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播出后,孙中山饰演者马少骅的表演收获许多掌声,很多观众认为他是影视作品中诠释这位伟人形象最贴近、最成功的。马少骅近日接受本报专访时称,抓住坚定的信仰和忧伤的心情是扮演孙中山的关键。
30年6次演孙中山
从上世纪80年代末的电视剧《李大钊》到今年的电影《建党伟业》和电视剧《辛亥革命》,马少骅在近30年间6次扮演孙中山。
谈及结缘孙中山,马少骅说要追溯到他大学毕业的时候,“1983年,我在上海戏剧学院毕业时出演一位物理学家,那时老导演丁荫楠要拍电影《孙中山》,他看了我演的物理学家,就希望我去试试。我为这个角色准备了一年,但因为当时年纪太小,就错过了这个机会。”直到1989年,马少骅在《李大钊》中真正演了一回孙中山。
塑造伟人曾陷误区
每次演孙中山,马少骅都有不同的感受,他称早期曾陷入误区,“我曾一味追求外在的形似,追求走路的姿态,就是被角色 绑架 了。直到《走向共和》《辛亥革命》,我才有了突破,抓住了他坚定的信仰和忧伤的心情。他一辈子坚定不移地投身革命,推翻封建专制、建立民主共和,但是过程中不断遇到挫折和失败,所以他的外在是忧伤的,眼神和语气经常透露出忧伤。他忧伤而不垮,因为他有坚定的信仰,这两者是统一的。”
马少骅直言孙中山不好演,“因为他的行为很少,更多是内心戏。《辛亥革命》拍了五个多月,我生了七八次病,压力太大。”
演讲戏份有感而发
《辛亥革命》有几段长篇演讲戏,讲者慷慨激昂,听者深受鼓舞。
马少骅称演讲戏拍得很顺利,“每次演讲都有三四篇纸。我不靠背,因为我很赞同他说的内容,有共鸣,就变成有感而发了。比如有一段演讲是说孙中山为什么要革命,我弱化了其中的文言句式,既保留了时代特征,又令观众听起来觉得自然。拍完后他们告诉我,当时就觉得是孙中山在向大家演讲。”
盼演孙中山后半生
马少骅透露,每次演完戏他都会写心得和总结,“真诚的角色才能打动我,打动观众,孙中山对任何人都至诚至真。”
马少骅最喜欢演老百姓,“我平时就坐公共汽车、地铁,到菜市场和大家聊天。我觉得作为一个演员,首先要演好周围的百姓。”谈到最近的拍戏计划,他表示不靠拍戏发财,而是靠拍戏发展自己,所以不会轻易接戏,“我很想演孙中山的后半生,《辛亥革命》主要展现他的前半生,其实他后半生更精彩。”
愿免费出演好话剧
在马少骅眼里,现在的一些影视作品很“装”,“我最近在家陪伴老母亲,没有拍戏,所以看了几集《男人帮》,觉得很做作。是牛为什么要去装绵羊呢?本身粗鲁的人非要戴围巾戴眼镜装腼腆,实在看不下去。我演孙中山也不是十全十美,但我在不断努力和进步。”
马少骅毕业于戏剧学院,但很少有机会演舞台剧,“我更想呆在舞台上,如果有机会,有好的角色,我愿意免费为国话或人艺演话剧。”
大家谈
由唐国强任总导演,王朝柱编剧,马少骅、张秋歌、萧蔷、文清、王思懿等主演的大型史诗剧《辛亥革命》,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后,受到各界好评。该剧目前正在央视八套重播,再次带领观众重温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尹鸿(清华大学教授)
播出后,该剧尊重历史、还原历史的特点得到了观众和专家学者的肯定。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尹鸿认为,这是一部严肃的正剧,它在兼顾孙中山与宋庆龄的爱情、与黄兴的友情之外,始终将焦距对准其革命一生的重要贡献,摒弃戏剧化、传奇化,还原了历史的质感。
李伟(导演)
导演李伟称,拍摄时所有主创带着现代人对于那段历史的情怀,去努力真实还原当时的历史原貌,“正确认识历史、反映历史,是每个文艺工作者的社会责任。”
王朝柱(编剧)
编剧王朝柱创作了近50部长篇作品。他透露,为了创作《辛亥革命》,他读了大量关于中国近代史的书籍,并进行了详细深入的研究。他抨击了一些胡编乱造的作品:“有的编剧创作枯竭,热衷于为历史翻案,用所谓的现代眼光去讲解历史。这些作品出来会影响人们的历史观、世界观。”他认为《辛亥革命》除了真实,叙述方式也很特别,“我们用讲故事的方式展现人物和事件,其中很多史料在以往相同题材影视剧中从来没有涉及过,对很多观众来说很新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