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环形路》成为70年来唯一夺得金狮奖的纪录片 |
今年威尼斯电影节,开幕电影《地心引力》使美片气势大盛,主竞赛单元5部片入围(占去1/4名额),其他单元也均是美国片数量居多。而中国,一部台湾导演蔡明亮的《郊游》入围主竞赛单元,一部内地导演王兵的纪录片《疯爱》参加非竞赛单元展映。
针对美片在世界各大电影节争金夺银、中国电影日趋“销声匿迹”的近况,威尼斯电影节艺术总监阿尔贝托·巴贝拉昨日在接受采访时称,“中国电影越来越多,但是适合我们这样电影节的电影却越来越少。”
华语片几近失踪
这几年,内地电影市场迅速崛起,票房数字一路高升。但是在世界各大电影节上,中国电影的席位却越来越少——
- 曾经把“金狮奖”颁给张艺谋《秋菊打官司》和《一个都不能少》、贾樟柯的《三峡好人》以及李安《色·戒》的意大利威尼斯电影节,今年华语片几乎失踪;
- 作为欧洲3大电影节之首的法国戛纳电影节,从2010年开始之后的连续三届,再无中国电影入围主竞赛单元,直到今年凭借贾樟柯的《天注定》情况才有所改变;
- 最待见中国影人的柏林电影节,也是连续3届仅有1部王全安的作品《白鹿原》入围竞赛单元,此外再无华语片的身影。
要知道,柏林电影节向来被誉为华语片的“福地”,从1982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三个和尚》获得第3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开始,到1988年张艺谋导演凭《红高粱》斩获第38届“金熊奖”……
影片内容太本土
对于华语片近年在国际电影节上势力减弱,威尼斯电影节艺术总监阿尔贝托·巴贝拉在接受采访时称,“现在中国电影人明显发生了转变,主要制作面向本土观众的大众电影。从技术上讲,这些电影很精彩,能与世界任何其他地方制作的电影相媲美,但是电影的内容却不适合走出国门。”
对此,国内电影人也有自己的看法。编剧Yoyo表示,这和中国电影市场繁盛后电影人价值观的改变不无关系:“说白了,这年头拍电影,冲着钱去的多了,奔着奖去的少了。”他认为,如今的导演受商业和经济影响,刻意迎合大众口味,说好听点是“接地气”,说难听点就是跟风。
纯粹艺术片难寻
美国电影为何能一边赚钱,一边拿奖?阿尔贝托·巴贝拉告诉记者,一般来说,国际电影节,尤其是欧洲3大电影节都比较偏重艺术片。美国除了主流大片市场外,还有一个很大的空间供艺术品质较高、但商业价值相对较低的影片生存。“在这块市场,有无数个独立电影公司,其中较知名的像韦恩斯坦公司、相对论公司,其出品的电影以艺术品质为重。”
资深媒体人范琪斐说,在中国电影公司一心向钱看,电影人也大都受票房牵绊,一味迎合卖座潮流,以至于那些艺术价值偏高、商业价值较低的独立电影陷入生存危机,自然也就年年缺席那些青睐艺术片的国外电影节。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