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梅兰芳先生诞辰120周年的正日子还有一年多的时间,“双甲之约”的巡演活动便已经在大师的故乡江苏泰州启动。据悉,此活动将循着大师当年踏出国门的路径,分别在天津、香港、台湾、东京、莫斯科、纽约等地演出,并于明年10月22日梅兰芳诞辰120周年之际返回北京。京剧走出国门的壮举,梅先生并非第一人,但他让不同国度的观众第一次全面地体会到了京剧之美,凭着个人非凡的艺术感染力在那个时代最大程度地推广了京剧,却是独一无二。“双甲之约”理应有全新的文化高度和传播方式,成为给国粹
“点火”的一根引线。
在梅大师的艺术活跃期,京剧是国人,特别是京城民众的主要文化消费产品,非常接地气。那个时代的京剧演员来自草根阶层,直面市场,对观众的需求往往能作出非常迅捷的反应,因而才会有各种京剧时装戏的上演,才会有不同戏曲品种的混搭,才会有梅大师一次又一次主动推开国门奔赴异域传播中国文化。“与时俱进”在众多京剧大师的华彩光耀舞台之时,是他们艺术上的共同选择。
而当下,舞台不再有几十平米的局限,互联网层出不穷的传播手段可以将国粹的美妙
纤毫靡遗地推送到观众眼前。“双甲之约”历时一年多的演出,真正能到现场的观众可以很容易地计算出总和。而如果将巡演的剧目、花絮、旅程制作成适合网络传送、适合普通民众消费的各类视频,借助梅大师这面中国文化大旗的影响力,相信受益其中、陶醉其中甚至初窥殿堂的观众的数量将难以计数。
近来台北故宫将康熙皇帝“朕知道了”的朱批设计成纸胶带,引发了两岸老少游客的购买热情。其实,清朝皇帝的朱批不过是汗牛充栋的故纸堆里的几个字,“年龄”比梅大师的作品老
迈得多,“魅力”更比不上梅大师创造的任何一个美丽的女性形象。然而,在打通了博物馆级文物与当下人群的心理隔断后,从前只有收藏家才感兴趣的题材,经由网络传播,已经被大众上赶着“要收藏”了。
微信三五年内蹿升到5.0时代,沿袭了几百年中国戏曲传统的京剧,它的主要表现形式可能不会这般日新月异。但是凭着对京剧对中国戏曲的深入了解和深挚感情,一定会有类似“穿越”的奇思妙想将古老的京剧与现代观众绑定。进入国粹的5.0时代,何不从“双甲之约”开始入手?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