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球崛起》在过去的几个月内很红,其第一表现,是港译台译以及网友译的片名一个比一个摧人肝胆——诸如《猩凶革命》《猩团的崛起》《猩星新兴》,在直接把人雷翻的同时,也告诉广大群众一个事实:当下超级英雄们的裤头即使再厚再紧,也敌不过智能生物的一抹幽怨眼神了。《猩球崛起》,一个放十年前就已滥大街的题材,在今年暑期的迅速回春,无疑让忙到蛋疼的好莱坞业界错愕,尽管它尚算不上现象级奇作,但它制造的恐惧和不安,却已然让人HOLD不住。
过气猩猩缘何崛起?
上映前未被看好的《猩球崛起》却在北美暑期收档之前赚取了惊人口碑 |
在好莱坞电影才思枯竭的恶劣状况下,《猩球崛起》提升了今年商业电影的智商和品位,并且引发了集体思维的转向。 ——《今日美国》
现在我们可以回忆一下半年前,人们在预测今年暑期档哪部电影最牛时,除了那部大眼仔的终结篇(《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和机器人柔道战(《变形金刚3》之外,多数人都以为姓雷或姓绿的大侠,能在年轻观众那里坑一把钱。但最终结局是,舅舅不疼舅妈不爱的《猩球崛起》,却在暑期收档之前狠狠敲了把竹杠,且赚取了惊人口碑。让人错愕的核心问题在于:按照好莱坞商业电影领域的逻辑惯性,像这种以智能动物为主角,人类折腾到最后自找苦吃的灾难片,早就已经远离成熟看客的G点。更何况,这还是蒂姆-波顿十年前的砸锅作《决战猩球》的前传。但《猩球崛起》还是成功扭转了观众对类型片的坏印象,主要原因是,导演既摆脱了以宏大科幻视角恶意装X的偏好,又把动物性格转变的细节铺陈当作了电影主体,使得影片最终以机敏压倒了先天性傻气。
猩猩片在好莱坞影史上并不新鲜。1968年,弗兰克-施凡纳执导的《人猿星球》堪称最著名的一部猩猩片,此片中,人猿是星球的统治者,猩猩是地位最低下的一个“阶级”。影片之所以保持着“高端”形象,是因为泰勒最后在海滩上突然看到破败的自由女神像时,才知道自己身处因核战争爆发而毁灭多年的地球。另外,还有在1976年和2005年花很高代价拍出的1933年《金刚》重拍版,关于美女与野兽的怪诞情感何以会感动无数女人,这是一个很烦人的心理学谜题。至于其他诸如《刚果惊魂》《巨猩乔阳》之类的打酱油商业片,如果你不觉得它们只是为了吓唬孩子,那肯定是你的问题。《猩球崛起》中的猩猩,外貌和之前的电影差别不大,但影片在娱乐功能和主旨深意之间平衡上,却达到了理想高度。又或许是观众实在久违了猩猩角色,才让片中这只脱离了硕大粗笨和低级趣味的猩猩恺撒,高调崛起了。
《猩球崛起》的哲学及讽喻诉求不及《人猿星球》凌厉,情感离奇度不及《金刚》,但人类与猩猩的纠葛依然复杂。前两者中,世界的破坏都并非猩猩自身引发的事件而导致,《猩球崛起》亦如是——是人类不断与自然掐来掐去,才让解决之道蜕变为建立人类与猩猩和平共处的新秩序,猩猩革命因人类而引起,恐惧感自然呼之欲出。《猩球崛起》之所以未被北美影评人当作烂片对待,就是它进一步洞察了人类自身的傲慢与偏见,大多数人都会习惯性地自作聪明,不停的企图通过欺瞒或是其他捷径,来扭转甚至改变自然的既定法则,但到头来吃苦的还是自己。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诱发猩猩集体造反的原因,不同地域的观众当然能看出不同端倪——人类在虐死同类的手段上,想象力不仅超越猩猩,也远没有达到尽头。
大俗剧情反乌托邦?
《猩球崛起》的故事并不新鲜,但猩猩散发的人性却感动了观众 |
结局充满了宿命论式的忧伤,影片虽然有着科幻电影的元素做支撑,但骨子里的情感是相当朴素和简单的,本质上,这是一部反乌托邦式的电影。
——导演鲁伯特-瓦耶特
《猩球崛起》的故事本质上俗不可耐,但相比只知恶啃帅哥大腿的《深海狂鲨》、会被玩具球绊个狗吃屎的《哥斯拉》,作为“智能生物系”的同党,本片中的猩猩凯撒和它的伙伴们,也确实在智商和情商方面高出了好几个加号。据说编剧曾在新闻中看过一些科研机构拿猩猩做实验的报道,它们被科学家捆在实验台上时,露出了一种非常怨恨和痛苦的眼神,那不是“正常眼神”,因此当这个故事后来发展成一部完整的电影时,难怪有许多影迷尖叫连连。
威尔-罗德曼(詹姆斯-弗朗哥饰)是个帅得要死也颇有孝心的科学家,为了给父亲查尔斯治疗阿兹海默症,他挖空心思搞基因研究,试图研发出一种能修复受损人类脑部组织的良性病毒。被用来做临床试验的猩猩,因为出现了怪异攻击行为(后来被证明是为了保护它刚产下的小猩猩),而被官方禁止了这项研究。但威尔并不甘心,一只新生的猩宝宝仿佛是他继续研究的希望。威尔给猩猩取名“凯撒”,两人像老子和儿子那样相处起来,甚至,恺撒还让漂亮女兽医凯洛琳和威尔擦出了火花。不幸很快发生,凯撒因为看到邻居对老查尔斯动粗而情绪失控,被人类强行塞进了动物保护所。这个鬼地方很快成了凯撒的革命发源地——由于猩猩们受到了一系列虐待,恺撒决定率领猩军,向人类发起总攻。
话说很久很久以前,大名鼎鼎的罗马大帝盖乌斯-尤利乌斯-凯撒,花了八年时间才打下高卢全境,而这里的猩猩凯撒,疯狂指数却更快更高更强。片中最完美的特效场面,是猩猩与人类在金门大桥的大战。在这场戏中,无论是近景特效还是远景切人都相当逼真,远超《地心抢险》《死神来了5》的“桥戏”,在实景融合度上和《X战警3:背水一战》以及《哥斯拉》的高潮段落保持了同等水准。不过,假如仅仅是靠大俗故事加逼真特效就能完成口碑效应,那未免太小看了《猩球崛起》,按照导演瓦耶特的说法,它还有着《12只猴子》的底色。
鲁伯特-瓦耶特入行十多年,一直没有混成名导演,只有2008年的小片《逃狱》稍有影响。此次让猩猩“逃狱”,总算成就了其个人导演史上投资规模最庞大的摊子。瓦耶特认为,《猩球崛起》是一部让人非常绝望的电影,主角没有出路,充满了宿命论式的悲惨结局,“本质上,这是一部反乌托邦式的电影。”“反乌托邦”,说的是一种反面的理想社会,在这种社会中,物质文明泛滥并高于精神文明,技术的泛滥掩饰着人类的缺陷,物质浪费蔓延,道德沦丧,等级制度横行,人工智能背叛人类,人类文明从腐化走向毁灭。尽管把“反乌托邦”用在一部商业片上看起来很装,但当《猩球崛起》中成群的非人类爬出来时,那种因技术发展失衡背叛人类所带来的潜在恐慌,委实让电影的黑暗气质超越了普通的动物灾难片。瓦耶特显然不是罗兰-艾默里奇那种非把人类毁灭进行娱乐化的导演,这点在电影中表现得很明显。
动作捕捉果真牛X?
安迪-瑟金斯在《猩球崛起》中完成了猩猩恺撒的完美塑造 |
这是我从影以来拍得最辛苦的一部电影,虽然99%的时间都是在工作室进行表演,但我所花的心力却要比普通电影大得多。当我看到银幕上恺撒的动作时,我就好像看到了另一个世界的我,神奇美妙。 ——安迪-瑟金斯
接演《猩球崛起》的明星绝不幸运,就算他们的露脸概率再高,最后也会被猩猩抢走风头。影片的人类男一号,是去年凭《127小时》角逐奥斯卡影帝,并成为史上最糟糕奥斯卡典礼主持人的詹姆斯-弗朗哥;女主角则是号称“印度的章子怡”的弗里达-平托,之前在奥斯卡最佳影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中展现过稚嫩演技,在《猩球崛起》中甘当浮云。《猩球崛起》中的最大看点,其实还是安迪-瑟金斯在幕后完成的猩猩恺撒一角。客观而言,此次表演之重要性已超越技术话题的本身,因此它不和之前提到的金门桥大战等特效场面放在一起说。
这些猩猩的群戏,都是由真人演员依靠动作捕捉完成,演员的敬业让人肃然起敬 |
在技术还不够发达的时候,好莱坞的导演为了让动物实现拟人表演,通常是给他们喂一些食物,然后通过配音实现他们“说话”,那种效果可以骗到五岁以下儿童。十几年前,好莱坞的虚拟特技在灾难片浪潮中升级,精工细作的特技终于得以呈现出动物的微表情和语言能力,《黑衣人》中那只唠叨的小狗或是《猫狗大战》中的萌物都是典范。但飞跃还是发生在新千年之后,CGI技术为非人类的性格塑造大动干戈,“眼神”成为虚拟角色的首席卖点,于是,我们在《指环王》中邂逅了维塔工作室创造的眼神无比诡谲、不停泛恶心的咕噜,并由此认识了低调而伟大的——安迪-瑟金斯。从《金刚》到《致命魔术》,从《墨水心》到今年年底登峰造极的全模拟角色大片《丁丁历险记》,为什么需要这么久我们才懂得重视他的成就?
凯撒与主人的这一幕就是瑟金斯与弗朗哥如此这般拍摄出来的 |
习惯了像布满雀斑一样安插感应点的安迪-瑟金斯,在《猩球崛起》中完成了猩猩凯撒的塑造。这项被轻描淡写地称为“动作捕捉技术”的神奇把势,至今都存在着关于“表演定义”的争论——即在身体各个部位设置感应点,在演员完成表演后,把采集到的动作和肌肉变化活动轨迹嵌入到虚拟角色中,是否可以被视为“表演艺术”。
前年,被采用相同技术完成《阿凡达》女主角的佐娜-伊索娜,曾一度被影评人预测为奥斯卡影后的候选种子之一,但其最后在所有奖项中颗粒无收。之后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又规定,通过后期制作而完成的角色,原则上不参与表演奖项的角逐。但,奥斯卡终究不是定义表演的唯一标杆,在观众看来,《猩球崛起》里的安迪-瑟金斯,不仅贡献了事实意义上的表演,同时也是其个人创作生涯中超越《金刚》的最佳表演。影片中,猩猩凯撒与威尔及其父亲的感情递进过程、发现人类丑陋真相之后的情绪变化细节、金门桥大战前后的性格蜕变,都通过细腻的眼神和极富层次的神态表现出来,让人彻底忘记恺撒只是一个人工和技术合成的动物角色,不寒而栗。
《猩球崛起》的特效有望杀入第84届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的小名单,而安迪-瑟金斯的个人成就或许不会被单独表彰,但这都不要紧,毕竟《猩球崛起》的成功,又进一步让“动作捕捉”变成了一种具备足够发展空间和票房潜力的“类型片”,安迪参演的年底巨作《丁丁历险记》或许会是又一个不错的证明。对此,影迷可以表示极大的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