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娱乐 > 戏剧 drama > 2011林兆华戏剧邀请展 > 2011林兆华戏剧邀请展新闻速递

林兆华戏剧邀请展话剧《伊凡诺夫》介绍

2011年11月28日14:35
来源:搜狐娱乐
林兆华戏剧作品《伊凡诺夫》
林兆华戏剧作品《伊凡诺夫》


  2011年林兆华戏剧邀请展的重头戏话剧《伊凡诺夫》将于2011年12月13日—18日在首都剧场隆重推出。《伊凡诺夫》是俄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契诃夫正式发表的第一个剧本,这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呢?

  契诃夫与《伊凡诺夫》

  契诃夫是俄国小说家、戏剧家、十九世纪末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短篇小说艺术大师。他和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一起被为三大短篇小说巨匠。高尔基曾经说过:“这是一个独特的巨大天才,是那些在文学史上和在社会情绪中构成时代的作家中的一个。”列夫·托尔斯泰也给契诃夫极高的评价,称他是“无与伦比的艺术家”。契诃夫也是鲁迅、巴金、茅盾等中国文学大家所推崇的文学家。契诃夫的小说与戏剧创作在中国具有长久的艺术生命力。曾有统计表明,直至1987年,契诃夫作品在中国的出版数量仅次于托尔斯泰。至今,契诃夫名篇《变色龙》、《套中人》等仍然入选中学语文课本,成为中学生必读课文。

  相比《樱桃园》《万尼亚舅舅》《海鸥》《三姊妹》,在契诃夫的戏剧作品中,《伊凡诺夫》并不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伊凡诺夫》写于1887至1889年间,是契诃夫正式发表的第一个剧本。著名戏剧家、莫斯科艺术剧院的创始人之一丹钦柯看来,这个剧本也“只像是一个精彩剧本的粗稿”。由于丹钦柯的特殊身份,后来的戏剧史家和契诃夫研究专家们在评价《伊凡诺夫》时普遍沿用了丹钦柯的观点,认为《伊凡诺夫》是契诃夫不成熟阶段的作品。在莫斯科艺术剧院上演的契诃夫戏剧中,《伊凡诺夫》是最后一部被搬上舞台的作品,而且是在契诃夫去世以后,在丹钦柯的主持下演出的,以纪念这位伟大的剧作家的早逝。

  “一个有文学意义的典型”——伊凡诺夫

  剧本《伊凡诺夫》创作于1887年9月末到10月初。契诃夫用了十天的时间,完成了这个剧本。从剧作家的自我评价看来,他对这一初次尝试的作品并没有太高的期许,使他感到满意的是:通过这个剧本,创造了“一个有文学意义的典型”。根据对以往契诃夫对“文学意义”的论述,有研究者认为,对于戏剧来说,文学意义“则要求戏剧对于观众的影响不仅仅停留在剧场演出的时刻,而应该以文学的形式在人们的心灵中占据一个重要地位。契诃夫在《伊凡诺夫》一剧所达到的正是如此。”

  “伊凡诺夫”是俄国最普通的姓氏,契诃夫选择这个名字来命名他的主人公,其用意明显具有总结和概括的性质。“伊凡诺夫”是一个来自于现实生活的艺术形象,他的真实性在于他性格上的复杂与率真。契诃夫曾经反复强调,“生活里是没有主题的。一切都搀混着:深刻的和浅薄的,伟大的和渺小的,悲惨的和滑稽的。”这一论述在该剧中也有很好的体现。

  伊凡诺夫是一个内心充满纠结与矛盾的人物,他有很多的苦闷和烦恼, “只要太阳一落山,苦闷就开始折磨我的灵魂。那是什么样的苦闷呀!”,“我既感觉不到爱恋,也感觉不到怜悯,我感觉到的仅仅是空虚和疲倦。如果从旁看我,这一定是很可怕的,我自己也不知道该怎么来安顿我的灵魂……”。

  伊凡诺夫本来是一个才华出众、精力充沛、思想敏锐的青年,“曾经年轻力壮,豪情万丈,曾经是个襟怀坦白的聪明人”但是他“不知道掂量自己的力量,也不好好思量,不懂得生活,把千斤重担压在自己身上,结果压断了自己的脊梁。早早地耗尽了自己的青春生命”,这个被扭曲了灵魂的人,由冲动走向厌倦, 又由厌倦走向颓唐和沉沦。他“像个幻影似地在世上游荡,头也重了,心也空了,没有了信仰,没有了爱情,没有了生活目标”,“不知道为什么活着,有什么希望”。

  作为知识分子,伊凡诺夫的周边有很多令他苦闷的因素,比如,剧中的包尔金所代表的新势力,他们无所顾忌,四处敛财,不择手段,让伊凡诺夫感到无比的厌恶,但是包尔金却是朝气蓬勃,走到哪儿都受到人们的欢迎;伊凡诺夫的舅舅莎贝尔斯基牢骚满腹,潦倒落寞,象征着逐渐衰落的旧势力,而四周还有齐娜等代表庸俗无聊的社会力量。在爱情方面,即有曾经为伊凡诺夫抛弃一切的安娜,他们曾经火热的爱情却像安娜的生命一样,正在走向死亡;而莎霞带来的新鲜的、纯真的爱情,充满诱惑,给伊凡诺夫带来的却是内心的挣扎与罪恶感,并且成为“压倒伊凡诺夫的最后一根稻草”。

  伊凡诺夫的困境在于“失去了生活的信念,失去了信仰”。对人生和自我的厌倦使得他变得几乎冷酷和麻木,妻子病重甚至可能夭亡的消息都无法让他觉得留恋和惋惜。他内心的变化违背了他的正义感。他就开始在自己内心寻找不幸生活的原因,却只找到一种模糊的负罪感。伊凡诺夫对自身和生活充满质疑和沮丧,“我可以忍受一切:忍受苦闷,忍受神经衰弱,忍受贫穷,忍受失去妻子,忍受自己的未老先衰和孤独,但我忍受不了我自己看不起自己的自悲。”而他所有的烦忧苦闷也可以看作是他对自己的一种自我惩罚,直到最后走向自我毁灭。而伊凡诺夫本性中的诚实和善良,却得不到周边人们的理解与认同,人们对他的道德评价充满狭隘的偏见,伊凡诺夫的精神世界因此变得更加孤独和惶恐不安。

  还有像乡村医生列沃夫这样自称是“道德与正义的维护者”,他动辄教诲别人以正人君子自居。正如剧中莎贝尔斯基所说的:“他像鹦鹉那样,不停地叫嚷着,俨然是个再世的圣人。谁不像他那样嚷嚷,谁就是混蛋。他的思想偏激得惊人。如果有个农民生活得丰衣足食,他就认定是个不法的富农。……他以道德的名义横冲直撞,把所有的人都骂倒。……侮辱了别人,还以卫道者自居。” 列沃夫其实对伊凡诺夫并不了解,也不理解他真实的内心世界,而仅仅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测和几条简单的道德原则就粗暴的对伊凡诺夫进行审判,他是死板公式的化身,是狭隘与偏见的代表。而契科夫笔下的这个“乡村医生”,简直就是现实世界一些“愤怒的”批评家和评论家的生动写照,

  另外,伊凡诺夫的纠结还表现在对于这一形象的评论上面。这个既非“ 天使”、又非“恶棍”的伊凡诺夫是一个具有多元性格的人物。契诃夫把热情与伤感、勤劳与惰怠、坦率与消沉、勇敢与怯弱等多种多样的性格元素巧妙地化合在伊凡诺夫身上,让人难以一眼就分辨出这个人物的类型和属性,从而摆脱了戏剧舞台上脸谱化的人物形象,而是让这些生动的人物随着生活的暗流渐渐流淌出内心的矛盾和激情。追根溯源,对于这一形象的创造,契诃夫曾坦言:“我一直怀抱着一种大胆的幻想,很想把迄今为止我所描写过的那些哀愁悲伤的人物都概括出来,并且以我的伊凡诺夫来结束对这些人物的描写。”但从剧本发表和演出后的反应看,人们对这个人物的理解与契诃夫创造它的初衷相距甚远。

  在1904年丹钦柯的导演本里,不是揭示剧中主人公客观上无能为力的状态,而是表现“丑恶的现实”如何摧毁了“好人的志向”。相应地,《伊凡诺夫》被理解为历史悲剧,对伊凡诺夫的同情压倒了对他的谴责。亚历山大剧院的导演认为这是一个带有屠格涅夫味道的“多余的人”,而我国著名的戏剧专家洪深先生曾经批评伊凡诺夫是一个“由于自私自利、阴谋作恶而毁灭了前途”的“流氓知识分子”。

  而在当今的社会形态下,中国的观众如何评价和理解伊凡诺夫的形象,是一个有趣的问题。伊凡诺夫是“伪君子”还是真性情?伊凡诺夫的苦闷从何而来? 观众会同情伊凡诺夫吗?相信不同价值观和人生经历的观众,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林兆华的《伊凡诺夫》

  林兆华导演在1998年排演了契诃夫的《三姐妹》,此次演出导演大胆地将《三姐妹》与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拼贴为一出戏——《三姐妹•等待戈多》。2004年,纪念契诃夫逝世一百周年之际,林兆华又排演了《樱桃园》。林兆华以强烈的个人风格排演契诃夫的戏剧, 尝试对经典剧作做出现代的解读。而对于林兆华来说,排演大师的经典剧目,绝不会拘泥于作品的文学意义和时代背景,导演要通过经典作品来表达自身的感受和感悟。表达,这样一个简单的初衷,通过演员的演出和舞台空间,带给观众的是心灵上互动与交流,体现了林兆华对中国话剧表演艺术和舞台艺术的拓展与探索。

  林兆华曾经说过,濮存昕的表演艺术和易立明的舞台空间成就了他的导演创作,而此次《伊凡诺夫》,又是林兆华和这两位老搭档的“黄金组合”。

  此次排演的《伊凡诺夫》,由著名表演艺术家濮存昕担纲主演,这是林兆华导演和濮存昕继《哈姆雷特1990》《建筑大师》之后的又一次合作,也是濮存昕与林兆华对表演艺术的再一次探索。《伊凡诺夫》中主要通过人物的自我评价或互相评价来展开,人物的自我评价又是以冗长的独白形式出现,这些独白夹杂着人物强烈的内心活动,或愤怒,或悲伤,或沮丧,情感丰富,直指人心。除了老搭档濮存昕之外,高亚麟、雷恪生等人的加入也让这部戏更加令人期待。《伊凡诺夫》的舞台视觉总监由易立明担任,易立明一直被林兆华称为“鬼才”,他与林兆华导演有着多年密切合作关系,比如《鸟人》、林兆华版《茶馆》、《樱桃园》等。从《哈姆雷特1990》开始,林兆华戏剧工作室每有新作,舞美十有八九是易立明操刀,很多让人过目难忘的林兆华作品背后,都包含着易立明的智慧和独特的艺术视角。

  《伊凡诺夫》简要剧情提要:

  19世纪80年代,在俄国中部的一个县城,庄园主伊凡诺夫正过着潦倒的生活,他已经无力支付庄园里工人们的工资,还欠了列别杰夫家一大笔债,家里全靠油腔滑调的管家包尔金来支撑,但是伊凡诺夫极其厌恶包尔金投机取巧的为人和做事方式。更糟糕的是,伊凡诺夫的妻子安娜已经病入膏肓,伊凡诺夫没有钱把妻子送到外地去进行更好的治疗。消极沮丧的伊凡诺夫对生活充满了质疑和苦闷,他从对社会和生活的冲动走向厌倦, 又由厌倦走向颓唐和沉沦。理想的幻灭、生活信念和信仰的丧失,面对日渐荒芜的庄园和病榻上需要他安慰的妻子,伊凡诺夫所能做的却只有外出逃避,只留下潦倒年长的舅舅莎贝尔斯基陪伴妻子。乡村医生列沃夫对伊凡诺夫的做法感到十分厌恶,认为他是一个道德败坏的人。

  伊凡诺夫不得不到列别杰夫家去请求到期的债务宽限几日,恰逢列别杰夫家的女儿莎霞过生日,家中宾客满座,列别杰夫的妻子齐娜是出了名的吝啬鬼,客人们都怨声载道。莎霞对伊凡诺夫爱慕已久,终于找到机会向伊凡诺夫表白,而此景此景被随后赶到的安娜看到。安娜当场晕倒,伊凡诺夫再也不敢到列别杰夫家去,列别杰夫奉妻子之命上门讨债,而莎霞也偷偷跑来向伊凡诺夫诉说相思之苦。

  安娜过世之后,伊凡诺夫向莎霞求婚,大家都认为伊凡诺夫想借此躲避欠下的债务。列沃夫愤慨之极,决定要在他们的婚礼上揭开伊凡诺夫伪君子的真面目。而在婚礼之前,莎霞对自己选择的爱人开始感到困惑和烦恼,忍不住向父亲倾诉一番。而伊凡诺夫则在婚礼之前向莎霞和列别杰夫提出解除婚约的要求,因为他无法忍受内心强烈的自责与折磨,莎霞却执意要举行婚礼。在婚礼上,列沃夫大声斥责伊凡诺夫是“无耻之徒”,众目睽睽之下,伊凡诺夫举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责任编辑:陈然)
  • 分享到:
上搜狐微博 与明星对话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相关新闻

相关推荐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