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于1月7日逝世,享年107岁 |
搜狐娱乐(阿木/文)2014年1月7日上午,香港无线电视广播有限公司荣誉主席邵逸夫爵士在家中安详离世,享年107岁。而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邵逸夫对香港的影视业贡献巨大,既有如今没有对手的TVB,更有使得香港影业被赞为“东方好莱坞”的邵氏兄弟影业,不过个中也有着些许的影响深远的瞬间。
1.兴建邵氏影城
早在上世纪的二十年代,邵逸夫的大哥邵醉翁就已经在上海创办了天一影片公司,提出“注重旧道德、旧伦理,发扬中华文明,力避欧化”的拍片宗旨,拍摄了《立地成佛》、《女侠李飞飞》等多部卖座作品,但受到上海明星公司等的打压、日本侵华等而南迁香港,也一度制作了《白金龙》等卖座影片。
但五十年代时邵氏父子公司的作品在香港及南洋市场不算很卖座,甚至有时还不如左派公司的作品,于是邵逸夫从南洋回到香港主持邵氏公司的制片工作,如余慕云所说,“邵逸夫是一九五八年三月六日由星加坡抵达香港接替他二兄邨人主持‘邵氏’的香港业务的。他来港主持主持‘邵氏’业务后,‘邵氏’的经营作风有了很大的改变,有如加速兴建‘邵氏影城’、大力网罗和提拔电影人才、大投资制作巨片等,使‘邵氏’在各方面都突飞猛进”。其中,邵逸夫向港英政府购入清水湾220号地段的一块46公顷的地皮兴建邵氏影城,便为此后邵氏兄弟的辉煌奠定了基础。
2.聘请邹文怀
原名邹定鑫的邹文怀,毕业于圣约翰大学新闻系,回港后先后任职《虎报》等媒体,后来在知名报人吴家棠引荐下进入邵氏兄弟公司担任宣传主任,在1968年时升任副总经理、制片主任,长期主持宣传及制片。
在邵氏公司期间,邹文怀大部分时间里可以说是邵逸夫的左右手(后来方逸华进入邵氏后,一些日常工作便转交给方逸华负责),包括介绍张彻等后来享誉一时的电影人,也与邵逸夫一起带动了邵氏公司的六十年代的繁华。而后来邹文怀带着何冠昌等人自立门户成立了嘉禾公司后不久,便借助于李小龙、许冠文等影人的力量,使得嘉禾与邵氏在香港影业形成了双雄对峙的局面。
3.致力于“彩色武侠(新)世纪”
武侠动作片至今仍是华语电影中的一种独特的类型,早在二十年代,明星公司就凭借改编自武侠小说的“火烧红莲寺”系列而扬名,而邵氏公司的前身天一制片公司在早期也是凭着武侠片《女侠凤飞飞》而受到极大的关注。邵逸夫掌管邵氏公司数年后便致力于“彩色武侠(新)世纪”,因为,“武侠新世纪,从技巧到内容都是革命性的,表表者首推胡金铨与张彻的作品。胡金铨的《大醉侠》节奏明快,刀来剑往,高来高去,镜头灵活,剪接徐疾有致,充满电影动感;而张彻的《独臂刀》和《大刺客》除丰富的镜头感外,更将传统中国的尚武侠义精神赋予现代的生命力,还把现代青年的反叛形象投射在古之侠者身上,与时代毫不脱节”。
彩色武侠新世纪直接的带动了邵氏电影的武侠风潮,也改观了此前香港电影的阴盛阳衰的局面,并培养出王羽、姜大卫、狄龙等明星,而到了七十年代嘉禾旗下的李小龙的功夫片,则进一步的使得香港武侠片走向世界。
4.错失李小龙
邵逸夫的识相看人方面深得张彻等人的佩服,但在错过李小龙这个后来的巨星这件事上则是一次莫大的错失良机,只不过对于香港电影来说则是一件好事,毕竟当时随着李小龙的加入而让陷入官司泥淖里的嘉禾不仅是站稳了脚跟,甚至可以与邵氏分庭抗礼,也间接带动了香港电影在七十年代的多元化发展。
传闻当时已经在美国发展数年的李小龙,回港后原本是想要加入邵氏公司的,但是邵氏公司给的条件过于苛刻,于是李小龙转投邹文怀的嘉禾公司,并以一部《唐山大兄》打破了当时香港的票房纪录,第二年的《精武门》更是突破了四百万港元,更别说后来李小龙的功夫片走向了世界。
5.淡出影业致力于TVB
早在六十年代末邵逸夫就已经与利孝和等人联手创建了TVB,只不过邵逸夫当时的主要事业重心还是在电影业上,直至八十年代初邵逸夫出任TVB董事局主席后,事业重心也由电影业转向于电视业身上。而背后的另一个原因也在于,邵氏电影在七十年代后期尽管还有刘家良、楚原、孙仲、狄龙、尔冬升等台前幕后,但制作的影片往往难以与嘉禾电影竞争。
1983年,邵氏将影城大部租给无线电视台;1984年,邵氏将大马戏院的70%股权易主;1985年,香港的邵氏院线取消,德宝院线取而代之,同时结束在台湾经营多年的大世界院线,从此脱离电影发行业;1985年8月,方逸华在港宣布,邵氏的年制片量将由三四十缩减为六到八部;1985年年底,邵氏裁人,香港邵氏员工由全盛时期的一千七百人骤减为三百人,而台湾分公司则裁减到只有三五人……从1958年的赴港主管邵氏影业,到1985年的基本上转向于TVB工作,邵逸夫及其邵氏影业也见证了香港影业的从家族企业到多元化发展的过程,只是一度引领风骚后,难以适应时代的变化,而转移了工作的重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