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汉良在电视剧版里饰演的车夫阿四 |
谢霆锋 电影版《十月围城》 |
南方都市报报道 四年前,一部囊括了谢霆锋、王学圻、梁家辉、甄子丹、黎明、李宇春、范冰冰等众多明星大腕的电影《十月围城》,曾横扫当年票房与香港电影金像奖诸多奖项;近日,由鞠觉亮执导,在小荧幕上有超高人气的钟汉良、张晓龙、刘筱筱等主演的“电视剧版”《十月围城》也在深圳、安徽等四大卫视同步首播,再掀暑期档观剧新高潮。在年初各大卫视的广告招标会上,就有业内资深人士预测:“2014年将是翻拍剧年,是延续经典的一年。影翻剧有《十月围城》、《龙门飞甲》、《黄金大劫案》、《红高粱》、《北京遇上西雅图》、《四十九日祭》(《金陵十三钗》电视剧版)等扎堆,众多大剧资源都以影翻剧为主”。
一般人听到“XX电影的电视剧版”,第一反应是“又注水了吗?”,第二反应是“会不会是狗尾续貂之作?”……对“影翻剧”剧本的不信任、对明星阵容缩水的失望、对同一题材的审美疲劳,很容易导致观众对这种“一鱼两吃”衍生出来的电视剧产生诸多质疑。过往的案例中,《画皮》、《风声》、《唐山大地震》、《失恋33天》等题材恃着基因优良,迫不及待诞下“二胎”弟妹,但未见得同样天生丽质,歪瓜裂枣者也不乏有之,口碑与收视并驾齐驱甚至青出于蓝胜于蓝者,只是一个传说。
为什么这种“一鱼两吃”衍生的电视剧依然层出不穷?将120分钟的电影变成一部30集的电视剧,真的是影视圈里一群精明的商人们挖空心思,将“浓缩”的电影“稀释”成电视剧就成了吗?对捆绑销售它们的公司来说,这是“黔驴技穷”还是“品牌利益的最大化”?近日南都记者专访了多部影翻剧的导演、主演、剧本策划人,及电视台的购剧代表、总编室负责人等,解构影翻剧这个让人又爱又恨的“二胎”的出生账本,及影视公司趋之若鹜赶生二胎的原因。
为何流行“一鱼两吃”? 影视同题,行业规律
2009年冬,在电影版《十月围城》上映两周后,内地票房已突破二亿,监制陈可辛即表态,计划拍摄同名电视剧,电影中每一个角色都可以在小荧幕独立发展出一部前传。事隔多年之后出品方保利博纳再度开发了《十月围城》的电视剧版,导演、编剧、主角大换血,他们找来林黎胜担任电视版的剧本策划人。
林黎胜接受南都记者专访时,对博纳的做法甚表赞同:“这个项目不需要再向电影公司购买电视剧版权,它其实是同一个公司对一个做成功品牌的周边产品重新开发利用。我觉得这是中国影视资本化和产业化一个挺好的融合。一个好的题材、好的故事雏形出现了,重新给它放大,毕竟观众有的希望在电影方面消费,有的希望在电视剧方面消费。我还希望《十月围城》以此来开发游戏、动画、漫画,那就更好了,这是未来创意题材的开发。我觉得‘一鱼两吃’挺正常、挺好的!”
而致力于电视剧行业研究的广东南方电视台总编室副主任华明则认为,“影翻剧”在国外早有先行者。他对南都记者说:“这种现象叫做‘影视同题’现象,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基于资源的开发。像多年前科恩兄弟拍过一部很经典的电影叫《冰血暴》,今年就改编成了十集的美剧。而《十月围城》原有的电影投资了那么大,在观众中拥有那么高的知名度,不利用这点来进行同一个题材的开发,就显得太可惜了!‘一鱼两吃’这种做法,也是一个行业规律。”
同一家公司的影视剧套拍,是让一个品牌的利益最大化。但即使“哥俩”并非出自同一血脉,要获得一部热门电影的电视剧改编权,也有多方途径。“像电视剧版《红高粱》的改编,就是出品方向莫言先生购买改编权,由另外的公司来操作,再由编剧添加了很多原著里没有的内容。电影版《画皮》的国内投资发行方是华谊,他们一开始就把改编权用几百万卖给了电视剧版的制作公司。从资源开发的角度来讲,‘一鱼两吃’就是给版权方增加了多一种盈利的渠道。”华明说。
“一鱼两吃”,怎么个吃法?
将120分钟的电影拉长成30集的电视剧,咋弄?
林黎胜(剧版《十月围城》剧本策划):抽出一个人物,另起炉灶开发新故事
剧版《十月围城》仅用前两集的篇幅讲述电影版中李重光作为孙中山替身被刺的情节,而后讲述车夫阿四因与李重光相像而成了李重光的替身,卷入了李家内部及外部的重重斗争之中,慢慢接触革命了解革命,成就了一个“真假王子”的故事。
对于电影版珠玉在前,接手这么一道“命题作文”,剧本策划人林黎胜却自有破解方法。他对南都记者说:“当时博纳想做《十月围城》电视剧版,就来找我了,他们问我要怎么做?我提供了一个思路:不能把电影内容重新拍一遍,这没意思!《十月围城》故事本身就很紧张,是很短时间内发生的一个故事,要把其扩展为30集(成剧60集,逾2700分钟)很困难,我们要把故事往开放式的方向发展。电影只是作为一个引子,以另一种方式来讲这个故事。在我们聊了很多次以后有三位编剧卞智弘、吴楠、周鹤洋进来了,我们找出了‘替身’这个概念,然后一切就豁然开朗了!”
“我们只是利用了《十月围城》的品牌和人物关系,实际上我们的故事完全是另外一个全新的故事,而这个故事也比较符合原作的时代背景和人物设定,因此可以算是改编,也可以算是重新创作,这可以说是近期影视改编的一个比较新的方式。”
“替身”这道灵光一闪,为林黎胜的团队找到了突破口,他认为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了,就是编剧专业内的事情。“替身是常规电影有的设定,他会产生命运的各种好笑、好玩的东西,而且让一个人物来演两个角色也是一个卖点。我们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接下来就是编剧怎么编故事、怎么让故事变得跌宕起伏。观众看了就会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传奇故事,是一部既生动又厚重的电视剧。”
鞠觉亮(剧版《十月围城》导演):加点轻松调料,不怕被骂雷
电影版《十月围城》的基调比较悲壮,是小人物和很多无名无姓者为革命作出的牺牲;电视版是一个草根小人物到一个坚定革命者的“华丽转身”,增加了不少喜剧剧情,钟汉良的演绎有顽皮跳脱、活泼可爱的一面,屌丝和富家小姐之间的爱情故事,也是很电视剧色彩的改编。导演就不怕观众拿其与电影版比较,说这是注水、雷剧么?
剧版《十月围城》导演鞠觉亮却很淡定:“我们不是在做一个很典型、很严肃的年代戏,我们其实是一个相对轻松的言情戏,革命题材只是一个包装。香港导演拍剧,在这种题材之下,会尽量用一些很轻松、趣味性的方法,让大家去接受主旋律,引起共鸣。比如和钟汉良搭戏的女主角,她有点像韩式的‘野蛮女友’或‘小燕子’的演法,是一个不按牌理出牌的女孩,像时下很潮的90后。我们已经潜移默化给了观众很多新鲜的形式和配搭,这是对是错,好看还是不好看?要自己去看。”
食评大会
食材篇
得天独厚有着数
声音:“同名同姓”,想红不难?
说起影翻剧的先天优势,第一联想便是“同名同姓”的好处:动辄数亿票房的大片,一说片名妇孺皆知,大多数人还是会为“名牌”诱惑而趋之,谁理会改头换面后完全不是那个味儿?
《十月围城》电视剧版号称仅仅只是借用片名和阿四这个人物,为什么不敢另起炉灶?还是想从电影本身借势?林黎胜坦率直认:“这就涉及到我认为的‘品牌的好处’。《十月围城》带来很好的品牌效应,我们都很喜欢这四个字。当时我们也想过(另起炉灶改另一个片名)这问题,跟制片人讨论过,但这四个字还是对电视剧的市场营销有帮助的。你们搞传媒的也很清楚啊,至少能让人家对这个品牌有个基本认知,知道它是个民国戏,充满各种打斗、各种爱情和各种传奇,这比起一个全新的、知名度没有那么高的名字要好,对吧?”
和电影挂钩了,就必定揩到油水了么?华明认为,作为一个策划或者编剧,与投资方或制片人的想法是不一样的。“作为策划人或编剧,不管这个故事原来的知名度如何,他都要找到感觉,找到一个新的切入点,或者从表现形式上创新,才敢接这个活儿。除非他就是为了养家糊口,或当作一个商业工作来做,这也是不妥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或许会砸了这个招牌。”
服务篇
模仿秀?注水工程?
狗尾续貂?
声音:段位高低区别,在于编剧
从一部电影变作一部长篇电视剧,主创也许从筹拍伊始至全剧播毕,都一直被外界拿着电影与电视版相比较,若在细枝末节上做过多推展,或许会被指“注水”,若一成不变,又会被指是一场模仿秀,若话题与收视陷入平淡,无疑又会被指狗尾续貂,不得人心……各种雷区,使主创无法安之若素。
对于可以预见的质疑,林黎胜执意认为那是过虑了:“《十月围城》这部剧我绝对不担心这个!电视剧和电影完全不是一回事,原来的故事在前面一两集就交代完毕了,这是一个全新创作的故事,没有任何注水可言。我们在改编上采用了一个新的方式,所以我很有信心。”
“我觉得像《红高粱》、《白鹿原》做电视版还是会有人想看,不管它电影怎么样,首先原著就已经有丰富的故事,会吸引人去看,主要看改编的文学基础有多强。《北京遇上西雅图》也有创作空间的,它的编剧薛晓路本身就是电视剧编剧出身,看电影的时候就给人感觉像在看电视剧,电影一般就是男女主角之间的事,可你看汤唯做出的一系列决定,包括影响两个人关系的那些情节点,都是一堆人相互影响的结果———这明显就是电视剧的做法。”华明认为,改编的高段位与低段位的区别,在于编剧手上。
口碑篇
影翻剧为何没有特别好的成功案例?
声音:电影和电视完全是两个市场
很多部“影翻剧”,播出之时都曾因为同名电影的品牌号召力,而引起过相当的关注度,部分作品取得过不俗的收视率,部分作品也因为与观众期待值差距太大而引来吐槽,真正高段位的作品,能留在观众心、成为经典的作品,却是少之又少。
从电视台人的角度来看,华明认为,新不如旧的原因未必是电视剧本身之过。“电视剧的观众群和电影的观众群是不一样的,好莱坞电影的点石成金的规则,在电视剧里不一定适用。电影和电视完全是两个市场,如果电影原创题材在电视领域还有可开发的空间的话,还是要按电视剧的规律来做。”他认为这个规律就是市场,尊重电视市场的喜好。“我个人觉得,市场规律永远领先于艺术规律。大家都觉得《小时代》、《泰囧》、《爸爸去哪儿》不是艺术,甚至有人认为它们在艺术上简直是狗屎,但市场已经证明了它们在商业上是成功的作品。做影翻剧也要尊重电视市场的喜好,电视观众群是需要某种因素的,反过来会指导我们的创作。”
市场篇
影翻剧的市场存在价值有多大?
声音:不盲目买进,考虑因素更多
曾作为电视台里负责购剧、阅剧、策划重头剧的高层,华明眼见电视台一度对影翻剧需求颇大。但影翻剧的噱头只能帮助它维持某一个阶段的收视,要令这吸晴率绵绵流长,逐级升温,达至不负电影的品牌影响力,还是需要好剧本、有创新,加上制作精良等众多因素的配合。据多年的观察分析,华明看到这类衍生产品越来越多时,急功近利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我看到一些制作人员或者节目购买人员的某种‘盲从’,就像见到明星脸就买,见到影翻剧就买。比如说《失恋33天》电影口碑和票房都特别成功,后来很多电视台就去买这部电视剧,张默和姚笛主演的,后来也播了,但离大家的期望特别远。每一个创作都是全新的,即便电影很成功,并不意味着电视剧版也很成功;即便是《哈利·波特》、《X战警》,前几部很成功,并不意味着后面的续集或前传也会很成功。现在,电视台负责人衡量要不要买进一部大片改编的同名电视剧时,考虑的因素会更多,看它的市场怎么样、它的卖点怎么样、它的风格类型适不适合自己的播出平台。盲目跟风买进某部大片的电视剧版的例子不胜枚举,但最后他们都会发现很多电影的卖点并不适合电视剧。”
南都记者也询问了深圳卫视购剧部高层的意见,不谋而合的,对方也表示购买《十月围城》时,看中的不仅仅是它是“X X电影的电视剧版”。该负责人说:“我们没有太多考虑电影的效应,宣传时也没有强调电视版与电影版的对比。因为电影、电视剧的受众不同,我们做决策的关键因素,还是阵容、制作班底、制作的精良程度。我们看过片花后,觉得这部剧阵容挺好的,故事与电影版各有特色,时代背景、故事发生地都很有广东味,我们作为一个地处南方的卫视,适合在这个平台首发,我们对收视率也很有信心。”
旧案回访
《画皮》:加前传,把电影删掉的情节弥补回去
2008年,由陈嘉上执导的电影《画皮》创造了票房奇迹;两年后,电视剧版开机,陈嘉上担任监制,电影联合导演高林豹执导。他们的做法犹如补拍电影版《画皮》的前传,添加主人公之间的前世纠缠,再将大结局修改,电影版的“废弃材料”得到“回收利用”。高林豹曾对南都记者表示:“我们想把前10集做成前传,因为很多材料在手里,在电影里只用了短短30秒钟表现,感觉挺可惜的。”
《唐山大地震》:补充情节,启用电影版未用的素材
冯小刚导演的电影《唐山大地震》,在2010年暑期档公映。三年后,由姚晓峰执导的电视剧版《唐山大地震》在多地首播。两片均为华谊出品,沿用一贯的影翻剧改编手法,即基本人物和故事大体相同,电影里没有充分展现的故事和情节,电视剧都予以补充。同时,剧版《唐山大地震》采取了更为“环保”、“讨巧”的回收方式。姚晓峰透露,电视版中,大地震的场面则会直接启用电影版未使用的电脑特效镜头素材。
采写:南都记者 蔡丽怡
实习生 谭月莹 江绮雯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