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资料图) |
2014年是华语大导演的回归年,包括张艺谋、陈凯歌(微博)、姜文、吴宇森、侯孝贤等都纷纷在计划中推出新作,在沉寂了整整一年后,相信这些大导演的回归,会让2014年的影坛热闹很久。
那么大导们会给观众带来什么样的新作呢?票房大卖的商业电影,还是能斩获国际大奖的艺术经典。事实上,观众对大导们多多少少还是有些期待的。目前已经有媒体迫不及待地替这些大导演们打起了算盘,除了赚够眼球票房长红外,更是想当然地将这些大导演的作品跟那些国际电影节大奖联系起来,无意中给了人们一个错觉:这些人的回归,除了票房口碑双丰收,应该也会在像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戛纳金棕榈奖、威尼斯金狮奖这类国际电影节大奖中斩获些什么。但恕我直言,这样的猜想如果不是出于善良的愿望外,那就证明这些文章(微博)的作者压根就不太懂电影。
大导们眼中票房比得奖现实?
还是先拿作品说话,这些导演中,陈凯歌的《道士下山》是一部武侠商业片,虽然凯爷曾经是华语电影人中唯一一位捧过戛纳金棕榈大奖的导演,但是想让一部商业武侠片在国际大奖中斩获些什么,难度实在太大。当然,前有李安的《卧虎藏龙》当年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例子,不是没有可能,观众也尽可以畅想,但切不可当真。
再说姜文,《一步之遥》一看风格就是继承了《让子弹飞》的路数。美女舒淇(微博)和姜文老婆周韵两人穿着高跟鞋烫着大波浪卷发,尽显上海十里洋场时髦劲儿,但既然《让子弹飞》赢得7亿票房,却在获奖上反响平平,相信姜文本人在《鬼子来了》(国内尚未解禁)和《太阳照常升起》的票房失利后,应该会在票房上继《让子弹飞》之后再接再厉,获奖这事,他应该不会太在意的。
此外,吴宇森的《太平轮》追求的目标是大卫·里恩的《日瓦戈医生》,这部电影当年就获得了口碑和票房双丰收,在奥斯卡奖项中也成绩斐然,获三个奖项,但吴宇森的问题是,他一直以来都是一名商业片大导演,以前没有过获得国际大奖的纪录,我们可以对他电影的娱乐性和票房寄予厚望,要想获奖,还是现实点吧。
台湾电影大师侯孝贤一改以前的作品风格,首次9000万成本尝试武侠片《聂隐娘》,并且放出话来,一定要痛改前非,“让观众能够看得懂。”一旦观众能很容易看懂侯大师的作品,相信一定不太会对那些国际电影节的评委们口味。得国际大奖,希望并不大。
张艺谋《归来》最值得期待?
与前述这些大导相比,我觉得最有希望的还是张艺谋。老谋子曾经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被姜文形容为“得国际大奖就像是在自家后院里拔萝卜一样。”事实也的确如此,就是那部情节简单直白的《我的父亲母亲》,居然也能够在柏林电影节获得银熊奖,那个时候的张大师,的确跟李安有得一拼。
但张艺谋的问题是,在经过了新世纪整整十多年的商业电影尝试后,他还能够在艺术电影的探索上找回原来的感觉吗?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张大师在经过了跟张伟平的多年友情破裂后,我们应该相信他对于艺术电影的向往是真诚的。毕竟,靠《满城尽带黄金甲》和《金陵十三钗》这样的商业电影可以让他拥有多部豪华汽车,孩子可以上得起国际学校,但失去了知识分子的尊重,多年来一直折腾商业电影,确实把他伤得不轻。如今执导的《归来》,是一部与《活着》相仿,主题沉重的作品。去年在开机仪式上,情性内敛的老谋子烧上三柱高香,深情一拜,不知他拜的是艺术还是票房?说实在这些年这位中国电影的标杆人物越来越让人看不清面貌了。在现阶段的中国,商业与艺术,或者换句话说,票房与大奖总是难以兼得,拜了票房,是不是也就意味着拜拜了艺术。
大陆导演离李安还有距离?
还是牛人李安一针见血,他在去年的一次演讲中直截了当地指出,内地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拍出过很多部具有很深人文深度的好电影,在进入新世纪以来,“我认为大陆目前还没有出现特别好的电影。”
不知李安的这番话会不会让这些曾经的大导们不爽,至少我觉得非常有道理。新世纪内地这些大导演们几乎把目光全都投向了商业电影的尝试,但纵观他们这十多年的作品,几乎全部在国际电影节上“失声”,这至少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大导演们还没有在电影的商业性和艺术性之间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技巧,既站着把钱挣了,又赢了人们由衷地喝彩。而这,正是李安最为擅长的,他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2013年第85届奥斯卡四项大奖)、《色,戒》(2007年第64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就是最好的例子。
坦率地说,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之间有着不同的评价标准,幻想拿商业电影去获以艺术电影为主的国际电影节大奖,是牛头不对马嘴,只有很少数的电影导演能够在这两者之间偶尔成功。要想这些内地大导演们退回到20年前拍摄那些反思色彩特浓的作品来获奖,似乎不太现实了。对于2014年这些大导演们“归来”之作,我觉得在票房和话题上颇让人期许,至于获国际大奖,还是别抱太多希望为好。
当然,华语电影圈内的大奖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