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纳先生》剧照 |
(来源/《好莱坞报道者》 编译/菜头)英国著名导演迈克-李第五次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这部讲述英国画家约瑟夫-马洛德-威廉-透纳的影片用它凝练而低调的优雅,将传记与艺术之间的那条纽带清晰地呈现在观众眼前。
曾为瑟夫-马洛德-威廉-透纳作传的作家A-J-芬伯格私底下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真正的麻烦是,透纳身上唯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他只是那个画出透纳作品的人而已。”这句话足以让任何一位有意挑战这位19世纪上半叶英国学院派绘画代表人物的导演望而却步,但迈克-李却用那些波澜不惊却丰富详实的素材,谱写了一部关于这位艺术大师的生动而感人的篇章。男主角蒂莫西-斯波入木三分的表演仿佛与原型人物浑然一体,将绘画与镜头完美融合的摄影师迪克-波普则奉献了巅峰之作。
迈克-李最为观众所熟知的,是其大多数作品中呈现出的犀利尖刻、甚至是略显粗俗的当代英式作风。因此,作为导演继《酣歌畅戏》和《维拉-德雷克》之后的第三部年代戏(同时也是第十二部作品),《透纳先生》并不算是典型的迈克-李作品。就主题而言,本片与李的上一部讲述家庭秘事和忧郁情怀的作品《又一年》不乏相似之处,但相比导演的一贯风格,本片略显沉重和严肃。
影片围绕透纳人生的最后25年展开,情节与其说是跌宕起伏,恐怕不如稀松平常来得更为合适。最富戏剧性的一场戏来自皇家艺术学院的一次冲突,透纳在自己完成的作品上随意抹了一团红色颜料,以这种任性的美学向竞争对手约翰-康斯太勃尔发起挑衅。根据芬伯格和透纳的其它传记作者的说法,这位沉默寡言、勤奋多产、对于私生活绝口不提的艺术大师,除了生逢欧洲历史上的多事之秋(1775至1851年间,欧洲见证了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战争以及工业革命的兴起)、足迹遍布欧洲各地以外,并没有足以让人说到眉飞色舞的人生经历。迈克-李并未选择讲述改变透纳创作生涯的欧洲、尤其是威尼斯之旅,而是将主要情节放在了大师位于英格兰的家乡,本是由于拍摄经费不足造成的限制,反倒让影片更为立体、饱满。
看似简单的剧情、娓娓道来的平凡人生,建立起了一张透纳生前与家人、朋友和对手的关系图。起初,与他最亲近的是父亲威廉,这个退休的理发师赋闲后高兴地给儿子当起了助手。女管家汉娜则毫无怨言地操持包括满足主人生理需求在内的各种家务活。
威廉和汉娜是透纳与外界缓冲剂,他们带领客人参观透纳位于伦敦家中的私人画廊(而透纳则是在暗处偷看着这一切)。不过,透纳必须还要面对前任情妇莎拉(汉娜的小姨)的胡搅蛮缠,还有两个私生女,艾芙丽娜和乔治亚娜。
为寻找让自己魂牵梦绕的海景来到海滨小镇马尔盖特的透纳,在那里遇见了日后成为自己又一任情妇的房东索菲亚。
影片中,透纳与客人的交易方式相当直白,而与同僚的关系通常友好,时而又火药味十足,显示出了他对于金钱矛盾的态度:他可以吝啬到为了50磅的欠款与朋友翻脸,也可以无私到为让后人免费参观自己的作品而谢绝买方的高价。
影片甚至还原了透纳习惯性的咕哝声和蹒跚的步态,迈克-李和蒂莫西-斯波正是通过对所有这些细节的堆积,无比细腻地将一个性情古怪、反复无常的角色呈现在观众眼前,而这个人物形象与导演本人的性格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在许多记者眼中,迈克-李可绝不是一位“平易近人”的老先生。)很显然,导演对他的主人公的倔强性格及对艺术疯狂的热情深怀共鸣,但更为令人称道的,是他对于透纳温和、感性的一面的挖掘:他与索菲亚关系融洽,而当索菲亚的丈夫布斯先生讲述自己在奴隶船上工作的回忆时,他全情投入,而这也成为了其名作之一《奴隶船》的灵感来源。
艺术家的传记总是让电影人们趋之若鹜,也许是因为人们乐意看到名人的故事被搬上银幕。而要将这样一个缺乏“看点”的风景画画家的故事搬上银幕,呈现出一部佳作的难度不小。尽管如此,迪克-波普和迈克-李成功地展现了透纳作品神秘的气质,他对于光线和其它元素的独特运用——用影片中一个角色的话来说,“他的创作告诉人们,自然界的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即便是数字拍摄,《透纳先生》所呈现出的也是一派令人惊叹的浑然天成。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