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秘史》剧照
这年头,看电视不挑刺几乎是件稀罕事儿。逢上秘史、后宫等题材,不在网上戏说恶搞一番,似乎都没法彰显出观众的存在价值与智商优越感。甚至有网友每天花4个小时,将电视剧一帧一帧截图,这样乐此不疲,就是为了找出破绽。
我们这就来看看这些找茬一族都发现了哪些令人吐槽的穿帮
称谓篇 喊个名字都这么穿越 历史题材剧中最容易出错的就是称谓了,最近被网友挑刺最多的是《武则天秘史》开篇中武则天自我介绍的那句台词。剧中,武媚娘第一次对李世民自我介绍时就自称武媚娘,大名叫武曌。网友指出,“媚娘是武则天入宫后李世民赐她的名字,曌是她当皇帝后才给自己造的字,取‘日月当空’之意。”
口中碎碎念的是自己死后的谥号,这样的错误比比皆是:在《康熙王朝》里,斯琴高娃饰演的孝庄太后在剧中一口一个“我孝庄……”一位网友调侃说:“拜托,你还没死啊!”《大秦帝国》中也曾出现过齐国侍从报“齐威王驾到”的场景。孝庄也好,齐威王也好,都是死后谥号。
台词篇 穿越千年遇见你 没事卖弄一下古文一直被认为是很有范儿的事,但如果错用,那就有点时空错乱的感觉了。电视剧里就经常有这事
《三国》中刘备去参加会盟时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而这句话实际是出自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的《日知录》;
《大清御史》客厅里挂的字画竟然是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
《王昭君》里王莽劝谏皇帝说了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的话怎么跑到1000年前了?)
道具篇 玉米棒棒就那么好吃? 玉米和辣椒总能让不少正史剧流露出穿越气息,从《画皮》到新版《水浒传》,无论是妖魔鬼怪,还是梁山好汉,想要果腹,掏得最多的就是出玉米棒子。但玉米是到了明朝才正式引进中国的,秦汉或北宋时期的人要吃,想都没得想。此类穿帮还有,《倾世皇妃》中的火龙果(16世纪传入台湾);《新还珠格格》中的《独唱团》……
表演篇 无故反弹琴 为了展现一下古人的闲情逸致、高雅风度,古装剧里弹琴吹笛往往是不可少的。不过这种场面给专业人士看了,估计又得泪奔了。“横吹笛子竖吹箫”是笛子与箫之间最直接的差别,在TVB版电视剧《神雕侠侣》里,从黄老邪到东邪门人程英都是拿着箫横摆吹得不亦乐乎。而张纪中版《神雕侠侣》中小龙女一场弹古琴的戏令不少人吐槽,因为她把琴拿反了:弹古琴时琴头应该在右,但小龙女则是将左右搞混。《六指琴魔》中,宁静也被挑出了好几张反弹琴的照片。
专访“专业吐槽家” 4小时看一集, 是每天最兴奋的活儿 与秘史剧、后宫剧等几乎同时出现的,大概就是贴吧论坛里的专业吐槽帝,网友“斯库里”就是这样一位,近日记者对他进行了采访。
记者:作为有名的烂剧吐槽控,你几乎要一帧一帧截图来挑错,一般看上一集电视剧要花多长时间?
斯库里:我记得当时看《宫》时,是每天七点半就开始在微博上守着,通常要4个小时左右看一集吧。
记者:每天用4个小时,动力和成就感怎么来呢?
斯库里:成就感来自网友的回复。有些老师看过我的帖后说,他会用我的言论去告诉学生真实的历史是怎么样,这个让我特别有成就感。
记者:最近《武则天秘史》、《后宫》等几部热剧穿帮层出不穷,像这种剧犯哪几种错误是你坚决无法容忍的?
斯库里:各人标准不同。比方说《后宫》台词中出现“英宗”这个庙号,庙号是皇上死后进太庙时上的尊号,我对这种常识错误就不能忍了。
记者:判断历史失实,你一般是根据哪些资料得出的结论?
斯库里:一般来说,除了明显和记忆中不符的穿帮,大多数失实只要简单地搜索一下就能找到答案。如果搜索答案看起来不太靠谱,就会尽量查资料去做各种交叉比对。我也经常打电话去找人请教。遇到实在拿不准或资料不齐全的,就会在微博上列出来和大家一起探讨。
专家观点 偶尔出错很正常 喜欢找茬的还有不少历史学家,甚至有学者认为,这样的差错会影响观众对历史的判断。对此,曾在《百家讲坛》主讲的郦波有不同看法,他表示,偶尔出现差错很正常。“没必要对影视剧有过高的要求,拍电视剧不是搞学术研究”。郦波认为,电视剧出现差错反而会间接造成一个良性合力,“对电视剧出现的错误,观众将其揪出来,然后媒体再报道,并公布出真实的史实,一来二去,它反而形成了一种合力,将正确的东西传播出去,引来了大家关注。”
上搜狐微博 与明星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