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娱乐 > 电影 Movie > 第六届华语青年影像论坛 > 第六届华语青年影像论坛_新闻

第六届青年影像论坛观摩周:《老家新家》

来源:搜狐娱乐
2011年10月21日14:46
《老家新家》两款海报
《老家新家》两款海报


   一、 影片基本信息(basic information):

  地区(area):中国(China)

  片长(running time): 90分钟 (ninety-minute)

  色彩(color): 彩色(color film)

  制作年份(year of production): 2011年 (the year of 2011)

  制作格式(form of production): 高清数字(HD)

  二、 影片主创名单(list of main staff):

  出品(producer):张宝全Zhang Baoquan 王坪 Wang Ping

  监制(executive producer):沈武钢Shen Wugang 赵学华Zhao Xuehua 范立振 Fan Lizhen

  导演(director):方刚亮 Fang Gangliang

  编剧(writer):胡蓉蓉Hu Rongrong 贺子壮 He Zizhuang

  摄影(director of photography):张皓 Zhang Hao

  录音(recordist):亓思明 Qi Siming

  美术(art director):高洪祥 Gao Hongxiang

  剪辑(editor):洪泠 Hong Ling 屠亦然 Tu Yiran

  主演(main characters):颜丙燕 Yan Bingyan 李伯清Li Boqing

《老家新家》剧照
《老家新家》剧照


  三、 故事梗概(outline of the story):

  移民先进村评选大会上,谢华当众下不来台,才知道本村移民老余头要跑回老家重庆。

  老余头其实自己思乡心切想回老家,不便毁约,只好耍无赖,以三喜的婚事要挟谢华:三喜是自己唯一的儿子,重庆老家的女友要吹,自己要回去找自己唯一的儿媳妇。

  长途车站,谢华当场拦住老余头。无奈之下,谢华只得答应老余头:帮三喜在当地介绍女朋友。

  谢华的老公强子早就不太满意妻子当村长,现在更认为谢华是自找麻烦。

  老余头的儿子三喜偶遇了强子在小学当老师的妹妹美美,因为美美会说重庆话,居然是唯一能聊得来的人。

  另一边的谢华也开始了给三喜介绍女朋友的征程,从“乱点鸳鸯谱”到渐渐上道,已婚的、姜嫂、翠翠……三喜是外乡人,又行为举止乖张,大家对他都疑惑重重,谢华只得解释、承诺,费劲心力做各种工作。而老余头却一路刁难,挑三拣四,更像自己找老婆。

  谢华和老余头成天绑在一起形影不离,两个人“斗智斗勇”,却常常阴差阳错,闹出不少笑话,面对小姑子与三喜的恋爱、丈夫不惜离婚的反对,谢华还敢万事拍胸脯,事事“包在我身上”吗?

《老家新家》导演方刚亮照片
《老家新家》导演方刚亮照片


  四、 导演简介(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director):

  方刚亮,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教师,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会员。1972年8月,生于江苏长大在新疆。代表作品有《游戏规则》、《电梯》、《艳阳天》、《儿子的初恋》、《暖冬》 、《完美结局》、《情不自禁》、《上学路上》、《回家的路》、《时髦老爹》、《居家男人》、 《寻找成龙》 等。他的多部作品曾在国内外电影节上获奖或提名。

  五、 导演阐述:

  我国传统经典农村电影致敬,创造富有现代气息的“现实主义喜剧”

  ——《老家新家》拍摄手记

  从“没头脑”和“不高兴”开始

  记得儿时有一部动画片,叫《没头脑和不高兴》,讲的是两个孩子之间的小矛盾——一个永远不动脑筋,成了工程师盖高楼却忘了修电梯;一个万事都不满意,成了明星演老虎不高兴反过来打武松。现在想来,世界上的许多人的情绪,其实都可以分成这两种,是人物性格高度典型化的概括,有很深的生活基础。

  刚拿到手里时,剧本名叫《乡里乡亲》。其实这个名字挺准确,左邻右舍乡里乡亲的,没什么大事,都是“人民内部矛盾”。主要的纠葛是一个没心没肺的女村长给一个惹是生非的移民老汉相亲介绍儿媳妇,乱点鸳鸯谱点到了自家头上。这是一个典型的“没头脑”和“不高兴”撞到了一起的故事,很喜剧,很典型。

  按照动画片给予的灵感,剧本的二度创作,我们就从深化“没头脑和不高兴”的人物关系入手,把和人物关系无关的情节忽略,加入促使人物关系发生变化的事件——其实很简单,调动一切元素去写女村长的“有热情没头脑”和移民老汉的“爱闹事却善良”就成了。

  当然,这只是个开始。

  “新古典主义”的叙事

  “新古典主义”的概念并不深奥,首先,他是一个经典叙事,许多桥段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戏剧。

  谢华给冤家老余头相亲相到自家头上、给三喜介绍姜嫂却阴差阳错撞上老余头、动机理解错误老余头相亲反被当作流氓抓……这些情节并不稀奇,在中国传统农村戏剧作品里屡见不鲜,看见开始,观众就能够猜到结局。但电影并不只是猜谜,经典的桥段正好能够避免观众胡猜乱想,一点点铺陈展示的过程恰恰是我们做文章的地方。

  中国经典的叙事,如同一幅传统工笔画,通幅看去,没有情绪的高潮点、渲染点。因为“幸福”、“和谐、“团圆”等大概念先行,我们的工笔画给人造成的感受更接近一种情绪平均分散的装饰效果,有着匀称而符合传统美学的结构。

  我想把这部片子拍成一幅“工笔画”。

  鉴于传统“事不过三”的讲究,主线上我们特意为谢华和老余头安排了三次“乱点鸳鸯谱”:张晓梅、姜嫂、翠翠妈,然后转入美美这个正题。与此并行的,还有美美和三喜的爱情、强子和谢华的矛盾两条铺垫。这三条线,我们都采用粗线条,概括式的讲述,且都平均用力,保持讲述者的客观态度,保持每条线索的情绪都适可而止,决不轻易把某个点推向煽情,

  即便是最后的强子和谢华矛盾爆发的离婚大戏,我们也刻意削弱此段局部的情绪——通过两个人都在离婚协议书上写“全部财产归对方所有”的细节,暗示那两个人还是相爱的,离婚只是个“下不了台阶”,纯属“人民内部矛盾”。以至于习惯搅局的老余头一出现在现场,观众就知道这个离婚已成泡影,一切尽在意料中。

  全片颜丙燕扮演的谢华两度落泪,但我们刻意“见泪就收”,迅速回到她“没心没肺”的正常状态;老余头回到重庆老家,睹物伤怀,我们也刻意剪掉了表达“万里长江、物是人非”忧伤深情的长镜头。不渲染,不煽情,目的是为了保证艺术风格的完整性,凸现匀称结构的力量。这种中国传统式的匀称的故事框架和喜剧结构本身有一种“稳定”的力量,旨在体现中国传统的“中庸”“和谐”的生活理念。

  有了经典叙事结构,我们就可以大胆地去发现“新”东西了。

  关于喜剧

  经典喜剧,传统办法:从人入手,设定出有喜感的人物,这事就成功了一半。

  最主要的人物是“没头脑”的谢华。谢华不比孔繁森焦裕禄,虽是官方主流人物,幸好只是个村长,无名小角色,开得起玩笑。尽管如此,要想有喜感,必须把她当“人”演——就是要看到她的缺点、弱点,也就是特点。

  演员来山东,我们分析人物展开讨论。丙燕有“破罐子破摔”的精神,我也就不惜余力地把她往谢华那儿推:好吹牛、乱拍胸脯、不动脑筋、硬有主意、听不进别人说话、喜欢较劲、虚荣、善良、有责任心……聊开了什么话都说,什么假设都敢分析,甚至推演出她的丈夫强子有性功能障碍……

  慢慢的,人物开始有了“喜感”。

  丙燕塑造的谢华,会在正儿八经的大会上吹嘘自己的工作业绩;常挂在嘴边的话是“这件事包在我身上”;也不管合不合适就给已有三个孩子的姜嫂和三喜做媒;和自己的丈夫对话更是鸡同鸭讲,自顾自地说;自己后院着火都闹离婚了还要去撮合老余头和三喜的父子关系;每天晚上没事干就给自己丈夫拔火罐,并美其名曰“怕你上火”……

  人物的大逻辑是正面的、主流的,我们就得从另一面去盘活她,只有这样,谢华才是一个活生生的村长,好象站在田间地头。

  除了有喜感的人物,再就是大量看上去不经意的喜剧细节。

  其实这些不经意的喜剧细节,往往都是刻意创造的,只是在分寸的把握上,我们选择了“一带而过”,不卖弄,造成的效果是:没看见也就没看见,仔细看,看见了,就会是一个不一般的惊喜。

  事实上,那些细节不去卖弄会更值得玩味。

  翠翠家的“金屁股”维纳斯雕像、姜嫂上吊时后景笑着嗑瓜子的村民、老余头夸水獭皮围脖拍翠翠妈马屁拍到马脚上……本来都是拍了正面镜头或特写镜头的,最后在剪辑台上都选择了放弃;谢华在笔记本上写字,把“花椒”写成“花交”,这个喜剧点也是在稍一表达清楚后就迅速剪掉,绝不拖泥带水地夸张表现,因为这个想法本身含金量有限,只有这样处理,才会让注意到的观众津津乐道。

  此外,对这部戏而言,语言是喜剧的另一块天地。

  正是因为需要开挖方言的表现力,我们才义无反顾的邀请了四川的李伯清老师来出演老余头。李伯清老师是川渝地区“清口”的泰斗,有着丰富的民间语言(方言)表现经验,是我们这部电影的“制胜法宝”。

  在故事情节的最后阶段,谢华和金强子夫妇要离婚,千里迢迢赶回来的老余头被逼急了,他耍无赖,要用喋喋不休的话语劝说强子不要离婚。话糙理不糙,一些朴素的人情道理,成语谚语,说起来东拉西扯,离题万里了还能转个圈再说回来,也不管周围的山东乡亲们能不能听懂……

  在这里,我们充分发挥了李伯清老师的语言能力,李伯清老师也把四川话的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牙齿和舌头那么好还互相咬一下”、“说你傻你就傻,半夜起来扫院坝,把人家的婆娘你喊妈”、“我当移民,来到这里,又吃大葱又吹大风”……喜剧因素紧紧包含在了这些幽默风趣的语言当中,这是演员自身的魅力加上剧本人物给予的空间形成的。就像事后李伯清老师说的:演戏这么多年来,只有这个人物不是因为我有名,而是很适合我演。

  其实,跟其他移民题材的影视作品相比,《老家新家》更多的是讲述川鲁文化的交融,李伯清、章鑫、颜丙燕、李洋等川鲁籍演员,都为影片贡献丰厚。

  干了一回美术

  拍摄之前思考未来电影的影像,其实有很多顾虑。与我六年前拍摄《上学路上》的宁夏农村相比,山东农村的自然环境是一马平川,缺少起伏,不显得壮美。又因为山东农村社会发展有一定的基础,使得人文景观靠近城市,也缺少特点。

  好在《老家新家》纯粹是个人间喜剧,故事的重点和自然环境并无太大关系,于是我们决定索性回避掉并无特色的农村环境的展现,更多地围绕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做文章。既然以人物为中心,我们也就把影像工作的重点,从展示自然环境的摄影方面转移到强调人物造型真实的美术方面来。

  于是,我们整个的拍摄过程只用了三次移动、一次升降,没有长镜头设计,全部是最简单的摄影造型手段——固定拍法,镜头、灯光的使用都很少。但是在人物造型设计方面,我们却是绞尽脑汁。

  丙燕的“蘑菇头”发型设计,源自我们的化妆师自己。整个头发一分为二,下半部剪短齐耳烫直,上半部却用发卷烫成小波浪,工艺细腻而复杂,形态矫情而做作,却一下拉近了丙燕和谢华之间的距离,接受并认可这样“土得掉渣”的形象,是丙燕为这部戏作出得最大牺牲。

  谢华的服装几经反复,均不满意,最后,我们走上大街,迅速找到了一个最靠近大家心目中谢华形象的普通群众:一身暗红色的紧身羽绒服(一看就是假货),还有个毛绒绒的翻领(因为静电都支着);一条黑色紧身裤(相当类似过去那种“健美裤”),套着一双黑色长筒棉靴(五十块钱左右)。我们用一身崭新的衣服做交换,普通群众愉快地让我们扒去了她的旧衣服。

  事实证明这个形象是多么的符合农村环境,在拍摄过程中我们多次发现围观群众穿着与谢华一模一样的暗红色毛翻领的羽绒服,甚至在转战重庆时,还发现了赋有巴蜀气息的“谢村长”抗着竹筐满街乱跑。

  影片需要大量的农村人物造型设计。现在农村人和城市人的服装非常相似,一样的羽绒服一样的牛仔裤,一样的世界名牌一样的“优秀”品质。为了能传达出那种非同一般的“乡村神韵”,我们不得不花很多时间去琢磨二者之间的区别。

  通过细致广泛的观察,我们发现,因为农村冬季普遍室内不太取暖,室内外温度相差无几,农村人的内衣都穿得很多,鼓鼓囊囊。普通的羽绒服下面,城市人可能就是一件薄毛衣和秋衣,农村人则还衬着棉袄以及四五件不同质地和厚薄的内衣。这种感觉是微妙的,衣服“鼓起来了”,人物就感觉“真实起来了”。

  来自重庆的移民却是个例外,他们的穿衣风格并没有随着生存环境改变而改变,在山东的严寒天气中,他们都穿着重庆时厚薄的衣服,“冻着”成了他们冬季生存状态的最大特点。为了真实的艺术效果,余三喜、老余头的扮演者章鑫、李伯清也每天都在寒风中“冻着”,满脸通红,鼻涕哈喇,体现出他们创作态度的热情。

  农村农民着装强烈地呈现出大红大艳的“混搭”的风格,这对我们长期以来形成的都市“协调”审美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为了能掌握“混搭”的风格以获得农村人物造型设计的真实感,我们花了很长时间去学会摧毁自己的第一判断,用理性重塑我们的第二选择。事后总结起来,其实方法也挺简单:把按照都市“协调”审美观成套买来的人物服装进行狂乱的对调——用姜嫂的上衣配翠翠妈的裤子、把三喜的帽子扣到老余头的脑袋上、甚至把谢华的西服换给王小秘……或者,先不要去考虑“搭配”问题,上衣、裤子、帽子、鞋、甚至口罩、耳套,个个都在色彩和样式上做到夸张最大化,做到最“给力”,然后把这各种“最给力”拼在一起……诸如此类。

  渐渐的,一度我们开始鄙视时尚芭沙等服装杂志的风格,而对各种荒唐不经的俗艳“混搭”赞不绝口。

  在这部电影创作的过程中,以往对场景“高度典型化”的一贯追求,被“高度真实性”取代。很多时候我们工作的重点,恰恰在于克服“高度典型化”带来的夸张感,找到“环境的高度真实感”。

  比如说老余头家。因为是三峡移民,来自南方重庆地区,初期的美术设计就在院子里挂满了巴蜀地区特有的腊肉、熏肉,满院子的泡菜坛子。走进这个环境的时候,给人的第一感觉更象一个电影布景。

  我们寻访了真实的移民家,发现虽然政府给与的生活基础条件确实不错,房屋高大、宽敞、贴满“金瓷砖”、甚至还有奉送的厨卫设备……但因为思乡心切,移民们似乎都没有长住的打算,并不愿意添置家具,房间几乎没有什么陈设,我们找到的移民家的特点,其实是“又大又空”!

  于是我们开始说服美术部门给老余头家做“减法”,大量的去掉之前布置的生活道具、把三排腊肉变成一排、原有家具搬到楼上空屋。然后我们又从真正的移民家里抱来了竹筐、壁画和毛主席像,一眼望去,移民家变得高大漂亮却“空空荡荡”,这才使老余头家回归真实自然。

  除了对真实感的重视,在创作的局部,我们也有对场景高度典型化的坚持,即在生活中寻找源于生活,又超越生活的东西。

  故事里的翠翠家是个大葱商人,全村的首富。曾经的普通农民,改革开放的浪潮下下了海,经济条件跟上来了,文化素质却严重落后,特别是审美意识。在看景的过程中,我们常常看到遍布乡村的“山寨”欧式建筑混建在田间地头,就设想暴发户翠翠家里,最欧式的元素和最农村的元素应该并存。

  我们大胆想象,并成功设计了翠翠家院子里精彩的一幕:完全欧式的一组喷泉,池塘周围围满了稻草一般的大葱!在那组喷泉上面,矗立着一个金光灿灿的雕像维纳斯——“金屁股”。

  效果是惊人的,几乎所有的人看到这里都忍俊不止。

  我们在寻找场景、人物造型等美术设计灵感的过程中,不断地在使用一个很现代的词语,而这个词语描述的造型形态,恰恰又是本片喜剧思想的重要来源。在这里,我们找到了艺术创作和社会现实的交汇点,这是本片“现实主义喜剧”的灵魂所在。这个词,就是“山寨”。

  老余头的帽子上有“NBA”的标志;余三喜的鞋子是中间还加了个“ok”的“背靠背”;小余水的书包上有夸张变形的“灰太郎”;翠翠妈的“水獭皮”见火就“蹿”……这些都是当下的农村社会现实状况,假冒伪劣的“山寨”工业产品无处不在,形成了极富喜剧色彩的景观,却又很真实。

  我们走进位于章丘郊区的“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山寨货品琳琅满目,是属于本片的艺术创作宝库,我们的服装、副导演在那里流连忘返,废寝忘食,产生了不少精彩绝伦的构想——带移动流水的黄果树瀑布灯光挂钟、金光灿灿的“毛邓江胡”四大领导人的挂历、中间夹杂着无数气泡且配有树根底座的仿制水晶球、把“家和万事兴”五个字用电脑合成一个字的书法字画……

  这些,在我们的电影里都变成了一个个真实的影像细节,暗藏在街头巷尾、人前屋后的各个角落,为电影的真实性和喜剧性添砖加瓦。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在看景、拍戏的过程中,我们不止一次地出入普通农民家,一遍又一遍地在各种影壁墙面前流连忘返。那是一幅幅极为美好的装饰画,有传统的“金桥富路”、“幸福家园”,壁画的内容,都是海滩、亭台楼阁、森林、美禽……也有现代派的“幸福路”、“金光大道”,画面上尽是法拉利跑车、波音飞机、中国银行……还有不少的混搭风格:东方明珠和“鸟巢”拼贴在桂林山水和海南风光之间……无论怎样,那都是农民们想象中的天堂。

  我转身环顾,发现现实生活中农民的家、生活,因为平淡而缺乏激情,绝大部分生活、环境都是普普通通的灰色调,特别是在肃杀的冬季,色彩绝对是一种奢侈。无一例外的是,农民把他们的这种奢侈全部用在了影壁墙上面,花花绿绿,大红大艳,大胆大气,超乎你的想象。我能感到那是一种美好的向往,是农民们美好的愿望;我能感到,这承载了美好愿望的影壁墙就是他们理想中的精神家园;我还能感到,在他们的精神家园中,最多的是农民们真诚、善良的心灵。

  六、 创作履历:

  1998年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导演系留校任教

  1995至1996年

  短片获德国汉诺威国际青年电影节UP AND COMING参展资格

  短片该片入围香港浸会大学“中港台三地短片展映”获优秀短片奖

  2001年

  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 电视电影

  第9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首届电视电影最佳影片奖、最佳男主角奖

  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首届电视电影最高收视率奖

  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电视电影十年最佳影片奖

  2004年

  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 电影〈上学路上〉

  第2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奖、最佳导演处女作奖、最佳编剧奖

  第28届德国卢卡斯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影片卢卡斯大奖

  第20届伊朗伊斯法汉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金蝴蝶奖

  第14届印度海德拉巴国际儿童电影节金象奖最佳影片大奖、最佳导演奖

  第8届希腊奥林匹亚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

  第12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儿童演员奖

  联合国国际青少年电影中心CIFEJ大奖

  第2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配角奖提名

  第6届长春电影节最佳华语片奖提名、最佳新锐人物奖提名

  第12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提名、最佳导演处女作奖提名

  第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提名

  第11届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儿童片奖提名

  第35届意大利Giffoni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格里芬奖提名

  第5届韩国光州国际电影节青年导演最佳影片奖提名

  2005年 参加中宣部、广电总局、文化部举办的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大会,成为全国300名受邀电影艺术工作者之一。

  2007年 获得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青年电影导演创作资助计划”受资助导演荣誉,成为首批16名50万资助青年导演之一。

  2007年 香港英皇电影和香港IEC国娱世纪 电影〈回家的路〉

  2009年 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艺术类)

  2010年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和优酷网 网络短片〈十一度青春〉之〈李雷和韩梅梅〉

  2010年 山东电影制片厂和今典影业集团 电影〈老家新家〉

(责任编辑:刘冉)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