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尔森-郭纳 |
在拉丁美洲诸国中,阿根廷称得上是古典钢琴演奏领域的重镇,涌现了多位世界级的钢琴演奏大师。在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登台亮相的尼尔森·郭纳就是这样一位在乐坛享有声誉的阿根廷新生代钢琴家。11月9日晚,郭纳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音乐厅开启了一场独奏音乐会。
郭纳1964年出生于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少年时就才华出众,琴艺了得,17岁时获得了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举办的李斯特国际钢琴比赛的一等奖,引起了世人的瞩目。21岁那年,他又在名气更大的日内瓦国际音乐比赛上再度夺魁,从而成为继智利钢琴大师阿劳和本国的阿格里希之后又一位来自拉美的国际知名钢琴家。
在当晚的音乐会上,郭纳倾情演奏了巴赫、皮亚佐拉、李斯特、巴托克等多位名家的高难度作品。他的演奏时而如微风拂面般轻柔,时而如狂风暴雨般激烈,时而如夜晚般静谧,时而如正午般热闹,观众宛如置身幻妙的音乐世界。坐在记者旁边的一位年轻女孩激动不已,忍不住多次对记者耳语,表达对郭纳的崇敬之情。演出结束,掌声经久不息,不少观众情不自禁地起立欢呼,直到郭纳返场两次还不肯离去。
郭纳演奏时十分专注,除了每个曲目结束后起身鞠躬,他的视线几乎没有离开过琴键;他的神情也是全程保持严肃,仿佛一直在思考着什么。同时,他又是温和有礼的,他会在致谢时照顾到坐在远处和二层的观众,向他们点头示意。也许是太过投入,演出结束后,郭纳过了好一阵才从表演状态中切换出来。记者在后台再次见到郭纳时,他明显轻松了不少,脸上一直带着微笑。他告诉记者,他确实是在思考,思考如何进入作曲家的世界,并把这个世界传递给台下的观众。“这可不是一件有趣的事情。”郭纳笑着说。
钢琴家总是一个人在台上演奏,与观众没有语言、肢体甚至表情上的交流,靠的是一双弹奏曼妙旋律的手。郭纳承认,对钢琴家来说,与台下互动很难,所以每场演出他都极力试图用音乐与观众对话。“虽然钢琴家只是一个人,但是他拥有深刻的感情、思想,有引导人们思考的强大力量。我想要达到的目的是用指尖与观众对话,通过音乐告诉他们什么是美。这远胜于音乐会本身。”郭纳说。
少年成名的郭纳一直在挑战。走上国际乐坛后,郭纳与众多知名的交响乐团合作,如伦敦爱乐乐团、BBC交响乐团、德国莱比锡的中德广播交响乐团等。他的演奏曲目尽可能地宽泛,从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直至20世纪的现代作品应有尽有。今年6月,郭纳与台北市立交响乐团合作演奏了莫扎特的《c小调第二十四钢琴协奏曲》,博得了听众和舆论的一致好评。在唱片录制方面,2009年,他为波兰首都华沙的肖邦音乐学院录制的两张肖邦作品专辑为他斩获了法国金音叉大奖的殊荣。英国音乐界称他是“现代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键盘上的贵族”。对于这些成就,郭纳看得很淡,他认为自己还需要提升,进一步完善演奏技巧、对音乐的敏感性以及表达方式。
有评论说,郭纳的每场音乐会都是一次超越技巧及娴熟表达的演绎。他每一次演出仿佛都在寻找与众不同的表达方法,独到地演绎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家作品。对此,郭纳坦言:“虽然这些曲子我已经弹过无数次,但每一次表演我都想发掘新的亮点,这种感觉非常棒。”作为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阿根廷文化周的重要节目之一,第一次来中国的郭纳表示,单是这份经历已足够特别。“这不仅是一场音乐会,更是一份责任,因为我代表我的祖国,这份责任让我自豪。”郭纳说。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 郑 苒)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