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为期8天的第十五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暨青年艺术创想周”正式在上海戏剧学院落下帷幕。200余场演出、31场工作坊与讲座、30项视觉艺术展览、64部微电影……据统计,本次活动的入园人数总计达到近3万人次。这样的尝试,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和上海戏剧学院可谓成功开创了一个先例。
发掘青年人才,责无旁贷
小小的校园剧场,舞台上仅剩一盏追光,兜头罩下。吴承昊就立定在这束光线下,“欢迎大家来到《白鳍豚歌》的世界首演。”话音刚落,剧场内的观众失声而笑,有些善意,也有点揶揄,毕竟,眼前这位创作者还只是位18岁的青春少年。为纪念扬子江(长江)白鳍豚,已是哈佛大学大一新生的吴承昊创作了室内乐《白鳍豚歌》。演出现场,这首旋律动人的曲子,让现场观众不吝用“清新优美”来形容。而因为艺术节“扶青计划”这一舞台,仅仅是在4年前开始尝试作曲的吴承昊,在聚光灯下迈出成功一步。
获益于“扶青计划”,包括吴承昊在内的6组入围青年,在艺委会的指导和艺术节的资助下各自完成了一部时长20至40分钟的原创作品,由艺术节邀请国际知名艺术节、演出交易会、经纪公司、剧团等的负责人在艺术节期间现场观摩。
“艺术节并不仅仅属于那些享有盛名的艺术家和团体。”在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总裁王隽的眼中,发掘和培养代表艺术发展未来的青年艺术人才,是一个国际性艺术节责无旁贷的职责。
裘继戎就在这方舞台上痛快地“撒了点野”。这位京剧裘派嫡传第四代继承人,在这次青年艺术创想周上与街舞好手潘沁合作,上演了一场京剧街舞剧《融》。俩人将传统京剧的沉稳内敛与当代年轻人的热情张扬在舞台上激烈碰撞。有人评价,这是在化“戎”为“融”,探索现代艺态融入传统经典的新表达。
校园处处有艺术,别具风景
“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暨青年艺术创想周”,是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在迎来十五周年之际,与上海戏剧学院合作联合推出的全新并将长期设立的品牌系列活动,也让爱丁堡国际艺术节总监乔纳森·弥尔斯很欣赏,“非常棒,形式很新颖。”
校园里“上戏剧院”、“端钧剧场”、“新空间”等大小剧场里,时刻上演着各种各样的音乐、舞蹈、戏剧、戏曲等。剧场外的教室、排练厅、形体房、图书馆、草坪甚至是阳台上,都有各种多媒体、现场秀、微电影等艺术呈现。
上戏标志性建筑红楼前的大草坪上,放置着一个个大小不同的白色方块。这套由上戏舞美系毕业生王豪翔创作的作品既是装点环境的空间几何装置,又兼具坐椅的实用性。观众在这里可以欣赏到令人炫目的时装造型秀《着色》、创意真人秀《看我72变》等节目。
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郭宇说,“这是一种开放办学的最好方式。”他认为,如今的青年艺术创作,“稚嫩而有想法,哪怕略有些不成熟,但对整个艺术生态有倡导作用,意义很大。鼓励创新,尤其是鼓励年轻人的创新,能够让这个城市别具一番风景。”
在著名音乐家谭盾的回忆中,自己也曾是受过提携的年轻人,“我觉得我们也到了应该要提携我们年轻一代的时候了。”
谭盾担任的是“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艺委会主席。在这个艺委会中担任主席或成员的还有林兆华、杨丽萍、何训田、田沁鑫、曹诚渊等知名艺术家。
“改变我们文化历史的,真的是年轻人,而我们的社会对于年轻人的鼓励还很有限,专门为年轻人设置的平台不够。”在谭盾眼中,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大胆、勇敢地做了这个事情。”谭盾说,自己很自豪,因为“‘扶持青年’计划做得非常到位,体现了艺术节崭新的面貌,在这个国家的艺术开拓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令全世界所有艺术创造者们刮目相看。”
美国中西部大学艺术联盟的总裁大卫·法拉尔说,“专门为青年艺术家投资,帮助他们创作作品,这真的是我第一次看到。我认为,在中国,这对艺术家的发展以及艺术家之间的交流至关重要。”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