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海报 |
搜狐娱乐讯 一年来,中国纪录片界频传利好消息:广电总局的“30分钟”政策、《纪录中国》的落地开播、北京纪实和上海纪实频道即将上星……播出渠道的拓展加大了纪录片的市场需求,也彰显出“佳片”的巨大缺口。央视纪录频道总监刘文把“能否走出国门”看作是衡量优秀纪录片的最大标准,只有那些代表中国社会文化生态、反映人类普世价值观的纪录片,才能同时拥抱国内和国际市场。
衡量“佳片”的最大标准:进入国际市场
前不久,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通知,规定2014年电视上星综合频道平均每天6:00至次日1:00之间,至少播出30分钟的国产纪录片;2013年11月,中国纪录片联盟的“纪录片联播网”《纪录中国》栏目在70(现为93)家地面频道播出;而北京纪实频道和上海纪实频道也即将上星……一系列的平台拓展动作,意味着中国纪录片的市场需求不断增大。此时,央视纪录频道总监刘文有一个担忧:“播出时段增加的同时,节目的质量是否过关?如果质量不过关的节目充斥在各个播出渠道,我担心会毁坏已经建立的观众认同感。”
那么拍什么样的纪录片,才能留住现有观众,争取潜在受众?央视纪录频道项目组制片人说:“一个好的选题或者提案,一定要回答好三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要做?为什么现在做?为什么我做?实际上这三个问题指向不同的方向。为什么要做?是要确立一个非常明确的主题;为什么现在做?是解决当下和观众之间关联度的问题;为什么我做,是指自己团队的优势、资源。”
刘文直言,能够进入国际市场的纪录片才是纪录频道最需要的纪录片,“进入国际市场,传递国家的文化影响力,这个是我们立的最大标准。要么它能产生国际影响力,要么产生市场竞争力,如果这两点都不能产生,那一定不是我们需要的纪录片。”
走出国门的万能法宝:文化与故事
今年法国戛纳电视节上,《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大放异彩,未播先售,包括德国、法国、奥地利、意大利、澳大利亚、比利时、西班牙在内的30多个海外机构跟进购买,韩国、泰国、美国、俄罗斯等,甚至出现了一个国家多个机构争夺的现象。“我们应该思考的是,为什么《舌尖》能够赢得海外市场的青睐?我想这与它特殊的题材以及它独有的表达分不开。”刘文觉得,这背后是全球各地对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环境变迁的巨大兴趣。美国纪录片大师、两次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奖的马尔科姆 •克拉克也认为,一部捕捉中国大众日常生活状态、具有中国代表性的纪录片,不仅吸引国内观众,在国际同样有广大市场。
除了“中国文化”的金字招牌,本次中国纪录片制作联盟年会(2013-2014)上,还有导演提出“人与自然”等选题。武汉广播电视台导演陈为军认为,走向国际的纪录片选题必须跨越文化背景的好故事,生老病死、爱情、青春、孩子是纪录片的永恒选题。英国电影学院奖和美国艾美奖双料获奖导演菲尔•阿格兰,在最新拍摄的《云与梦之间》中反映了中国的环境问题,“我们并没有把它分成几个部分,比如说环境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等等,而是更基本的,父子、爱人、儿童之间、母子之间那些人类共通的情感故事,以及爱恨情仇、自私贪婪等人性共通点。通过这些,我们思考自然在我们生活当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我们的期待和欲望何在?我们有什么样的价值观?更重要的一点是我们给子孙后代留下了怎样的一个国度?这能让观众能够产生强烈的共鸣。”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