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周末的上午,在广西中越边境口岸城市东兴市,苏春发的家里都会传出悠扬的乐声,10多位京族孩子跟他学习独弦琴弹奏。20年来,苏春发一直坚持培养独弦琴传人,如今他已培养了200多名学生,“我希望他们能和我一样热爱京族文化并传承下去。”苏春发说。
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京族独弦琴,单凭一根弦、一根摇杆,便能演奏出6个音区、3个八度,表现力极其丰富,令人叫绝。
今年67岁的苏春发是京族独弦琴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我第一次登上大舞台,是在1996年的上海旅游节上。当时我表演完后,很多人排队想体验一下独弦琴。他们很惊讶,为什么一根弦的乐器能奏出这么优美的乐曲。”那火爆的场面,给苏春发留下了深刻印象。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知道独弦琴,认识京族,这也让苏春发对本民族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我最大的心愿是让更多的人喜欢独弦琴,学弹独弦琴,让独弦琴走向世界。”为了实现这个愿望,苏春发开始自费组织起了独弦琴培训班,学生们想练琴随时都可以找他,遇到家境贫困的学生,苏春发还自己出钱帮他们买琴,或将自己亲手制作的琴送给他们。
如今,苏春发的学生遍布闽、川、赣等地,其中30多人考上全国各类艺术院校。在北部湾沿海的潮起潮落中,苏春发用独弦琴将来自大海的美妙声音传到世界各地……
秦华北也是一位痴琴如命的非遗传承人。
“我的祖辈都会制作天琴,一代传一代。小时候,家里不时会有邻村人来向爷爷订做天琴。他们来取的时候不说买,而是说‘请’。”秦华北对记者说,在旧时候,天琴不是一般的商品,做好的天琴是不能白送的,但也不能用钱来买。所以,订做天琴的村人来拿天琴时,他们会把带来的米和油放在祭祖的神台上,洗手上香,之后才将天琴“请”走。
关于天琴的制作技艺,秦华北说:“没有任何文字资料可寻可学,所以每做一把天琴都凭制作师的感觉。”2007年1月,广西龙州天琴艺术入选广西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5月,秦华北被评为首批“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
在长期制作天琴的过程中,秦华北与音乐专家共同探讨,不断对天琴的制作技术进行改进,使天琴越做越精良。如今,秦华北已制作天琴上千把,畅销国内外。他还先后将100多把天琴无偿捐赠给龙州县天琴艺术团。
在2003年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上,龙州壮族天琴女子弹唱组合的姑娘们手执秦华北改良后的天琴乐器,以一曲《唱天谣》把龙州天琴艺术的独特魅力淋漓尽致地展现给观众,成为艺术节上的一大亮点。从此,龙州天琴成为广西壮族的文化名片,天琴乐器也作为壮族独特的乐器走上了舞台,步入了音乐教学殿堂。
在2010年中国—东盟博览会上,天琴被作为珍贵礼品赠送给与会国家政要和贵宾,这更让天琴被世人熟知。如今,秦华北投资建起了壮族龙州天琴作坊。“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认识天琴,了解天琴,了解我们壮族的文化。”秦华北说。
龙州县文体局副局长农浩然告诉记者,在秦华北的带动下,从2011年开始,龙州县每个小学都开设了天琴培训班,全县每年培养的天琴学员达到三四百人。除了开设天琴班,龙州县还成立了天琴艺术生态保护示范区,并利用群众艺术馆和艺术中心进行天琴的演奏和指导,通过常态化举办天琴艺术节,加强与海内外艺术团体的交流,提高天琴的品牌和知名度。
在广西中越边境,像苏春发、秦华北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约有100人,其中国家级非遗传承人2人、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16人,他们在保护传承中越边境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随着“中越边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惠民富民示范带”建设的推进,这些非遗传承人将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现才艺,更多的文化遗产将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驻广西记者:宾阳 莫曲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