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志炫 |
搜狐娱乐讯 《我是歌手》是湖南卫视于2013年推出的歌手音乐对决真人秀节目,自1月18日起每周五晚22:00播出,至2月22日已播出六期。每期节目邀请七名歌手同场竞演歌曲,展示声乐实力,力求以“好音乐”和“好声音”来吸引观众,被媒体评价为“让观众重新认识实力歌手的价值”。《我是歌手》在韩国原版节目的基础上,根据中国观众的收视需求和习惯对重点元素进行创新改造,特别是在节目理念、歌手选择、曲目演绎、评审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深度加工和大胆创新,将境外节目模式和本土观众的喜好相对接,收到了很好的播出效果。据调查,节目开播五期以来平均OSM全国网平均收视1.02,份额6.25%,OSM29中份额为7.48%,居同时段收视第一,网络点击每期超过五千万次,成为引进消化吸引再创新的成功范例。
一、 契合观众怀旧热情和求新心理
在“注意力经济”时代,电视音乐节目往往采取不断推出新人的方式以最大限度地引起关注,多档音乐节目引发了观众的收视热情。而《我是歌手》却把节目重心放在对观众求新心理的另一面——怀旧心理的挖掘上,通过歌手选择,曲目演绎充分点燃观众怀旧热情,从而避开了已过度拥挤的选秀领域,找到了一片荧屏“蓝海”。节目所选歌曲基本为观众耳熟能详的经典曲目,当年他们在这些爱唱的歌曲、爱听的歌手中寄托了种种情绪。
与此同时,《我是歌手》并没有简单地停留在怀旧主题上,而是让已成名的歌手们同场展开竞争。这种强强对决的节目模式,充分展示了经过岁月沉淀的演唱实力,重新引起了观众的兴趣和演出市场的注意。《我是歌手》通过“怀旧”主题,既有效挖掘并充分激发了观众内心潜藏的怀旧热情,又让本已淡出歌坛的歌手以“怀旧”的名义重新回到公众视线,从而制造了新的荧屏热点,在多方面实现了与观众审美需求和心理期待的契合,为节目的成功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 挖掘展示老歌手潜力
随着中国流行音乐的日益发展,观众审美日益多元,明星更新换代愈发频繁,导致众多有实力的歌手或被湮没,或被某一首歌曲某一种风格所定位。《我是歌手》的一大亮点是对这些歌手的声乐潜质进行深入挖掘,充分展示歌手多方面多风格的音乐实力,使观众对歌手有更立体更全面的认识。
声乐实力是《我是歌手》选择明星选手的首要因素,“真唱”是节目的首要原则;选手中既有出道已32年的流行音乐“见证人”齐秦,也有近几年凭借选秀崭露头角的新秀尚雯婕;既有内地流行音乐明星陈明,也有以民族唱法见长的歌手黄绮珊。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有着深厚的音乐功力,基于对音乐的追求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抛去华丽的包装,而以真声音一较高下。
在精选实力选手的同时,节目并未停留在对明星选手的表层展示,而是深度挖掘他们不为人知的歌唱特点和实力。如林志炫作为著名歌手,歌曲具有较高传唱度,但是观众对其的印象更多集中在《单身情歌》等流行歌曲上。他在节目中选择了一曲难度较高的《没离开过》,充分展示了高超的演唱技巧,获得大众庭审团票选第一名。选手们用自己的真实、真诚、真品质让观众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实力,他们深厚的唱功和舞台表现力、感染力引发了观众强烈共鸣。
三、 动人歌声中有故事
在参赛歌曲的选择上,节目充分考虑到我国音乐风格流派的多元化发展和观众审美的多层次需求,选取了涵盖怀旧、流行、摇滚、民族等多种元素的曲目进行演绎。同时力求歌声中有故事,所选歌曲既要展现自身实力特点,又力求能够感动观众、打动观众。选手们精益求精,无论是挑选歌曲,还是创新改变旧作,都力争给观众呈现更好的艺术效果。羽泉组合表示通过选曲传达信念与希望,“作为承上启下的一代歌手,有责任将被大家遗忘的好歌曲拿出来再唱给大家听。”歌手们用歌声表达出自强独立的精神。此外,《浏阳河》《烛光里的妈妈》等经典歌曲令观众振奋、感动,现场情绪热烈。
《我是歌手》不设专业权威评审,而是由现场代表5个年龄段的500位观众组成的“大众听审团”对选手进行评审、决定,将选择权交回观众手中。每场比赛的7位歌手演唱后,“大众听审团”以现场直接投票的方式决定选手的排名及去留,两轮比赛后累计票数最低的歌手将会被淘汰出局,由新的歌手替代,继续进行比赛。这种以观众的喜好为最终导向的评选方式,体现了以观众为本的节目理念。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