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静蕾谈新片反媒体“逼婚”。 |
老徐认为婚姻是一种目前暂行的制度,很想拍一部婚姻制度被废除之后的电影。 |
搜狐娱乐讯 与别的国产片不同,《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选择了一个拗口的片名,神秘而文艺,如同它的拍摄地布拉格。徐静蕾说,她最喜欢坐在布拉格的老城广场,哪个朋友来都陪着坐一下午。正在环游世界的孙红雷刚刚到访过,他们一起谈人生困惑,老徐笑说这叫“大词”。已经生活在梦想中的她,坦言失去亲人才是最大的恐惧。
王朔编剧的异域爱情片,是否还有京味的幽默?她说你能看到一个不一样的王朔,这是一个讲三代人爱情观的电影。而面对中国媒体的集体“逼婚”,老徐更有她自己的洒脱,“是啊,他们都结婚了,我觉得挺好的,不是说结婚这个事本身好,而是因为结婚感到幸福非常好”,而至于自己什么时候感受一下婚姻的幸福,老徐则认为婚姻只是一种目前暂行的制度,而她本人很想拍一部婚姻制度被废除之后的电影。
《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是徐静蕾执导的第六部电影,王丽坤、吴亦凡、张超、热依扎主演,预计将在2015年情人节上映。
谈剧本:王朔写爱情?会有什么大不同
记者:这次剧本是王朔写的?
徐静蕾:对。
记者:我想问一下,其实王朔在我们印象中,他对于这种小鲜肉的题材他会特别有灵感吗?您请他来主要是看中他哪方面?
徐静蕾:其实我们写剧本的时候,并没有说我跟他说,来,咱们写一个小鲜肉的剧本,完全不是这样的。其实我是想写两代人的爱情的,当然后来说起来就觉得野心也挺大,因为你想把两代人的爱情都说得特别清楚的话,恐怕一个电影的篇幅也比较难一点。但其实我们最终写了是三代人,有吴亦凡他们那一代,然后有妈妈那一代,然后还有奶奶那一代。实际上现在写了三代,但是确实因为电影篇幅的问题,它每一代都写得比较困难,所以其实我们更多的重心放在年轻人那部分,这也是我自己愿意去想拍的那么一个感觉的。
所以并不是一开始就说,只不过后来想到演员的时候,才想到王丽坤、吴亦凡这些人,他也不管我,他说你爱找谁找谁演,跟他也没关系。其实我们这个剧本也是有很多人了,我们现在编剧差不多得有六个,基本上是我自己在主要抓这个东西,然后请各种人来帮一些忙,然后每个人可能有不同的工作。当然王朔他是参与算比较多的一个吧。
记者:那这三代人的爱情当中最不一样的是什么?你说到年轻人的爱情、妈妈辈的爱情、奶奶辈的爱情,应该有一个对比吧,比如说在这个影片当中年轻人的爱情是什么样子的?
徐静蕾:其实说白了,如果三代人比较起来,说大一点,可能真的都是跟时代有关系。比如说奶奶那一代人,她是在二战后,二战期间和二战后,她发生的一些爱情的不管是悲剧也好,或者是什么也好,其实真的是由时代造成的,是因为二战和战后的一些东西。我们写的中间那一代,当然那一代其实篇幅是比较少,它其实是一个男主角成长的背景的。她其实是第一代跟东欧做生意的那些人,然后就出国了,就像秀水街那代。
其实我小时候都知道,他们的生意其实就是向东欧出口什么的,可能一个摊位都已经做到近一年多,有一个亿的流水,他其实是那一代人全家移居到了国外,包括一起做生意。我觉得这个挺普遍的,好多是这样。小孩子出来又是受了另外一种教育,其实跟父母真的是已经完全不同的人了,我身边很多这样的例子。说起来是生长在这个家庭,可是他所受的教育或者是什么,比如说我们其中有一个编剧是,这个例子不太合适了。反正我见过很多这样的,包括我自己的姑姑和我的侄子,他们的小孩也是二十三四岁,就是吴亦凡这种年纪,可是他们跟他爸爸从各方面完全是两种人了,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包括爱情观我觉得也是一样,至少在我们这个故事里,奶奶那部分的故事其实更多的是受时代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然后到第二代人,可能是他们碰到了自己的中年危机,就是自己到了中年的困境,年轻的时候可能努力、拼搏,然后做事业,到了中年以后发现,很多东西就要重新认识了,因为这个世界也变了,跟他们年轻的时候也不一样。小朋友这一段,年轻人这一段,有的时候其实我写剧本的时候就有特别明显的感觉,爱情片你说这两个人好还是不好,怎么好,怎么不好,这能有多大点事,如果跟过去的时代比起来,好像怎么写就感觉它是很容易很亲,就会很亲。所以其实这也是我为什么要加一些,因为我也没有说完全就想拍一个小孩那点事。
其实你说两个人好和分手能因为什么原因,分手其实大的来说就是两种原因,一种是第三者,一种就是日久生厌。其实真的说来说去就这点事,当然要靠很多细节来把它填充进去。其实里面加了我自己挺多东西的,包括从一开始这个女孩出门,当时我奶奶去世我就去了纽约两个月,我连我弟弟的婚礼都没参加。其实现在想起来觉得我弟弟一辈子结一次婚,我连婚礼都没参加,但当时那种状态就是这样的,我觉得我不想在这个地方再呆一分钟了,就是那种感觉。但是女主角的设定跟我自己又有不一样的地方,她还有其他的一些设定,但是很多初衷其实都是我想的,包括我们里面编了一些好玩的东西,都是我自己的一些小愿望,让他们来实现,我觉得还是挺好的。
记者:能举点例子吗?
徐静蕾:这个一举就剧透了。因为说实在的刚才我们说这是爱情片,真的没有多少能够说很新鲜的故事桥段也好,新鲜不到哪去,其实都是靠一些细节,如果这些细节都说出来了,好像现在有点太早了,因为离上映还挺远的。但是好像传统电影我最近看到的,我觉得还是《北京遇上西雅图》是很完整的,它算是一个电影叙事,可能有些地方我们会有不同的看法,当然它本身带有一些话题性,可是它从电影本身是完整的,它叙事是完整的,它的镜头语言表述整个都是完整的。可是我觉得这种电影其实真的挺少的,是票房很好,但是不管这叫传统电影也好还是什么电影也好。因为我是觉得电影应该是符合电影一个基本的完整的东西。
记者:之前王朔都是“京味”的作品,这次定位在布拉格,对他来说也是一个调整?
徐静蕾:反正这次肯定不是你平常想象中他的作品的样子,肯定是完全不一样,不是冯小刚的那种东西。他也是很宽的,他不是只能写那种东西。可能不会是那样特别调侃类的。
谈拍摄地:这是一个神秘而文艺的地方
记者:整部电影都在布拉格拍摄,当初是怎么选中这里的?
徐静蕾:布拉格我以前老听朋友说,但是我其实从来没来过。我们本来这个电影的拍摄地点就想定在欧洲,然后我又想布拉格我又没来过,而且看过一些杂志,包括很多朋友都特别强力的推荐,我有一个朋友还来过布拉格,送了我一个相框,就是它那个桥的照片什么的。又听说布拉格的电影团队还挺专业的,又挺漂亮,而且我觉得它的景没有那么大众化吧,不像法国,就是那个埃菲尔铁塔,拍得都已经太多了。后来就觉得反而布拉格是一个更好的选择,既有那种神秘感,然后又很丰富,就是它的建筑风格特别丰富,反正对比像巴黎这种欧洲城市其实挺明显的。
记者:是不是会造成一个什么旅游热之类的?
徐静蕾:希望吧,不知道,反正布拉格确实是挺好的,我都在那呆了两个月了,我一点都不觉得烦。但是我最爱的是老城广场了,我觉得老城广场那个地方不知道为什么,气场特对,往那一坐,坐一天我都没事,然后哪个朋友来我都陪着去坐一下午,周末的时候。然后就听那些艺人表演,好像来布拉格的游客也不太一样,真的,跟那些商业城市的游客真的不太一样,巴黎都是大包小包的,然后到了老佛爷反正全都是购物什么的那种。这个城市其实没有什么太多可以购物的地方,所以到这儿来的人我觉得基本上还是很闲散的,好像游客的脚步都挺慢的那种感觉。
记者:有人说好像老徐拍电影都特别高大上,每一次都会去国外拍,从《杜拉拉升职记》开始,每部都是在国外取景。
徐静蕾:因为我其实拍北京当时拍得挺辛苦的,虽然北京现在已经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但是就会有一个问题。当然那个是那个片子想营造那样的一个东西了,然后就想,咱们也可以去其他地方,可能蓝天白云的那种,后来就想到去泰国。刚好那种公司经常也有年假组织大家旅行什么的。
然后到《亲密敌人》,《亲密敌人》我本来想在中国拍来着,后来发现投行的主要发生的好多事情都是在香港,就是香港那边的投行,包括英国那边是矿的,现在我已经忘了是什么了,反正就是类似矿的上市的,好像都是在英国那边的,当时研究的是这样的。我也不知道,因为我最近老在国外呆得比较多。其实我拍戏这几年都觉得应该找到好玩的地方,我朋友他们都说我,你倒真会给自己找好,哪好玩你去哪,我说是啊。确实,我没有生活过,我没有感觉,之前拍了四部电影全都是在北京了,所以我对其他城市没有感受,比如对广州、对深圳,也许对武汉、对杭州,我都去过,但是我都是住一晚上,就跟没去差不多。
谈剧名:曾想干脆叫《布拉格之恋》
记者:片名是王朔老师想的还是您想的?
徐静蕾:片名是我想的。
记者:有没有想过别的片名?
徐静蕾:想过,后来觉得都不好。因为我自己可能有一个先入为主,因为最早我是想《布拉格练习曲》那部片子那首歌,我就觉得这个我想把它翻译成中文,我翻了半天,只有我们知道的地方,有一个地方叫只有我们知道的地方,反正试好几种,我就觉得都不对,因为如果说只有我们知道的地方,好像地方变得很重要,那意思就不对了,其实是只有我们知道,它是这么一个意思。后来中间想过,甚至还想干脆叫《布拉格之恋》算了。其实我自己特别喜欢名字,我一开始跟人家说的时候,起码问我三遍,叫什么来着,再说一遍。当时我会觉得有一点问题,如果一个电影名字都记不住,这事怎么办呢?但是我又觉得我特别喜欢这个名字。后来我还想过一个名字,当然就更长了,算了。但是我都觉得没这个好,我也征求了好多意见,说来说去还觉得就叫《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吧。
记者:现在我也发现这个名字很容易火起来的原因,是它很容易造句。
徐静蕾:所以现在觉得还可以。当时一开始的时候很多人都反对我叫这个名字,都觉得太长了,记不住。
记者: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
徐静蕾:对。
记者:中国太多的电影都是四个字,但是在日韩,比如说《在世界的中心呼唤爱》啊《来自星星的男人》啊,都是这种名字,其实这样反而好。
徐静蕾:其实这个也是其中一个决定。现在是大家觉得还可以,其实当时是有好多异议的,都说你名字太长,而且都记不住。
记者:一开始我听说是什么,有一个地方没有人知道。
徐静蕾:对,所以也不知道了,当时也是想到底叫什么,后来真想过干脆叫《布拉格之恋》算了,特别简单。
记者:那样就没有这个意境了。
徐静蕾:对,但是也会好记了,就很难说到底是哪个。我觉得工作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老得做决定,这真是一个有选择障碍的人,这是有问题的,到底这个好还是那个好,选半天,最后其实也不知道到底哪个好,每个人的看法可能还是不一样。
记者:我觉得现在这个比较好。
徐静蕾:是吧?
记者:对,到时候这个标题可以简缩版吗?
徐静蕾:有一个地方。
记者:有一个名字吸引你,这个就可以起一个简缩版。
徐静蕾:他们剧组全都在有一个剧组,我还想,为什么叫有一个剧组,然后想有一个剧组是我们电影名字的。这个可能需要把名字不停的去传播一下,看看什么效果。
谈表演:帮助新人演员找角度
记者:你跟他们基本上花什么样的时间,把他们带到能够进入这个角色,说具体一点,您怎么训练他们的,然后有什么样的一个场景?
徐静蕾:我给他们准备了很多,王丽坤当然不需要了,其实主要是吴亦凡。因为他看剧本,他第一句说,说台词真好玩,他从来没说过台词。我给他准备了各种各样的,有那种比较婉约的散文,然后有那种比较豪放的诗歌,还有现代诗、古诗,有绕口令什么的,反正就准备了很多东西给他。
因为他本身是学中文其实说的是有点问题的,因为他一直在韩国呆着。反正演员上是花了挺多心思的,而且尤其是事前我们就做了很多工作,包括在拍摄过程当中,其实挺累的,反而我自己演那些天,我觉得怎么那么轻松。关键不是说一个人两个人新,是集体都很新。全部很新,尤其是拍两个人的戏的时候我觉得都比较简单,群戏一上我就疯了。因为他们经验太少之后,他不会找动作,他不知道自己在那干吗,会有这种问题。
记者:NG最多的达到多少次?
徐静蕾:我是用那种方法,我不会用同一机位拍很多条的。因为我是觉得,如果这个角度不行,我马上换角度拍,换景别、换角度拍。我不会说这个不行,我就拍个十几条、二十条,基本上我都不会这样。没办法,我要帮他们找角度,所以这次为什么累,也是因为要拍比平常更多的镜头,来帮助演员的表演。
谈观众:这个片子受众与《小时代》不同
记者:你看过《小时代》吗?
徐静蕾:我看过第一部。
记者:感觉怎么样?
徐静蕾:这么说吧,我肯定不会像喜欢《小时代》这样的电影,因为我觉得它很漂亮,拍得有点漂亮。可是它叙事有点问题,因为我看电影还是很传统的,我是要看故事的,我是要看讲一个事的,是这种。可是我看的时候其实就在想,我如果是15岁的时候,我肯定特别爱这个电影,我就是这个感觉,因为我15岁看的是琼瑶、岑凯伦,十三四岁、十四五岁的时候。所以我觉得也不意外,就像我小时候看琼瑶那些书的时候,我爸天天都在骂我,武侠小说是绝对不许看,都觉得那是垃圾,可是我当时就是很爱看。我并没有说我不喜欢《小时代》,但是它不会是我喜欢的电影的类型,可是我一点都不觉得奇怪,是因为我真的觉得我十三四岁会喜欢看这个电影,因为它很漂亮,每个人都很好看,然后讲的事也都是小孩那点事,就是小孩关系那点事。所以我不觉得它不好,因为这个就是不同的电影确实是给不同的年龄层、不同的社会群体的人看的,我就是这个感觉。
记者:那这个片子是给《小时代》的受众看吗?
徐静蕾:我当然觉得肯定不仅仅是给他们,因为我们的故事还是有点不太一样的。其实受众的事我自己不是想得不是特别多,当然我本身已经组合出一个大概的面貌,剩下的东西我觉得就交给宣传公司他们去想吧。
因为说实话,我干吗要拍一个电影,我不愁吃不愁喝,我生活挺幸福,我也没有说没事儿,特没劲,所以我来拍一个电影。那我自己要拍一个电影,我还是要让自己高兴,我还是要让自己觉得我干这个事不浪费时间。所以我会想一些商业上的事情,甚至受众群的事情,但是我更多的还是想我自己怎么先过了瘾再说,管你们怎么样。毕竟电影是一个团队的合作,它有各方面的人一起来做这个事,我就负责组建了这个东西,搭了整个的架构,剩下的东西就各个部门去负责这些东西就好。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