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沂蒙山12岁的刘慧与爷爷奶奶在家烙制烧饼。 |
《脚步》中也有关注留守儿童。 |
信息时报4月21日报道 央视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以下简称《舌尖2》)播出档期由春节开始一再延迟,在吃货们的呼喊下,上周五晚终于拉开大幕。依旧是第一季熟悉的解说、背影音乐及剪辑手法,还有让人口水横飞的各种美食。不过在第一集《脚步》里,原来的主角“美食”却退下了一线,反而美食的制作者与其背后的故事成为了主题。这一转变也让部分观众打趣道:“《舌尖2》,究竟是舌尖上的中国,还是舌尖上的中国人?”
美食故事 食物沦为衬托,多了人情味
《舌尖1》2012年5月在央视首播后引起关注,不仅勾起了外出打工游子们浓浓的乡愁,也让吃货们对着食物垂涎欲滴,差点“舔屏”,堪称“让口水与泪水齐飞”的佳作。时隔两年,承载着众多吃货期盼的《舌尖2》回归。
上周五节目首播,播出主题为《脚步》的第一集。从李立宏的解说,到碎片式的剪辑手法,熟悉的感觉让观众很快进入状态。甚至《脚步》中呈现各种美食的来源和做法都跟第一季第一集《自然的馈赠》类似,都是寻找最新鲜的食材原料,采用最地道最原始的烹饪制作手法。不同的是,《脚步》中,美食大多都是一闪而过,沦为人和故事的陪衬。
比如第一集中,让观众印象深刻的人和事就有不少:西藏小伙子白马徒手爬上40米高的树上,采下最新鲜的野生蜂巢,送给即将上大学的弟弟作为礼物,镜头随后还对准一家人甜滋滋品尝着蜂蜜的情景;职业养蜂人老谭夫妇几十年来一直过着追逐花期的旅程,每次临行前,妻子都会做上一桌丰盛的家乡菜;来自浙江的老鲁因为女儿喜欢吃跳跳鱼,特意花了几年时间练就抓跳跳鱼的绝技。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因为父母远在广东打工,贵州留守儿童李建英每年仅有几次与爸妈难得的相聚机会,由此介绍目前中国留守儿童们的现状。一部美食纪录片,看着看着却让观众忘了流口水,而是忙不迭地擦眼泪,这也让不少观众质疑,究竟《舌尖2》是不是变了味?
对于《舌尖2》比《舌尖1》更多了一些温情的元素,早前节目总导演陈晓卿也回应道:“《舌尖1》本来就是想这样做,因为时间的关系,没有做到家。《舌尖2》实现了,如果将来有《舌尖3》的话,下一个可能要做另外的一种(风格)。”而第一集《脚步》的导演李勇也承认《舌尖2》确实加重了人物的故事和情感,“第一集的主题是 脚步 ,所以比较沉重。第二集就非常紧凑,很有电影的感觉。温暖是主线,但并不一定是催泪。”
播出方式 日播变周播,吊足观众胃口
从《舌尖1》到《舌尖2》,不仅是7集长度变为8集(其中一集为花絮),播出方式也从原本的日播改为周播。这也意味着,现周播一集的《舌尖2》将吊足观众近2个月的胃口。据了解,《舌尖2》在6月6日播完本季最后一集后,将立即重播并恢复日播的方式。而且遵循原来拍摄时的顺序,重播时第一集为《时节》,第二集才是《脚步》。
陈晓卿说:“拍的时候还是按日播结构,但是在(知道)周播后也做调整,包括顺序和结构的内容。”他还表示:“电视台关于一个节目的播出,是经过了详细的评估,尤其是《舌尖2》,进行了将近一个半月的评估,也做了各种各样非常仔细的搭配。”
日播变周播后,原来作为第一集的《时节》被《脚步》取代。除此之外还对背景音乐做了调整,要把观众的紧张气氛调动起来。
链接
《脚步》带来了这些家乡味
“这是剧变的中国,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走得更快,无论脚步是怎样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欢来得多么的不由自主,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独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方向”。很显然,《脚步》的这句结语也是该集的主题所在。
除了讲述各种为生计奔波在路上的人们的故事,第一集也带来了不少观众熟悉的“家乡味”,陕西的油泼面、臊子面,贵州的稻花鱼、丝娃娃,乐山嫩豆花……跨越西藏、四川、陕西、山东、贵州、福建、浙江、广东等几个省份的“经典”,体现“人与食物迁徙流变”。
据了解,下周即将播出的第二集《心传》,讲述的是中国传统烹饪手艺的传承和流变,引领我们再次面向民间,寻找那些消失了的和即将消失的美味。比如湖南山中的人家制作蕨根粉,通常是爷爷传给孙子;也有是通过师徒之间传习,比如面点、糕团的制作……
话你知
网络上打起了“舌尖美食商战”
《舌尖1》热播时,曾带动同款美食食材的好生意,边看节目边淘宝下单食材成为观众的一大“习惯”。因此,在《舌尖2》来袭之际,各路商家也早已摩拳擦掌,瞄准了时机,打起“舌尖美食商战”。比如天猫旗下的天猫食品号称将同步上线每期节目中的食材,并将在上面公布美食菜谱。中粮“我买网”等趁势推出《舌尖1》中的美食,再次挑动大家的味蕾。还有各家食品电商声称将召集团队奔赴《舌尖2》摄制地,走访、考察、挖掘剧中美食食材。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