,所谓“机器人”的定义到底该是什么?<器与人之间符号定义的区别,连带使统治/被统治者的地位产生动摇。在菲利普·K·狄克的世界当中,“机器人三法则”并没有为“人类”带来清楚的阶级与平衡的秩序。
这部作品被导演斯考特·雷德利改编为电影《银翼杀手》,由哈里森·福特出演那位“Blade
Runner”,同名游戏也十分著名。
*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定律
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也不得因为不采取行动而使人类受到伤害;
除非违背第一法则,否则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
在不违背第一法则及第二法则的情况下,机器人必须保护自身的存在;
·攻壳机动队(The Ghost
in the Shell) 士郎正宗
如果以人类的灵魂做为Ghost,承载灵魂的肉体定义为Shell,那么,The
Ghost in the shell所组成的整体就是“人”
如果以机器人的人工智能AI做为Ghost,人造物(机器)定义为Shell,那么,The
Ghost in the Shell定义的另一整体是:机器人。
先前泾渭分明,之后逐渐模糊的人/机器的界限,到了士郎正宗的这部作品中,有了另一种全新的统合,而机器与人也在这一定义上统一起来。
各种存在之间要如何彼此尊重,或重新建构彼此间特殊的社会关系,《攻壳机动队》并未提出规范性的架构,只是留下了一个引出方向的问题。
·让·鲍德里亚
让·鲍德里亚是法国旗帜最为鲜明、著作最为晦涩的后现代“超级”理论家,他提出的“拟像”(simulacrum)、“超真实”(hyperreality)、“内爆”(impdsion)等重要理论概念对当代文化观察者们来说切中肯綮。
“拟仿”(simulation)被描述为后现代性的特征,它“不与任何实在产生关系,它就是它自身的纯粹拟像(simulacrum)”。代替了一个多少被适当地用形象来表现的世界的,是一个形象的世界,一个对不存在现实作幻化召唤的世界。
这个噩梦般的世界是历史的产品,技术变革使文化产品的大批复制成为可能——首先是电视,但更重要的是资本主义:“结果是完全没有深度的世界,一种纯粹表面的超真实性”,“不再有主体、焦点、中心或边缘;只有纯粹的弯曲或循环变化。不再有暴力或监管;只有'信息',秘密的恶意,连锁反应,缓慢的内爆(implosion)和空间的拟像,在那些空间中真实效果变成了嬉戏。”
(文/woo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