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底,全国曲艺优秀节目展演在山东省滨州市举行,展演期间,笔者与曲艺名家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聆听他们对曲艺发展的真知灼见,以及在曲艺工作和表演中的思考感悟。
现代音乐的使用
50多个曲艺节目中,有不少节目在编排中加入了现代音乐元素。济宁市文广新局刘凤来告诉笔者,传统渔鼓演出形式简单,用渔鼓、简板伴奏,唱白自由,语言通俗,曲调适于述说,几近吟诵。为了更好地符合现代人的欣赏习惯,在保持原有渔鼓表演的基础上,山东渔鼓《孔子试徒》增加了一个乐队,变传统的两人合唱为一人独唱,并添加了4个女孩的伴唱,最终形成了独唱加四女声伴唱的形式,这是对传统表演的一种大胆革新,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天琴的传说》表演者苏永良告诉笔者,为了更好地适应现在观众的欣赏需要,壮族的天琴在保持原来风格的基础上,演奏时又增加了另一种乐器——蜂鼓,使得整个音乐更有节奏感,节目更有感染力,能更好地吸引年轻人。
作为滨州当地曲艺的代表,东路大鼓《太师训徒》参演。演出现场,舞台一侧的乐队成为了该节目的一大亮点。“东路大鼓传统乐器是三弦、鼓、月牙板,而这次表演加入了二胡、扬琴、阮、大提琴等乐器。”导演张博祥说,改良后的音乐让整个节目更容易被现代人所接受,演出现场掌声、喝彩声不不断。
现代形式的包装
福州具有代表性的十番伬是将福州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伬艺和十番音乐两种艺术形式完美融合而产生的伬艺分支形式。福州市曲艺团带来的十番伬《秦楼月-春回坊巷》中七位美女身穿飘逸的服装,手持花样众多的乐器,自弹自唱,让人仿佛回到了盛唐乐坊,如痴如醉,沉迷其中。据福州市曲艺团团长陈晓岚介绍,经过抢救性的挖掘,消失近半个世纪的十番伬表演得以重现,创作中,又注入时尚元素,既有古朴典雅的“唐宋范儿”,又让观众感到一股时尚风。题材内容按照今天福州人的文化传承进行了重新设计,演出几百场,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除了“现挂”之外,时下热点事件和网络热词的嵌用是一些曲艺的拿手戏,如数来宝《登陆上海滩》中“富二代”“表哥”“神马都是浮云”等网络热词被表演者用来推动故事发展,活跃了现场气氛。同样,很多曲目也都借用了这种形式,贴近观众、贴近现实、贴近生活,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是传统曲艺和现代语言结合的一种成功探索。
吴侬软语的弹词表演,虽然能够体现女子的柔美灵秀,男子的儒雅倜傥,但对于北方观众,碍于语言,对于整个节目还存在理解上的不全面。为此,表演者有意识地进行了重新包装。上海评弹团的徐惠新一开场就用普通话介绍剧情。苏州市评弹团的吴伟东则不断用普通话插科打诨,解说《雷雨-留萍》剧情的进展情况,这些都有利于评弹这种艺术形式在北方的传播和认可。
题材的开拓创新
在传统的评弹中,评话内容多为金戈铁马的历史演义和叱咤风云的侠义豪杰,弹词内容多为儿女情长的传奇小说和民间故事。苏州市评弹团的弹词选段《雷雨-留萍》即为改编经典话剧。
苏州评弹团的一级艺术监督周明华告诉笔者,改编经典是有着很大难度的,为了做好改编工作,他们和苏州大学的学者合作,将《雷雨》的研究成果用在了弹词的创作中,最新的研究成果加上传统的曲艺形式,是以前没有尝试过的大胆创新。尤其是评弹这种艺术形式,素以分析人物、刻画人物见长,可以借助经典的故事框架,将经典中没有表现出来的东西在表演中给予展示。改编后的《雷雨》走进一些高校进行巡演,掀起了一股高雅文化进校园的旋风。
同为评弹,上海评弹团的徐惠新、周红表演的短篇弹词《梁祝-梳妆》也在经典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徐惠新说,梁祝的故事家喻户晓,梳妆只是借助这个“外壳”,进行了全新的创作,借助这个剧种的特点,刻画了祝英台的内心世界,揭露了祝英台内心的悲摧,唱哭很多人。
继承曲艺的精髓
“创新不能改变本质。”陈晓岚强调,演出方式的灵活不能代替本质的东西。所以,十番伬在乐谱上严格遵循古曲不做改变,以保持它音乐上的灵魂不变,词作严格按谱填制,以保持词与乐谱的规整,更好地呈现它的历史原貌。现场呈现给观众的就是创新中依然保持原汁原味的十番伬,这也是令观众如痴如醉的原因。
四川扬琴《船会》的表演者唐瑜蔓说,曲目需要传承和发展,先把最基本的形式继承下来,然后再根据市场的审美需求进行发展。
刘凤来说,曲艺是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一种得到时间和观众检验的艺术形式,要保持这种形式,决不能让它屈从于音乐化。山东渔鼓加一个现代化的乐队是可以的,但绝对不能让它喧宾夺主。只有保持了渔鼓的独特特性,渔鼓才可以在继承中有所创新并发展。
上海滑稽剧团副团长钱程告诉笔者,曲艺创新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要注意把握“度”。步子太大了,有可能会成为一种背叛,步子太小了,又容易看不到改变,关键是合适,最重要的是要把曲艺的精髓继承下来,要融入它,创新它,要把当下的时代精神融入进去,创作的思路要以观众为原点,毕竟,曲艺和观众的交流很多,距离很短。
(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孙洪师)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