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钗》专题(点击进入) |
搜狐娱乐 (策划/峡客 撰稿/金喆) 八大院线与《十三钗》的票价和分成谈判终于落定,双方确定:该片票房在5亿元以内的,制片方和影院按照45:55来分成;超过5亿元的部分,则按照41:59来分成。最低票价上调5元到40元、35元、30元,但是团购和活动可再协调。从局面上看,该片出品方,新画面老总张伟平实现了自己的“涨价”意图,大获全胜,但细究账面背后的意图和一笔细账,会发现,这是一出双赢的棋局,看似妥协方的八大院线赢得了比分成更重要的东西:杀鸡儆猴的威慑力。
《十三钗》真的就分得多了吗?
不要以为“5亿内45:55,5亿后41:59”是一个简单分成比例,用中学的基本数学知识来算一算,就知道,这是数字之后,暗藏学问。10亿票房的分割线,是个关键,如果用之前43%的分成比例来进行对比,你会发现,当票房小于10亿时,对于出品方新画面来说,现在确定的分成方法分得的钱比原来比例分得钱要多,当票房达到10亿时,前后两种方法,新画面分得的票房则是一样的,而当票房超过10亿以后,原来43%的分成比例反而更有利,能为新画面挣到更多的钱。相关业内人士提点说:“这反映了新画面对于这部电影票房的预期。10亿元票房是他们对于影片最终票房的正常期待值,在这个范围内,赚得比以前多就好了,超过10亿的,完全可以当作意料之外的额外收入。”就像拍卖,100万卖掉一件古董,所有者就很满意了,如果有人最终用150万买掉,那实在是超出期望值的结果。至于5亿票房,更像是新画面预测中的保底打算,再坏也不能坏过5亿了。
八大院线并未落败:威慑片方效用大
谈判结果一出,大家均认为张伟平为代表的《十三钗》出品方在这场较量中获胜了。这种说法对也不对,对是因为张伟平的确在10亿票房之内,让自己分成提高了,但是,八大院线并非失败者。根据业内传出的消息:张伟平“抬价起义”此举并非贸然行动,而是得到了电影局的支持,属于扶持国产电影创作的措施。业内人士分析称:“大多数院线负责人都知道,在这次谈判中,新画面方面的一些目标是会得到实现的。但是,他们仍需要这么做。”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院线人士则说:“此次坚决抵抗,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杀鸡儆猴,让其他制片方知道,院线手握终端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院线方的尊严不是说挑战就能够挑战的,不是所有的制片方都有资格和底气来和院线方讨价还价的。”
另一位院线高层则说:“其实《金陵十三钗》单片提高分账比例,这个是最早传过来的时候,就知道基本上已经成定局了。这样的电影和张艺谋(在线看影视作品)本身,我们也担得起。我们不希望看到的,是之后所有的制片方都突然发通知过来,就直接说他们要提高分账比例。毕竟,不是每个导演都是张艺谋,不是每个电影都是年度领头羊,不是每部电影都能绝对为我们挣钱的。”院线代表说得没错,从2002年的《英雄》开始,张艺谋的每部作品都为各大院线挣了不少钱。
转折:这也许是中国电影产业的拐点
抛开电影产业各环节的利益关系不说,此次的涨价、分成风波,对于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和成熟来说,具有积极的意义。长期以来,中国电影的主要分成模式都采取一刀切方法(在个别影院、数字院线尝试的中小影片灵活分账方式未产生太大影响,不计算在内)。冯小刚(在线看影视作品)当年拍的一系列贺岁片,只能拿到35%左右的分成,其中还要返回2%给院线。直到张伟平和张艺谋合作《英雄》,张伟平首次制定40%的分账比例。到了《十面埋伏》,张伟平把分账比例提高到了41%。之后的《满城尽带黄金甲》,他又把分成比例提高到了43%,由此成为行业规矩——张伟平说到做到,并逐渐将自己的分成比例“变成”行业内的分成比例,难怪这次八大院线急了。
但这次分成比例的调整,跟之前都不一样,不单纯是数字上的提高,而是在结构上有了根本性的变化,改变了中国电影的一刀切,有了新花样,显得更加“好莱坞”。在美国,电影首周上映时,制片方能够分到绝大部分的票房,如果制片方强势的话,甚至能拿到高达80%的票房分成。但是上映周期越往后,院线方的分成就会越来越高。打个比方,倘若一部电影后劲很足,在上映第六周时还能维持八成的上座率,那么即便有同样能够达到八成上座率的新片上映,那么影院出于挣钱考虑,还是会更倾向放映这部已经上映六周的电影。
因为同样的上座率,同样的票房产出,院线方从上映六周的电影这里可能能分到六成的票房,而在新片那里可能只能拿到三成。这样灵活的分账比例,一方面保证了好电影、被观众普遍接受的电影能够拥有更长的生命周期,另一方面,让制片方减少了压力——要知道,43%的这个分成比例在当下的中国电影产业里,不是每部国产影片都能享受到的,这是个弱肉强食的时代,如果是部小电影,你无法预料你能分得的票房是个什么样子。而对于中国电影来说,并不是每部国产片都能期待跟《十三钗》一样提高分成比例,但是,也许能将更灵活,也更成熟的分成方式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