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娱乐 > 电影 Movie > 电影《金陵十三钗》 > 新闻动态

南都娱乐周刊:电影局借张艺谋下一盘很大的棋

2011年12月08日16:55
来源:南都娱乐周刊 作者:曾明辉
资料图:张艺谋、张伟平
资料图:张艺谋、张伟平

  这次我们要讲一个标准的通关故事:张伟平和于冬这些大佬其实也不是终极大佬,究其本源,是电影局正在下一盘很大的棋。至于电影局是不是终极大佬,这个问题么……

  今冬贺岁档,张伟平和于冬的斗法好看极了——我们在上一期已经做了报道,本着打破砂锅的狗仔精神我们追踪下去,发现背后的故事更加精彩,你涨个价我提个档简直是弱爆了的小儿科把戏,这次我们要讲一个标准的通关故事:张伟平和于冬这些大佬其实也不是终极大佬,究其本源,是电影局正在下一盘很大的棋。至于电影局是不是终极大佬,这个问题么……

  专题受访嘉宾

  上海联和院线副总经理

  吴鹤沪

  提高2个点,等于一些院线要倒贴,所以大家揭竿而起。

  中影南方电影新干线总经理

  赵军

  现在应该是有权贵利益集团进入电影界的时候了。

  星美董事长

  覃宏

  4000万票房,电影院最终拿的不到一半,也不可能一开始就做到4000万。

  中影南方电影新干线总经理助理

  邱晴

  广州最好地段的电影院,年租金已达1200万。

  某业内人士

  急于提高片方的分成,对院线及影院的积极性将造成打击。

  电影局的局

  这是一场各怀心事的饭局

  八大院线经理,张伟平,还有中影和华夏的领导。时间是11月22日中午,《金陵十三钗》看片后。

  这顿冗长的饭局从12点45分开始,到下午5点才告结束,“但大家都没心思吃饭。”上海联和院线副总经理吴鹤沪回忆,“因为我们是带着气看了电影再来谈判的。”令院线感到生气的,是此前张伟平宣布提高《十三钗》在A类地区的最低票价至40元,并同时提高该片的票房分账两个百分点,这触动了院线的利益。

  八大院线齐聚京城,本来是出席21日华谊和天娱共同出品的电影《开心魔法》的看片会,不过吴鹤沪表示,此前一个月,“新画面招呼也没打一声,就发了一个合同过来要求院线签字,同意提高票房分成和最低票价,否则就不允许院线放映《十三钗》。”此时“院线躺着挣钱”的言论又甚嚣尘上——尽管其后来一再否认——总之,这样的态度让院线大佬们很不爽,他们很快形成了一个同盟,并表示拒绝观看《十三钗》试片。

  如果就此僵持,《十三钗》无法在八大院线放映,显然是个双输的结果。

  但强硬的张伟平妥协了。

  妥协的原因看似容易理解——按照吴鹤沪的说法,“八大院线加起来占全国票房的70%。如果联合抵制《十三钗》,都只能推《龙门飞甲》。”一个有意思的插曲是,《十三钗》的最大竞争者《龙门飞甲》的制片方博纳,在八大院线与张伟平谈判前,给院线经理们发来短信,表示他们会把最低票价降到30元。

  然而,握有全国七成票房的院线,似乎博弈局面大好,最终却也做出让步:5亿票房之内,新画面对院线的分账比例为45:55;超过5亿,新画面和院线分账比例则调整为41:59。此前,通行的分账比例是43:57。

  这种妥协主要是由于,这一新型分账方式,其实是电影局提出来的。中影南方电影新干线总经理赵军和吴鹤沪均证实了这一消息。事实上,早在两个月前,电影局开会时已经与各大院线通过气:制片方将提高分账比例——这似乎能解释张伟平后来的强硬态度。另有院线方面的阴谋论认为,张伟平正好借这个大片的机会提出,因为只有这样的大片才具有提高最低限价和票房分账的说服力,实际上2002年《英雄》开启中国大片时代,也就是院线制改革次年,敏锐的张伟平就做过提高片方分账的努力并获成功;不过,同样是张艺谋,他的文艺片也主动自降分成比例,使院线刺激排片。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妥协方案平均下来仍维持既有分账比例,似乎不偏不倚,不过由于票房达5亿以后院线方面可以获得更多的票房分成,势必会刺激其增加《十三钗》场次。是的,“观众会用脚投票”,但对于电影这种一次性消费,业内共识:得院线者得天下。

  所以,电影局拉了偏架。

《十三钗》片方VS大院线
《十三钗》片方VS大院线

  电影局希望借由张伟平制片、张艺谋导演的《金陵十三钗》分账比例之争,逐步把电影产业的利益向制片业转让。

  在各大院线看来,影院仅能拿到票房一半左右的收益,而足够规模的影院年房租就在200-800万元,一个座位造价同场在8000-20000元,加上水电、人工等运营成本,影院至少需要3年才能实现躺着赚钱。

  院线制

  银幕数量而非电影质量,对拉动票房更重要

  在中国,电影的发行模式大致经过三个阶段。1993年以前,是所谓的“统购统销制”,即由中影买断全国大小制片厂的电影,再层级下发,这显然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一条未割断的尾巴。1993年进行了一次改革,制片方被允许直接与各省级电影公司洽谈,这意味着地方发行方拥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力,这种自主权力在2001年底被进一步放大,所谓“院线制”在中国得以形成并持续至今。

  与中国大大小小的体制改革相同,影片发行环节的改革,也由行政力量推动——在2001年,为了加速这种改革的过程,电影局甚至威胁将停止向没有进行院线制改革的影院提供好莱坞大片。毫无疑问,这一改革是在向美国的院线制度看齐,而事实上,在脱离了计划和分配之后,灵活的院线制也为国产电影产值在21世纪头一个十年的飙升做出了贡献。

  改革初始,院线在与片方的博弈中扮演着强势的角色,片方对院线的分账比例一度为33:67——这个数字几乎与美国相反,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当时国产片整体不济,必须仰赖院线扶持。不过随着中国电影产量和票房的飞速增长,院线所能分到的比例逐渐减小。

  不过,与好莱坞打了好几桩垄断官司、历经数十年才形成的院线制不同,造成院线分账比例下降趋势的原因,仍然不完全由市场因素主导。一方面,几乎所有的影院本身也正在经历从国有到私有的改制,资本关系复杂;而另一方面,分账比例从一开始就一直由电影局给予“指导意见”、“若干建议”,而赵军及吴鹤沪直言,此次事件“电影局不是来调和的”,在院线赌气欲罢看《十三钗》试片前一晚,电影局领导电令“片子一定要去看”。

  院线制十年,片方分成比例逐渐由33%上升至43%,《十三钗》后的上涨,似成定局。这是不可逆的潮流,当然,与国际标准接轨,也未尝不是一个原因。但有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向本刊分析称,目前美国电影市场已接近饱和,但中国仍然是一个增量市场,也就是说,在现阶段,银幕数量而非电影质量,对拉动票房有更重要影响。而中国的银幕数量尽管已接近破万,却仍不到美国的四分之一。该人士因此担心,急于提高片方的分成,对院线及影院的积极性将造成打击。

  值得注意的是,赵军在11月27日,也就是所谓“八大院线围攻张伟平”之后的第五天,发微博称:“……任何巨大利益倾斜之时就是利益集团进入之日,这是一般国企民营公司无法料到的。现在应该是有权贵利益集团进入电影界的时候了。”这种大胆的表态很难让人不联想到11月22日电影局作出的对院线稍显不利的分账调整。而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亦是不受制约的行政权力的天然扩张性。

  为院线算笔账

  躺着挣钱还是躺着中枪

  似乎是为了安抚院线,电影局在提高《十三钗》比例以后,将电影放映前的贴片广告收入,明确划归影院。

  粗看之下,这似乎是躺着挣钱的一个行业。先说院线,不管有没有自建影院,院线在理论上能得到票房的7%,但由于要争取影院,会将利润极大让于上座率高的影院,吴鹤沪称,在实际分账中,“有的院线只拿0.5%到1%,像星美院线就只收取1.7%的管理费。所以这次要提高2个点的分账比例,等于这些院线还要倒贴,所以大家要揭竿而起了。”

  至于影院——星美既是制作机构,也拥有院线,总裁覃宏的账是这样算的:“一个做到4000万票房的电影院,电影院最终拿到的不到2000万,但要做到这样的票房,要求电影院必须达到1500个座位,而这样规模的影院年房租就在700万到800万之间,还加上水电、人工等运营成本,4000万在现金流上的确有盈利,但电影院不可能一出来就能做到4000万票房。”业内以一个座位的造价来计算影院的初期投资,通常在8000-20000元,但即使是中西部省份的省会城市,一个豪华影城的座位单价也达20000元,这样,影院至少需要3年才能实现躺着挣钱。

  不过,一旦某个行业实现躺着挣钱,也就意味着竞争者的大量涌入,尤其是,电影院也并非一个高壁垒的行业,有院线人士称,在一个人口仅70万的城市,一个十字路口的四角,同时兴建影院,竞争惨烈。另一个不利因素来自地价,中影南方电影新干线总经理助理邱晴称,广州最好地段的电影院,年租金已达1200万,旗下影院已有抱怨在为房地产商打工的声音,当然,房地产商本身也前赴后继地投身这个行业,以至于电影局甚至下达了一条奇怪的指示:“房地产商票房分账不超过15%”。

  奇怪——美国影院参与票房分账比例低,美国平均票价7.5美元也就50元人民币,美国大城市的地价也不便宜,他们怎么维持下去?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下属的《文化创意产业周刊》撰文指出,在中国的影院,票房收入占影院整个收入的89%,增值服务如爆米花、可乐的销售只占到11%。而在韩国,增值服务收入占影院总收入的30%,在美国这个比例是60%。

  在130亿票房的巨大诱惑下,这些结构问题被遮盖了,两个百分点的分账意味着什么,如果《十三钗》最终票房5亿,新画面就能多得1000万——这将进一步刺激导演、演员对片酬的胃口,从长远来讲,对产业并不是好事。另一方面,激增的银幕数量实际上仰赖于庞大人口数量所带来的刚性娱乐需求,失去两个点的利润率,则相应地增加了投资建设新影院的风险,这将滞缓银幕数的增速,实际上对电影局越来越高的票房目标亦无益处,此外也不排除通过涨价的方式弥补差额。

  虽然这一页已翻过去,但不容置疑的是,张伟平多少和院线的情感产生了裂痕。根据惯例,影片上映前一个月片方与院线大致签好合同,然而至截稿时《十三钗》仍未完成这个动作。而博纳影业则聪明地做足感情分。

  赵军表示:“这个贺岁档,我们有十几部影片要上,这个不上就上那个。谁跟我们签好了,我们就上谁的影片。张伟平他们现在还没有和我们签好合约,那就签好以后再说,我们不着急这个事情。”

  在随后的一篇博客里,赵军忽然没来由地感慨起中华文明被熟人文化所阉割。

  中影南方电影新干线总经理专访

  赵军:中国电影现拐点,利益割据初养成

  南都娱乐:据说十一月初的时候,你们就已经收到新画面提升分成比的风声?

  赵军:我们没有想到他会单方面采用这么强势的态度,因为我们解决问题,从来都是靠协商的。所以我们现在百思不得其解的,为什么这次这么强势?几乎就是不予以商量的口吻,为什么会这样?

  南都娱乐:八大院线的底线是?

  赵军:我们的底线是希望给我们一个时间,在全行业进行一次沟通。全国院线下面是几千家电影院,这些电影院有各种经济成分和老板的,要改变分配的比例,我们需要跟这些影院的经营者和投资公司挨家谈,因为你动了人家的奶酪嘛。

  南都娱乐:对于张伟平这次态度如此强势的真正原因,您有没有做出自己的判断?

  赵军:我们不管他强不强势,也不管他出于什么目的,总之我也很强势。我们一直都支持他,我们院线对于新画面的支持,可以说是在中国电影行业当中最大力度的!这次事件是电影产业的一个拐点,原来的电影产业发展到今天,已经出现了一个新的利益割据。原来大家是共同体,但现在出现了不同的利益主体,甚至是基于某一方或自己一方立场的利益表达。

  南都娱乐:那最终的一揽子政策,是谁提出来的?

  赵军:应该说是电影局提出来的。电影局是希望通过这次《金陵十三钗》的分账比例,向片方倾斜,逐步把电影产业的利益,向制片业进行转让。

  南都娱乐:这是一种有倾向性的做法么?

  赵军:不是,电影局是在做一种平衡,它对院线其实也有很多保障,比如说,接下来电影贴片广告这一块的收入,基本上就归影院了。然后,电影局也提出,电影院的分成比例不要超过50%,再加上片方的45%,中间的5%就可以留给院线了。制片、院线和放映之间的利益有了一个大概的平衡,也因为电影局有这个态度,所以最后院线就达成了谅解。所以这一页对于我们三方来讲,已经翻过去了。

  南都娱乐:以你的看法,电影局为什么会选在这个时候走这一步?

  赵军:这个很正常,以前没有这么大的投资,现在投资越来越大,导演、演员的费用这么高!所以我对电影局表示理解。但是要求电影局给我们和影院协商的时间,不要一来就说马上要做。事实上一来就这么做,往往是做不好的。为什么现在《十三钗》还没有和我们签合同?不单是我们没有签哦,是全国院线都还没有签哦(所以八大院线都还没签?)何止八大,是十八大、二十八大院线都还没签。每一条院线都要和它下属的影院协商利益的转让。

(责任编辑:news)
  • 分享到:
上搜狐微博 与明星对话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