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冬在《推拿》发布会现场 |
郭晓冬有些失落,拍摄到崩溃最终却少了细节 |
搜狐娱乐讯(秦川玺/文 李新/视频)64届柏林电影节,由娄烨导演,入围主竞赛单元的《推拿》首映。昨晚看片子之后,这部电影的主演,王大夫的扮演者郭晓冬有些失望:“有些失落吧……王大夫的力量削弱了很多”,郭晓冬很直白的说:“剧本我当时是男一号啊,正是这样我才接的戏。”记者获悉,《推拿》首映后,获场刊最低分1.5分,这也许也是郭晓冬有些失望的另一个因素。
故事的不完整:王大夫能让故事更厚重
在娄烨将剧本递到郭晓冬手里之前,郭晓冬刚好看完了毕飞宇的原著,当时一边看一边感叹,如果将来有人找他演《推拿》,王大夫一定是他要演的。
王大夫是谁?在毕飞宇的小说里,他是整个故事的灵魂人物,在小说所构建的盲人小社会里,他比其他人的阅历更丰富,更懂与人相处的智慧。“我觉得在小说里也好,剧本里也好,如果没有王大夫这个人的力量的话,电影本身的力量感就会削弱一些。很多时候,王大夫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甚至于有了他的存在,才让整个故事更加厚重,信息量更丰富”,这是郭晓冬对他饰演的王大夫的角色理解。
但当郭晓冬看完片之后,却发现,这个人物许多行为的动机变得不那么明确,甚至,有的场景曲解了王大夫的动机。郭晓冬举例说,电影中最重要的一场王大夫的自残戏,现在看到的电影中,会有一种误解,让人觉得他之所以选择以自残的极端方式面对上门讨债的债主,是因为他对小马与嫂子之间的纠缠愤愤不平,“其实那场戏并不是因为吃醋,而是因为有太多信息量在前面堆积。所以我看到的这个王大夫一点也不痛快,中间省略了好多细节。从电影看上去,很突兀。”
表演的高难度:拍到崩溃,最终却少了细节
“那场自残戏我拍了三天,一直拍到我崩溃,最后我对娄烨说,实在演不出来了,放过我吧”,郭晓冬回忆。
那场自残戏无疑是电影中最重要的一个镜头。主要内容大致是说,王大夫有一个不争气的弟弟,在外面欠下两万外债迟迟不还,终于债主找上门扬言要伤害其父母,被逼无奈之下,王大夫只能拿出为了和小孔结婚而存的两万块钱。但到了家里时,他决定先偷偷将钱塞进冰箱,然后拿着刀子走到债主面前开始自残,嘴中念叨说,“钱我不打算还你了,拿我的血还你吧,只要不伤害我父母,你们想要多少都可以,大不了把命也给你。”郭晓冬解释说,其实他想表达的是王大夫的一种机智和深思熟虑的心态,“这对于他来说是一种背水一战,大不了自己一条命就没有了,如果不伤害到父母,这个案子就结了,如果伤害了,我就赶紧说钱在冰箱里。”
娄烨的拍摄习惯是直接用长镜头,让演员一次性连贯的演完所有剧情,每一条的时常至少也有十到二十分钟之久,在这样一个长镜头中,有很多细节都会干扰到郭晓冬,但他依旧要不动声色的演戏。更重要的是,他自残用的假肚皮贴在身上就需要很久的功夫,并且贴上了之后不能坐不能躺,只能站着,这三天之中,他都是站着拍完的全程,郭晓冬说,“光站着,就给我带来了很大的疲惫感,不过最后出来的效果,我还是很满意的”。
此外,在台词上,郭晓冬也下足功夫。“其实这段戏的语言写的非常的舞台化,你怎么说都会很干,所以就是为了打破这个东西,我们想了很多改动的办法。”郭晓冬认为,毕飞宇对于人物和心理的描写非常的细致与准确,但是他的文字一旦放到影片种就会显得生硬,“电影语言一定是一种特别的语言。”
演员的不容易:电影是导演的艺术,我相信他的判断
看完首映之后,郭晓冬也没有去跟娄烨聊天,也不想去问他为什么选择做这样的改动。他选择尊重娄烨的选择,“我相信他对艺术的判断以及对作品的诠释”,但,郭晓冬补充道:“演员的可悲就在这里,拍完了之后没有话语权,一切都要交给导演,只有在拍摄的时候,才能跟导演一起尝试、探讨,虽然这也是电影的意义,但是对于演员来说,还是……”说到这里,他停顿了几秒钟,眼睛望着下方,似乎是在想着恰当的措辞,接着他抬起头,说:“但《推拿》还是一部很好的影片。”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