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前
七年后重排老腔仍很震撼
在陈忠实原著小说发表二十周年之际,人艺话剧《白鹿原》再度登上首都剧场舞台。自5月27日上演以来,好评不断。更有观众将话剧《白鹿原》和电影《白鹿原》相比较,几乎众口一词:“话剧版完胜电影版”。
北京人艺话剧版《白鹿原》由孟冰编剧,林兆华导演,2006年首演,距离今年再度公演已经时隔七年。主要演员除了七年前扮演田小娥的宋丹丹因档期原因无法参演,换成了当年在剧中扮演白灵的卢芳外,濮存昕、郭达、荆浩、傅迦等原班人马个个都在。当年就曾一鸣惊人的原生态老腔艺人们,也依然作为该剧不可或缺的亮点贯穿整个演出,让人再次感受这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震撼人心的魅力。唯一遗憾的是,当年曾经由羊倌儿赶上白鹿原吃草的一群活羊,七年后没能再登舞台。
近三个小时的话剧《白鹿原》延续小说原有的故事主线,最大限度地呈现了原著精神,巧取风水地、恶施美人计、孝子为匪、亲翁杀媳等故事情节被舞台立体呈现。由著名舞美设计师易立明设计的极具视觉冲击力的U形天幕舞台,配合由山坡、窑洞等组成的舞台,在大开大合的场景变换中,尽显关中黄土地的苍茫风情。满台更是陕西方言,将黄土高坡上的爱恨情仇演绎得惊心动魄,酣畅淋漓。
《白鹿原》6月16日结束北京演出后,6月26日至29日将“回家”,在西安的舞台上,接受陕西父老乡亲的检验。
幕后
郭达顺理成章当方言指导
“这是一部陕西的作品,但陕西却没有一个院团来排演。而北京人艺用陕西话来演出,这是多大的魄力?要顶着多大的压力?我要代表陕西人民向北京人艺致敬!”在演出后台,郭达和濮存昕共用的化妆间里,刚刚贴上假胡子的郭达,一边举手向濮存昕致意,一边说道:“北京人艺作为一个演京味儿戏见长的剧院,能把这样一部陕西特色的作品搬上舞台,作为陕西人我特别感动,也佩服他们的勇气。”
在《白鹿原》中扮演鹿子霖的郭达,以一口味道十足的家乡话更是让他独占优势。相比起自己七年前的表演,郭达坦言自己对人物的理解更深刻了,并且纠正了不少以前的错误。“我用这7年的人生体验,再度拜读了原著《白鹿原》,体会又不一样了,对鹿子霖台词和性情也做了调整,现在更能准确找到人物的心理状态了。”
为了让这台大戏以原汁原味的地方特色呈现给观众,《白鹿原》全戏都用陕西方言演出。平日里一口京腔的人艺演员为了把陕西话说地道,早早就开始了练习。陕西籍的郭达和苗驰顺理成章成了大家的语言指导。
郭达说:“我是陕西人,我演不好这个戏对不起江东父老!给大家教好语言、宣传陕西文化,更是我的责任。”郭达的指导对象除了青年演员,也包括元老主演濮存昕。让郭达特别感动的是,“濮存昕已经演出了那么多场,他还是字斟句酌地对待台词。你们看他的演出本,上面密密麻麻记满了台词的声调,跟新人一样用心。”
时隔七年,饰演白嘉轩的濮存昕如今不仅方言说得更地道了,而且演技也更加游刃有余、纯熟自然。再加上有了首轮演出的经验,舞台上的他更加自如而从容。“以前是在寻找人物,寻找状态,现在当初的慌促没有了,就能把人物塑造得更深了。”濮存昕说,这就是舞台的优势,可以弥补以前的缺憾。
这一轮接替宋丹丹出演田小娥的演员卢芳,上一轮演的是白灵,这回演田小娥她又要重新做功课,而且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她的膝盖都跪出了淤青,只好戴上了护膝。七年前《白鹿原》演出时,还是总政话剧团演员的荆浩,如今也早已加盟人艺,他和卢芳的对手戏,默契而充满张力。
追访
改编《白鹿原》需要勇气
小说《白鹿原》这样一部巨作,对任何编剧来说都是一种巨大的挑战。担任话剧版《白鹿原》的著名编剧孟冰说:“改编它,是需要勇气的。如果改编的好,是小说原著好;如果不好,则是编者的过错。如果话剧《白鹿原》中的人物能够用他们的性格、语言、命运……创造出一种情境和氛围,使观众对小说的精神实质有所感悟,便是我的奢望。”
“这是我创作经历上前所未有的、也是最困难的一个戏。”话剧《白鹿原》当年排演时,导演林兆华这样说。长达三年的准备时间,《白鹿原》改编成话剧最大的困难在剧本上。“当年我找了几个人来改剧本,但把《白鹿原》从长篇小说改成两个小时的话剧,太难太难了!最后确定孟冰来改剧本,他和我在1984年合作过关于河北农村的《红白喜事》,在语言、塑造人物的能力上非常突出。”但林兆华也认为:“陈忠实的小说,孟冰没有能力超越,作为导演的我也没有这样的能力,在生活、阅历……各方都没有这样的根基,我没有勇气打破这个小说,所以这个戏是忠于原著的。我们确定的总方针是:以陈先生的文学作品来改编这个戏剧。”
七年之后复排《白鹿原》,林兆华忍不住称赞道:“孟冰改编的剧本真不错!当年难为他了,大本大本的提纲交给我提意见,一大堆形象扑向我,开排吧!”
林兆华说,当年排《白鹿原》,为了深入生活,陈忠实带领着他们到原上走家串户,看看当地百姓如何生活。林兆华说:“这是个写农民的戏,实的东西多一些。如果光靠戏剧语言是呈现不了这段历史的。我设想的是带有史诗性的农民题材的戏剧,如果没有老腔、秦腔,我是实现不了的!”
花絮
话剧带火了华阴老腔
在推出“华阴老腔”上,话剧《白鹿原》居功至伟。陈忠实回忆:“北京人艺当年筹备《白鹿原》话剧,林兆华导演委托我找一些纯粹的农民在剧里唱秦腔。一次偶然机会,我领略了老腔的魅力,很激动,就推荐给他,结果他听完后,激动不已,当场拍板定下。自从老腔上了话剧《白鹿原》后,相继登上各大晚会,听说他们现在很吃香。”
林兆华回忆当年巧遇“老腔”的机缘:“我原本想找作曲家作曲,找秦腔艺人演唱,但当地文化部门找来说是最好的秦腔演员,我听完觉得不是我要的,我说‘散落民间的艺人能否见到?’于是,陈忠实又带着我们进了村子,带我去看皮影。听了皮影的伴唱老腔,近似是我要的,我叫他们不摆弄皮影到前面演唱,我看傻了!就是它了!不用作曲了。华阴县文化局的小党想办法帮我把这群农民搬上了首都剧场舞台,他们不是演唱,是心灵吼出来的声音!”林兆华说:“感谢陈忠实,感谢小党!不是他们二位,我碰不到神灵助我成功的‘老腔’!”
评论
影评人周黎明:北京人艺的话《白鹿原》要比电影版强多了。电影版的缺陷,话剧几乎全部回避了。虽然舞台空间不能像电影那样随时变换,但它呈现的历史感既恢弘又逼真。濮存昕等演员的表演自然精彩绝伦,但更值得一提的是来自黄土高坡的老腔和秦腔艺人,提升了该剧的境界。
北京晚报编辑孙小宁:已经是第三遍看话剧《白鹿原》了,竟然还是那么火,火得一票难求。演出结束后转后台,与我曾经采访过的老腔艺人见面,原班人马好不亲切。以前亲历他们一次演出,几小时的奔波,只为几分钟的演出,真替这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家觉得辛苦,这次他们住得离剧院几步远,住得踏实,演得也震人。
看《白鹿原》,第一遍是冲陈忠实、林兆华去的;第二遍是去听老腔;第三遍爱上了一个女演员,她在里面的秦腔唱段,一段高高低低的“啊”,像在大西北的坡坡梁梁上回旋,把人的心肠都揉碎了。让我检讨,怎么我小时候就不听秦腔呢?如今,要补一大堆课。
北京电台主持人麻宁:林兆华的白鹿原比王全安的白鹿原好太多,更忠实于原著也更接地气,那种陕西人的诙谐表现得恰到好处。前半场的节奏特别好,剪裁取舍转场都妙极了。后半场节奏稍差,但结尾的秦腔震撼人心。另外有趣的是,同是塑造鹿子霖,人艺没找自己的演员吴刚而是找了郭达,结果后者更胜一筹。
观众@游侠儿九天:去看了人艺的《白鹿原》。看得过瘾,对郭达的演技表示惊叹与赞赏。他的风头已经盖过濮存昕了。李士龙老师的鹿三被小娥附身的那段看得过瘾。最搞笑的就是鹿兆海、灵灵、鹿兆鹏之间的经典对话。最佩服的是开头与结尾的秦腔的音乐,霸气。
观众@原依Ruby:话剧《白鹿原》对于一直都以字正腔圆的台词功力见长的人艺演员来说,从头至尾的陕西话已是不小的挑战,改编这样的名著需要勇气,把它搬上舞台更需要实力。话剧不是小说,小说讲故事,话剧造情境。人艺做到了。秦腔荡漾下,高度浓缩的情节,立体鲜活的人物,让我更加爱上西北黄土高原人的真诚朴实直接。
北京人艺演员李士龙:《白鹿原》实在是好戏,而且是以后很难再看到这样的版本了。因为组织这场演出是很难的——需要有原生态的老腔、秦腔和郭达老师的加盟,还要有林兆华本人尽心的指导!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