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雷雨》是中国戏剧家曹禺的经典剧作,相信观众已非常熟悉 。但黄梅戏版本的《雷雨》,大家可曾看过?10月10日,作为文华奖参评参演剧目,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呈献的黄梅戏《雷雨》在山东剧院上演。导演王向明说,他们把曹禺的创作重新改编 ,以婉转的黄梅调 ,述说一幕家庭大悲剧,这也是舞台上第一次出现黄梅戏版本的《雷雨》,其中最大的改变则是让周萍成了第一主角,因为黄梅戏向来以女性为第一主角。
黄梅有戏 《雷雨》也能唱念做打
黄梅戏《雷雨》中,周家大少爷周萍,因为与后母繁漪间的荒唐情事而痛苦不堪 ,于是他渴望摆脱羁绊,去追寻他向往的自由与洁净。没想到在一个雷雨之夜,他却揭开了一段不为人知的乱伦秘密,把所有有罪或无辜的人,都一起推向毁灭。
至于为什么要把《雷雨》改编成黄梅戏,导演王向明表示,关键还是为了黄梅戏的创新发展,“大家比较熟悉的黄梅戏,往往是《天仙配》、《女附马》几台大戏,或者是《打猪草》、《夫妻观灯》等小戏,再就是《夫妻双双把家还》等几个经典唱段。因此,黄梅戏也面临着题材、样式等方面的创新问题,于是就有了黄梅戏《雷雨》。”还有一个原因是,《雷雨》被称为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在中国有着广泛的影响,不仅以话剧形式上演,也被改编成歌剧、音乐剧、电视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观众对《雷雨》既熟悉也很喜欢,“它展示了命运对人的残忍作弄,刻画人物内心压抑的情感,用黄梅戏形式来表达最贴切不过。通过用唱念做打等戏曲形式把《雷雨》黄梅戏化,剧情和人物表现得含蓄隽永又活灵活现,使观众感到好听又好看。”
大胆创新 搬到徽州深宅大院
王向明说,这次演出的黄梅戏版《雷雨》,在曹禺原著基础上进行了一定创新,将原来的四幕话剧改编为六场,分别定题为“雷雨兆”“雷雨前”“雷雨近”“雷雨至 ”“雷雨中”和“雷雨急”。此外该剧也将周朴园一家搬到徽州的深宅大院,注入徽州文化背景,包括木雕、木门等徽州气息厚重的装饰元素。
为了避免出现“话剧加唱”的尴尬 ,黄梅戏《雷雨》在造型、音乐、锣鼓等方面都致力于黄梅戏的个性凸显。王向明举例说,“比如造型方面,开场时大幕拉开,几组展示戏曲身段的人物组合出现在舞台上,让观众第一感觉,这就是戏曲而不是其他。”
打破惯例 周萍成为第一主角
黄梅戏《雷雨》的最大突破,是改变原剧的角色安排,“打破了黄梅戏史上素来以女性人物为剧中第一主角的惯例,将男性形象擢升为‘一号人物’,使原著中周萍这一人物形象成为戏剧的主要叙述对象和中心人物,拓宽了黄梅戏的艺术表现空间并丰富了黄梅戏的形象系统”。
王向明说,他们主要放大周萍忏悔原罪、向往光明的一面,“《雷雨》这个戏写于1933年,剧中的年轻一代痛苦彷徨,但我认为周萍实际上还充满着真情,追求美好,有年轻人积极向上的意识。当梦想一次又一次破灭,最后才无奈地自杀。”王向明说,剧中有一场描述周萍和四凤相见的情景,周萍会演唱《绣荷包》,表现周萍开朗、喜悦的一面。即使结尾周萍自杀的一场戏,舞台上也会出现一个“天井”,突出周萍想飞出天井挣脱现实的理想,也表现周萍身上一种宁可毁灭自己也要完成一次挣脱的悲剧性精神。
梅花飘香 东西结合有柔有刚
当晚8时左右,黄梅戏《雷雨》在山东剧院上演,现场观众爆满,精彩的演出引起观众的阵阵喝彩,观众们直呼过瘾。
家住舜耕路的邱先生说,自己对黄梅戏的印象已经很浅了 ,“我只记得小的时候曾在电视上看过,好像是《天仙配》,那时感觉黄梅戏非常温柔,听起来很舒服。”虽然对黄梅戏有着记忆,但是邱先生说这并不是吸引自己过来的原因,主要原因是黄梅戏这种轻柔的古老戏种,怎么和话剧这种西方的形式相结合,“黄梅戏是古老的中国艺术,而《雷雨》是曹禺先生的话剧,这两者的结合让我很好奇。”
因为这种好奇而过来看黄梅戏《雷雨》的不止邱先生一个 ,第一次看黄梅戏但是非常喜欢看话剧的张女士也是因为好奇才过来了 ,“这台黄梅戏版的《雷雨》,充分吸收了话剧的舞台、表演元素,但黄梅戏的音乐、唱腔也非常好听,东西结合,有柔有刚。是舞台精品,我都没看够”。喜爱黄梅戏40多年的陈先生则点评得比较专业,他认为时白林老先生作的曲,黄梅戏的味道很足,周萍扮演者蒋建国的表演很到位,“唱得也很给劲,激情澎湃,获得梅花奖,实至名归”。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