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上海市政府推出的《上海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实施意见》,上海市委宣传部与上海市文广局牵头设立了上海扶持电影精品专项资金,每年扶持3到5部重点精品影片的拍摄与制作;重点培养优秀青年电影人才,扶持4到5部新人新作。消息传达出来的喜悦,相信不只是受资助者,更给上海本土以及到上海投拍片的电影人,以更大的信心。因为,专项资金设立所传递出来,不只是钱到位了,更是一种关注度到位。让人们看到上海要倾力打造“上海制造”、“上海创造”的信心。
在与电影业内人士交流中,都曾提到过,人们对于电影的关注太少,尤其是对本土电影和新生力量的关注太少。于是,在一个大的社会环境背景下,本土电影、电影新生力量似乎就成了弱势群体。那么,对于弱势,我们可以给予的“渔”的核心支撑就是“关注”。通过关注,我们去引导受众;通过引导受众,我们让最有生命力,却暂时最弱势的力量,存活下去。因为,只有首先满足了活下去的基本条件,才能谈论电影新生力量的茁壮成长。
专项资金,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政府行为设立,所以,又多一层意义地传达出政府对电影产业的关注度和重视。就上海市设立专项资金走出的第一步行动中,我们通过其首批获资助者,看到该资金的重点是相当明确的:就是推动本土(上海)电影作品以及电影人才。这样的区域性重点,让该专项资金有了更现实的意义。受电影扶持专项资金中“新人新作”专项的资助的上海导演陈苗,在今年10月27日在第七届中美电影节上凭借其导演的《星星的孩子》获得“最佳新晋导演奖”。而陈苗更希望政府主管部门在现有奖励机制上,还能牵头组织优秀新人电影新作的发行联盟平台,借此形成产业链的完备环节,让更多上海影视人才不仅乐意回归本土,而且坚守本土。
当然,有一个声音我们不能忽视,在今年8月26日,导演冯小刚(在线看影视作品)在全国政协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专题协商会上,就曾痛陈广电总局收取“电影基金”给电影企业带来了极大的负担。华谊兄弟是目前我国效益最好的电影企业,尚且不堪如此重负,可想而知其他电影企业发展的艰难。在这样的声音中,我们了解到作为企业的经营者渴望减负的呼声。而电影基金的管理者,也有自己的想法:电影专项资金是国际为保护民族电影通用的做法,始终是取之于电影,用之于电影。面对这样的状况,着眼上海市设立电影专项资金,就不得不提醒项目所涉及的有关方面,必须注意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如何作到资金运转要适应电影市场的发展。
电影,是一项产业,电影资金当然也可以说是一种产业投资。在这样的经济运转中,电影资金与电影的关系也必须遵守经济法则。我们都知道,经济法则中的一条“破窗效应”: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被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的东西。而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会不好意思丢垃圾……所以,对于专项资金设立,更重要的就在于如何运转好资金,保证它的“干净”。这样,也才能保证在制作电影、创作电影、发行电影等一条产业链上众生的可持续发展。
王小坏(影评人、资深媒体人)
搜狐娱乐评论频道特约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搜狐娱乐评论频道投稿信箱:yulepinglun@sohu.com,优稿优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