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至15日,87岁的郭淑珍、84岁的阎肃、72岁的邹文琴等享誉国内乐坛的教授名家齐聚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担任第11届全国声乐比赛的评委。相比近年来此起彼伏的电视选秀节目,由1985年开办的“全国聂耳、冼星海声乐作品比赛”继承而来的全国声乐比赛以其专业性、权威性、持续性成为专业选手不可错过的“正规考试”,今年比赛的报名者甚至超过千人。两年一次的碰撞中,虽然参赛选手的整体水平有所提高,但反映出来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参赛是艺术成长的过程
一个安静的舞台,一位或一组歌者,一排或两排评委,这就是全国声乐比赛的现场。对于美声、民族、流行、合唱任何一组选手来说,参加比赛是其艺术成长的有效途径。为了打造全国声乐比赛这个权威平台,文化部制定了细致而严格的比赛章程。“章程里写到需聘请相关领域的艺术家做评委,要求为人正派、具有权威性和知名度。比赛要求优中选优、宁缺毋滥,提高比赛的层次、专业性和影响力。”中国音乐学院教授、民族组评委邹文琴说。比赛对选手的要求更是严格,其他比赛准备一两首歌就可以,全国声乐比赛从初赛到复赛,选手至少要准备7首歌。
从报名人数来看,今年的全国声乐比赛,美声组、民族组均超过400人,选手的来源更加多元化,既有来自专业院校的,也有来自综合性大学的,既有文艺院团的演员,又有工作在群众文化岗位的年轻人。在郭淑珍看来,今年参加美声组的选手基本都有10年以上的功力,水平一年比一年好。邹文琴欣喜地说:“此次比赛发现了一些很不错的人才。好的声乐人才并不是年年都有,而是一茬一茬的,今年民族组选手在歌唱的整体感上表现不错。”相比起来,流行组选手报名人数较美声组、民族组少,选手大多是来自沈阳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等专业院校的学生。
“声乐演员的成功在过程中,从现场来看,比较优秀的选手是参加过很多比赛的,演员需要多跟观众交流,比赛的舞台是非常锻炼人的。”邹文琴说。
只有好嗓子是不够的
虽然参赛选手的整体水平比往届有所提高,但问题也确实存在,有些是选手自身的,有些则是声乐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邹文琴指出:“声乐演员只有好嗓子是不够的,还要有对作品的领悟力,这就需要深厚的文化修养、音乐修养、艺术修养,空白的脑子很难进行创造,对这一点不重视的人很快就会被淹没。”这么重要的一点,却恰恰被很多选手忽视,在流行组选手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著名词作家阎肃担任“流行音乐组”评委,看完第一场比赛时他说:“目前来看,选手多为学院派,总想加大演唱难度。但是道还没走稳,怎么打动人?现在的年轻人过于注重外在,连拿麦克风的手势、唱歌的眼神都要学习国外歌手,但是唱功还很稚嫩。”阎肃总结,从这一届比赛的流行组选手选择的曲目上可以看出,选择“撕”“死”“肆”即撕心裂肺、死去活来、肆无忌惮题材的选手比例较大。作为评委,歌唱演员蔡国庆也注意到这个问题:“很多选手选择了外国歌曲,但全国声乐比赛选拔的不是明星,而是支撑乐坛的艺术家。我认为现在不可过度强调和国际接轨,应该做的是回归自己的文化,中国乐坛需要的是中国的声音,自由、悠扬地表达情感的声音,而不是声嘶力竭、没有掌控的声音。”
评委鼓励唱原创歌曲
在本届大赛中,让阎肃感觉遗憾的是原创作品少,演唱原创歌曲的选手也少,他们担心唱原创歌曲吃亏,认为唱一首熟悉的歌更容易让人记住,给评委留下印象。殊不知评委更鼓励创造性,中国声乐也需要创造性。
经常在美声、合唱比赛中担任评委的男高音歌唱家田玉斌,今年成为流行组的评委。他说,美声、合唱的教学很规范,有规范的曲目、标准的唱法,选手一张嘴,评委就可以打出分数,但给流行组选手打分比较难,需要全方位的衡量。邹文琴也说,民族声乐没有一定规格,可以说每个老师教出来的学生都不一样。民族音乐在舞台上应该是五彩缤纷的,邹文琴在教学时会找出每个学生的特点,还原其最真实的嗓音。她培养的学生像韩红、吴碧霞、雷佳、龚琳娜,演唱风格各不相同。“我不去评价她们的探索方向,但要肯定学生的探索精神,舞台上绝对不能清一色。”邹文琴说。
当然,有创造力的前提是打好基础,在邹文琴眼中,龚琳娜的声乐基础打得很好,中国音乐学院及附中7年的学习让她拥有了日后进行民族声乐探索的底子。“学习7年和学习4年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声乐演员们应该在学习阶段潜下心来。”
票务代理:永乐票务
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王立元
订票电话:4006-228-228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