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事件:“斯特拉文斯基艺术节”造访国家大剧院
核心观点:看待不同的作曲家和他们的音乐,不妨把他们看做是电脑游戏的编程员,不同的人编出来的游戏有不同的玩儿法,喜欢不喜欢,还在于习惯不习惯,习惯不习惯还在于有没有好奇心,心里的定式多了,好奇心就会减少,会不习惯也就自然会不喜欢。
今年,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出巡的动静特别大,先有“马交”带着舞剧《安娜·卡列琳娜》出巡,可惜北京没人接,去了天津大剧院。后有剧院艺术总监、指挥大师捷杰耶夫率领的“马交”带着一套由三场音乐会组成的“斯特拉文斯基艺术节”造访国家大剧院,这样的曲目组合在北京还是第一次,对于斯特拉文斯基这位俄罗斯“现代主义”作曲家的作品在中国的第一次全面展示,国家大剧院引进是需要下决心的,就连大师捷杰耶夫在来北京之前其实也有些“怵头”,为此,他甚至早早就决定破例为中国观众举办讲座,并且在音乐会演出之前为观众“导赏”。
即便如此,我相信还是有不少的观众对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有一种“难听”的感觉。12月7日的第一场我知道大部分的观众都是冲着已经非常熟悉的芭蕾音乐《火鸟》组曲去的,但对于上半场陌生的钢琴与乐队随想曲就有些找不着北了,身边的一位同行对我说,“还是喜欢浪漫派的旋律……”我提醒他,“这个音乐线索不是线条式的,不妨把几件主奏乐器看做是舞剧中的几个角色,钢琴是男主角……”我的同行马上“找着北”了,“还真能够听出角色之间的关系,性格、心情和戏剧发展,有点儿意思。”那天音乐会结束时,大多数观众都在兴奋地谈论《火鸟》,但我身边的作曲家高为杰老先生跟我一样更喜欢给人新鲜感强烈的这首随想曲,“这曲子可以叫做《拖拉机》!”高先生从里面找到了音乐的节奏关系。对我来讲,斯特拉文斯基音乐的特点是非线条的,所有的音乐都是竖着排列的,说着恰遇作曲家叶小纲,他也兴致勃勃接茬,“这音乐就像是切水果的游戏,高手玩儿起来每一刀下去都不会失手,被切的水果有大有小有高有低,看上去杂乱无章,但整体布局自成气象。”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其实是要换一种思维去看待。
大多数观众还是喜欢去听斯特拉文斯基的“老三篇”——《彼得鲁什卡》、《火鸟》和《春之祭》,第三场音乐会后又遇到了叶小纲,从作曲家的角度他也有些有趣的感受,“他的《春之祭》音乐不会从一个主题开始做发展,基本上就是跟着舞蹈往前走,走到哪儿算哪儿,他的才气太高,手段有的是,没有难得倒他的难题。音乐还是像切水果游戏,斯特拉文斯基真的是‘切水果’的高手!”
其实,看待不同的作曲家和他们的音乐,不妨把他们看做是电脑游戏的编程员,不同的人编出来的游戏有不同的玩儿法,喜欢不喜欢,还在于习惯不习惯,习惯不习惯还在于有没有好奇心,心里的定式多了,好奇心就会减少,会不习惯也就自然会不喜欢。有人嫌斯特拉文斯基太现代了,的确,在一百年前他的《春之祭》曾经在法国引发“地震”,场子都被观众砸了,但今天斯氏作品已经是音乐世界的“古典”、“经典”了,他的作品尤其是“老三篇”被奉为神明,我倒是觉得真不必死盯着他的“老三篇”,第二场音乐会上那些“古灵精怪”的钢琴作品,其实更能够让我们听明白斯氏“老三篇”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