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娱乐 > 戏剧 drama > 深度评论

北京日报:中国音乐剧尚需努力 向国外借鉴

2012年01月05日09:28
来源:北京日报
 


  2011岁末,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的英文版,先后造访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上海文化广场和北京北展剧场。源自法国的这部音乐剧,不仅有19世纪大文豪维克多·雨果脍炙人口的巨著、卡西莫多和艾丝美拉达凄美的故事作为全剧背景,也有被誉为创立了“法语音乐剧历史里程碑”的优秀音乐和现代感十足的舞蹈撑台。而9年前曾在冬季的人民大会堂为中国音乐剧市场预热的法文原版《巴黎圣母院》,也仍然是许多音乐剧爱好者津津乐道的往事。

  英文版《巴黎圣母院》: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与大众熟知的其他英美音乐剧不同,法国音乐剧对于世界观众来说,是比较陌生的,而将其声誉推至全球的,正是这部于1998年面世的《巴黎圣母院》。法国音乐剧在音乐的取向上,不像英美音乐剧那样过分依赖将固定的主旋律与剧情相互渗透并层层递进,而是更注重音乐旋律的“动听”和现代性,并结合以流行乐手为主的表演,使得舞台上的演唱洒脱自由,不落窠臼。《巴黎圣母院》中,主要的五男两女七位演唱者,并不参与舞蹈部分,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解脱了演员,使得他们可以更专注于表演和演唱,最大限度地将该剧音乐的魅力发挥到极致。

  9年前踏雪去人民大会堂看该剧时,几乎是抱着一种“朝圣”的心情。法语版中极具现代感的舞蹈和简洁而富于变幻的舞美,在那个时代,都是开辟鸿蒙的舞台新法。所有的舞台画面,都有一种斑驳层叠的油画般效果,长长的钢梁颤巍巍地落下,吉普赛人王满头的小辫,唱着“流浪的外来人无处安身,祈求避难。打破牢笼,击溃包围,让天空响起惊雷!”

  与9年前相比,这次的英语版就是像一幅油画变成了照片,影像与旋律都相似,后者却少了许多层次与细腻的“折皱”和纹理,太光滑,太干净,缺少一种千搓万揉的自然与融合。群舞演员的力道和节奏都不够到位,显然磨合时间相当不够。事后查阅资料才知道,这个版本是新组的团队,才在法国组建的班底,150场的亚洲巡演,在佛山彩的排,广州开的演,我在上海看的12月3日的演出,是这个新班底的第7场演出,这在国外正常的音乐剧演出流程里,只能算是预演。

  整个演出阵容中,卡西莫多的表演和唱功,是最接近法文版水准的,麦特·劳伦果然不愧是从1999年就参与原版演出的元老级演员,不仅唱法圆熟精湛,且用情深沉,他的“烟枪嗓”本身就已经是最具表现力的“表演元素”,将卡西莫多异于常人的容貌、和善温柔的内心通过声线即进行了传神的表达。与之相比,这版的神父、诗人、卫队长、吉普赛人王,在“嗓音”的表现力上,都差一些。在原版中,神父的“威”,诗人的“雅”,卫队长的“帅”,吉普赛人王的“酷”,相互映衬,煞是好听,许多二重唱、三重唱部分,不断将剧情和舞台气氛推至高潮,完全形成“五星闪耀”的格局。但在这次的英文版里,天平基本就完全倒向卡西莫多一人那边,失去了演员之间飙戏的乐趣。

  这版中,万众瞩目的女主角艾丝美拉达,是位新人,刚入音乐剧领域不过两年,她的唱功还是相当可以的,但表演不但稚嫩,甚至有点慌慌张张的感觉。不过比她错得更大的,是卫队长的女友百合,不但声音选择了与艾丝美拉达相似的“市井”路线,而且表演风格完全走偏了,完全像个“小姐”,根本没有保留住原来法语版中所展现出的贵族少女的优雅、单纯和因爱而生的嫉恨,也就令卫队长失去了在两种完全不同类型的美好女性之间犹豫纠结的基础。

  当然,诸多遗憾,却并不影响这部《巴黎圣母院》仍是经典名著中改编得最成功的音乐剧,以及最好听的音乐剧。而且这些“遗憾”,都是以“世界级”标准来要求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相较于我们仍处在“描红”阶段的中文版《妈妈咪呀》和国内其他一些演员立着唱了几首歌就敢叫“音乐剧”的音乐剧们,《巴黎圣母院》仍不愧是近年来引进剧目中的精品,也相信当它在中国演完这三十多场去到韩国后,韩国观众肯定会更幸福地看到一个已经日渐磨合成熟的版本。

  原创涸泽而渔 市场缺少规范

  这种“肯定”,说起来,其实是颇引发爱戏之人心中醋意的。这几年,国内不断地引进或进行各种打着“原版”、“原汁原味”之类名头的演出,但这种名头背后,往往是各种信息不对称,普通观众是相当缺乏分析与判断能力的。也许就因为“资深观众”的基数太少,所以我们的演出市场上,才越来越多鱼龙混杂的剧目。一些本可以按照国际水准来运行的戏,到了中国,似乎就自动放宽条件,不再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而把中国当成一个“二等市场”来对待。但在票价上,却毫不含糊地直接与伦敦西区和美国百老汇的票价对接,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就导致了中国剧场里的一个奇特现象——一个第三世界国家的公民,用比第一世界主流市场更贵的票价,看着一部次一等的演出。这种逻辑,想想还蛮凄凉的。

  业界对这种现象也有过各种分析,诸如“无原创,就只能给人家当商业码头”、“国货当自强”云云。也有国内的创作者顺势推出各种原创音乐剧,可惜绝大部分既无好音乐,又无好剧,白白让观众“支持国货”的热情被利用了多次,最后观众铁了心,干脆还是回头坐等国外精品。这种涸泽而渔的创作局面,也让那些被引进的豪华剧目,更有瞧不起中国市场的理由,因为同为创作者,他们的对手,确实很不争气。

  13年磨一剑,咱肯吗?

  说到国内的音乐剧创作,这些年大大小小的各种试水和商业炒作也不鲜见,但真正成了气候的,一部也没有。在此我想再借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的创作史作一例子:仅仅从小说到音乐剧剧本的改编,音乐剧《巴黎圣母院》就用了13年之久,而在1999年正式演出之前,1998年该剧最先推出的是《大教堂时代》的单曲,它令整个法国媒体都为其疯狂,然后是单曲《美人》的销量创纪录地一举突破两百万,同时发行的《巴黎圣母院》概念单CD令这种对现场演出的期待更加如火如荼。这些都直接催化了《巴黎圣母院》音乐剧正式上演后的票房和影响力。

  与其把这个案例看成是一种商业上的手法,不如简单地还原出真正好作品的创作流程——从文本入手,即使是有那样家喻户晓的经典名著垫底,也需要一寸一寸地打磨成自己的舞台文本。然后是一首歌一首歌地创作,真正优中选优地选主创人员。挑演员,创作,训练,缺一不可。少了这些的音乐剧创作,无论商业上如何运筹帷幄,广告满天飞,都不可能取得最终的成功。

  《巴黎圣母院》开篇的《大教堂时代》里唱道:“世界进入新千年,人类梦想登上遥远的星辰。打开大门,看故事如何上演。结局的预言,写给人类的新千年。”想想真是,咱中国的天宫神八都已经空中对接了,可拿得出手的世界级舞台作品,还真没几部呢。同行们,该努努力了!

(责任编辑:陈然)
  • 分享到:
上搜狐微博 与明星对话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相关新闻

相关推荐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