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话里听巩汉林的声音,感觉很深沉,和表演小品时的“阴阳怪气”完全不同。正当记者迟疑时,老乡说话了,“生活当中不敢用小品的声音定位,怕人家说‘狼’来了,神经不好”。 记者:你最初是个相声演员,改行小品后才取得了今天的成绩,这说明你不适合说相声还是小品更有优势呢? 巩汉林:小品也是由相声演变而来的,只要百分之百的投入,什么艺术形式都好。小品是说和演的艺术,可以说是一个杂烩。它要更适合我。 记者:从相声到小品你有没有后悔过? 巩汉林:我最后悔的是干了小品,压力很大。我的相声改小品的戏路很艰难,但看到有这么多观众支持我,证明很值。 记者:很喜欢你在舞台上塑造的形象,生活中你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巩汉林:我在生活中是很平实的,不像小品中那么夸张。我的感受是戏和人生不能完全等同,做戏做人各有章法,我的原则是:戏就是戏,人生就是人生。有人说A型血的人比较拘谨,有点道理。总之,我是台上有些顽皮,在家听话。 记者:如果观众不喜欢你的演出,你会怎么想? 巩汉林:我觉得对作品的欣赏是每个观众的自由,如果一个演员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使不喜欢自己的人喜欢自己也是一种实践。 记者:在小品界你绝对是个“腕儿”,对自己的成就满意吗? 巩汉林:我对自己的满意程度永远是阶段性的。 记者:以你的经验,小品演员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巩汉林:首先要做人,其次才是学艺。做人要实在,学艺要认真。 记者:和一些相声演员交谈时,他们常常为“缺米下锅”焦虑,小品是否也有作品来源不足的时候? 巩汉林:有一种作品供应不足的感觉,常常措手不及。有时主观要服从客观的需要所以不太喜欢的本子也要演。 记者:你经常看自己的演出录像吗?看了有什么感觉? 巩汉林:以前不敢看自己的作品,因为对自己的表演心里没数;现在越看越深思,不满意的地方太多了。 记者:很多相声小品演员大部分时间都在演电影或电视,其中也包括你自己。这会不会影响他们对相声或小品的投入呢? 巩汉林:我觉得大家改艺路很正常,因为艺术形式之间是互通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