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2.科普引进片 它们都怎么进中国?
《被解救的姜戈》的顺利引进又遭遇临时撤片,进口片以及其审查又再度成为话题。
进口片分为分账片和批片两种,在中美新政签署后,进口片配额增加到60部以上。进口片的审查标准与国产片基本一样,大趋势是逐年放宽审查标准,但在裸露和意识形态上的问题依然需要做出删减修改。读完以下文字,您会对进口片政策有全面了解。
引进电影只有两个名字:“分账片”和“批片”
——《姜戈》就是一部分账片!
中美电影新政签署后,中国将在原来每年引进美国电影配额约20部的基础上,增加14部3D或IMAX电影,美方票房分账从原来的13%升至25%。
需要说明的是,引进电影中,3D,IMAX作为特种影片进口,不占用进口配额。占进口配额的电影,分为分账片和买断片两种形式,后者又名“批片”。
分账片:大都是北美新片,距北美上映不超过半年,由一线公司制作,大明星、大投资,有完善的市场运作,以商业大片为主,要参与中国票房分成。分账片上映时间与北美相对同步,一般会与北美同步或滞后一个月以内,也有可能先于北美上映。分账片进口一般仅对好莱坞开放,坞外制作的影片(如法国电影、印度电影)一般只能通过批片形式进入中国。
批片:在中国每年64部的引进片配额里,除了近34部的分账大片外,“批片”占了30部左右。它可以简单理解成发行公司以一定价格买断国内发行权的进口片,通常是“多国别、多体裁、多样式的进口影片”,这个价格也从十万到几十万美金不等。由于价格低,片源大多不是好莱坞大公司出品,且大多不是最新影片。“批片”如同批发打包,影片质量自然参差不齐。
有质疑认为,若一些质量不高的批片将一年进口片配额占取后,是不是会影响其他质量好的进口分账大片的引进?电影局有关领导解释表示,一年20部进口分账大片的配额是固定了的,而其他的海外影片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调整。
只有两家公司有引进权:华夏和中影!
值得一提的话,配额有所提高仅指放开部分引进权,但经营权依然没有放开。目前只有中影集团电影进出口公司和华夏电影发行有限公司两家公司有进口片的引进权,但仍有不少民营电影公司也可以买断版权通过中影和华夏来发行。因此,与中影和华夏搞好关系,对于想分杯羹的民营电影公司而言,搞好中影和华夏的关系至关重要。
流程:怎么才能在中国电影院上映?
据悉,进口片的审查标准与国产片一样,符合中国国情的在发放放映许可证后就可以在影院跟观众见面。中影营销分公司总经理兼中影新闻发言人蒋德富透露,现在的进口片,大部分都是国外制片方介绍推荐过来的,中影和华夏都有一些提前看片选片的人,但这些人都不固定,参加海外电影节有助于选择更多的进口片。
进口分账片的引进流程如下:首先由好莱坞公司中国发行部门向中影推荐片目,中影和华夏发行公司负责人进行“初审”,如果获得通过,由中影进出口公司报送电影局,交由审查委员会进行“复审”。针对审委会给出的审查意见,再交还给出品方修改,直到双方达成共识。待影片在院线正式放映后,中影/华夏、放映方和制片方按约定比例分成。
进口买断片的引进:需国内拟引进方先选定片目,并同国外片方初步接洽,并委托中影、华夏进口,承担进口费用。影片由中影、华夏报送电影局,交由审查委员会进行审查。通过审查后引进方“协助”中影、华夏做推广和发行,并向中影缴纳一定管理费用。影片放映后,发行方中影/华夏、放映方和实际引进方按约定比例分成。
国内有一批专业的买片人:活跃在各大国际电影节或者交易市场,寻找物美价廉的电影,然后批量买进。对于卖方国外片商来说,签约则表示交易完成。电影审查、审批方面的风险,则由买家承担。内地只有中影一家拥有进口片引进权,中影和华夏两家公司拥有进口片的发行权。这两家公司手上已经有很多分账大片,足以让他们赚翻。对于部分“批片”的配额指标,就可以让其他公司参与。在一些操作中,要拿到指标,除了基本费用之外,也需要拼人脉和技巧。一般来说,中影进出口公司对电影审查完毕后就可以发放配额指标。进口片的审查尺度并不会比国产片宽松太多,情色、意识形态等因素有相应限制。这也是最难的关口,速度也很慢,不如分账大片。很多电影因为过不了审查,比如《朗读者》因为涉及情色镜头和有违伦理,《窃听风暴》涉及敏感题材,最终都无缘内地。
比起进口分账大片和重点国产影片,进口批片的报备指标被严格控制,有些在购买后不一定及时能送往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报审,这也就意味着批片不一定能拿到什么时候的档期。此外,批片的配额是有期限的,在完成购买,通常在一年之内就必须上映,否则按自动弃权处理。这也导致每年的三月和十月成为不成文的“批片月”,因为这个时候通常市场相对较淡,基本没有什么大片,批片也就选在这个时候赶紧上映,不然就要过期了。
审查尺度:进口片逐年放宽 但也有特例
在审查标准上,进口片近年来的尺度逐渐放宽,《蝙蝠侠前传3》、《黑衣人3》等进口影片完全无删改上映,“异形前传”《普罗米修斯》只被去掉了几个太过骇人的镜头。但在尺度和意识形态上,进口片依然也有不少删减或者修改。例如《泰坦尼克号》3D版本中露丝一闪而过的全裸镜头遭删除,《007:大破天幕杀机》中一些有关中国的血腥场景以及指向雏妓卖淫和政治话题的对白,被中国审查人员要求删除或作了技术处理。
由于审查制度缺乏可以贯彻始终的标准,有时甚至是一封匿名信,都可能影响一部电影的命运。电影界人士长期呼吁进行审查制度改革,他们认为这是中国电影走向更广泛市场过程中早晚要直面的课题。 事实上,中国对进口大片的审查尺度正在不断放宽,不仅对裸露镜头和粗口对白有了更大的宽容度,引进影片的类型也越来越多样化。
但也有意见指出,审查的尺度与观众的需求其实很难实现彻底的兼容。 例如,去年上映的电影《环形使者》,内地版删掉了诸多暴力镜头,但可惜的是让吸毒成性、杀人如麻的主人公显得非常谦谦君子,削弱了影片最后关于救赎的主题。
怎么钻空子?找中国演员,贴“合拍”标签!
另一方面,在中美电影新政公布后,越来越多的影片贴出了“中美合拍”的标签,如《环形使者》、《云图》、《敢死队2》等。但广电总局有关领导随后指出,今后要严格审查中美合拍片,去年的《敢死队2》、今年的《钢铁侠3》最终都以分账片的形式引进。电影局副局长张丕民曾指出“中美合拍片”的问题,一些进口片因国内资金的注入,改头换面以“合拍片”身份进入内地市场,不受任何限制,不仅使大量电影投资资金流走,还挤占了市场空间,对国产片形成威胁。
由于合拍片不占分账片的比例,它们进入内地市场,实际上相当于增加了进口片的份额,自然使国产电影票房形成更大威胁。据悉,中美合拍片中,中方出资比例一般不少于三分之一,且必须有中国演员担任主要角色,并需要在中国取景。 近年上映的中美合拍片,早前的《功夫之王》、《功夫梦》基本由中方牵头拍摄,中国元素为主导。但《敢死队2》、《云图》、《钢铁侠3》等片虽然都有中国元素加入,但仍以美国元素为主导,大多数剧情和宣扬的价值观仍是好莱坞模式,多数观众仍将其当“美国大片”看待。目悉,此类影片如作为合拍片上映,片方分账可达43%,如以进口片身份上映,片方分账则只有25%。
但即使中国元素占到主导,合拍片仍存在弊端,制片人张家振曾以讲美国飞行员在中国的《飞虎》项目举例,“拿剧本给美国人看,他们说不希望有那么多中国人在里面,美国观众不爱看。”这意味着中美合拍片正迈入尴尬境地:以美国元素为主,等于帮好莱坞抢占中国市场;以中国元素为主,在全球市场上又可能乏人问津。
不过,华谊总裁王中磊在一次采访中提到,中国不应该减少美国电影的配额,相反如果进口片如果多到80部,这样观众就会觉得,原来美国电影也有烂片,观众在选择电影上就不会因为是美国片还是国产片而有先入为主的概念,会更关注电影本身的质量。
>>>点击阅读part1:Part1.解救“姜戈”“失败”始末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