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加罗的婚礼》排练照 |
《费加罗的婚礼》排练厅 |
昨天,国家大剧院自制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正在紧张的排练,三位特殊的探班者在一旁认真地聆听,他们是信报和大剧院通过双方官方微博选出来的三位幸运读者。三位幸运读者与沈洋、黄英两位歌唱家进行的一番轻松愉快的对话,特别是沈洋无拘无束的神侃,打动了读者,让他们感到其实艺术家也是普通人,就生活在我们身边。
三位读者均来自校园
昨天下午,三位幸运观众从地铁“天安门西C出口”陆续赶到大剧院。这一次前来跟随记者探班的读者朋友全部是来自校园,一位是某高校的行政职员,另外两位则是在校的学生。这三位幸运读者不但通过参与信报官方微博的互动得到了此次探秘艺术之旅的机会,同时也分别得到了两张《费加罗的婚礼》演出门票。
穿过水下长廊,三位读者随记者乘坐电梯来到位于大剧院歌剧院地下三层的排练厅。此刻,西班牙导演何塞·路易斯·卡斯特罗正在细致地指导演员表现每一个细节。A组主演“费加罗”沈洋和“苏珊娜”黄英两位歌唱家与其他演员巧妙地配合,营造出喜剧的氛围。
对于普通读者而言,能够深入排练场探秘无疑是新鲜而有趣的经历。而像聊家常一样与艺术家面对面,就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昨天,三位读者显然感受到了这一切。在将近半个小时的与艺术家面对面环节,黄英的随性自然,沈洋的思辨机智,给每一个人留下深刻印象,特别是现场无拘无束的神侃并不时传出的欢声笑语,就更是令观众感到其实艺术家很真实地生活在我们身边。
与艺术家拉家常
排练结束后,三位读者和沈洋、黄英两位歌唱家来到另外一间排练厅面对面坐下,轻松地聊起了音乐以及音乐以外的那些事儿。
Endymion“找不同”
Endymion(罗俊麟):请问黄英和沈洋两位老师,在大剧院唱歌剧与在国外唱歌剧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黄英:从专业上没什么区别,无论国内外演员大家都在一个专业水准上。谈到区别,我觉得就是亲切,我们都是奋斗在天南海北的艺术浪子,这次在咱们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为自己的观众演绎莫扎特这么经典的作品,很开心。
沈洋:这部戏在国外演出简直太稀松平常了,几乎是一部家喻户晓的戏,但是在北京的舞台上几乎没演过几次。有了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大剧院在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剧目。
外星人lm关心“爱好”
外星人lm(刘明):看过沈洋老师的微博,发现您有两大爱好——收集古典唱片和摄影,请两位老师谈谈这些爱好。
黄英:看书、看电影、听音乐,中英文书都有,主要是历史类的书籍。没时间去影院,电影大多在IPAD上看,主要也是历史题材的。歌剧毕竟是个表演艺术,通过看电影也可以向好的演员导演学习表演,这是我学习的一种方式。
沈洋:我是个艺术的贪婪者,对于艺术我像一个饿鬼永远不会饱。我常想,人的一生很短,如果一辈子只干一件事挺冤的挺亏的。我有时候就想,除了唱歌我还能做什么?我原先有个梦想,30岁之前要指挥一次,明年我在上海就会实现这个目标,做得好继续做不好就不做了。至于收集唱片和摄影,要做就做一个好票友,否则就是玩儿闹。在摄影上,我可能花费的时间比音乐还要多。
京孟想知道“最困难”
京孟(孟京):请问两位老师,在演绎这个版本中最困难的地方表现在哪儿?
黄英:这个导演是个戏剧导演,他对演员的表演要求更多一点。虽然这是我第六次演这部戏,但是它太复杂了,我仍然把它当成一个学习的过程,每演一次这个角色都会不断地完善。
沈洋:这是我第一次演《费加罗的婚礼》。艺术对于每个人来说是主观的艺术,你说它是狗屎它就是狗屎,你说它是好东西它就是好东西,再烂的演出也会有人说它好,最重要的是自己看自己听,不要听信评论文章,用自己的审美情趣去感受,这是你心里的艺术。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